“戒”与“尺”于“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这好像就是秋风对落叶的鞭策。虽然秋风一过落叶纷纷,再无春天的花团锦簇枝繁叶茂,但那是秋风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树木茁壮成长。虽然到了秋天落叶就会被秋风吹得四处凋落,但这凋落的落叶也可以形成一道道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并且在落叶后还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秋风虽然使树叶飘落,但它教给了树木如何用落叶去防寒去过冬,如何将落叶消耗的营养积攒起来去结果。
  秋风虽然吹落了树叶但它是为了让树木来年更好的生长,啄木鸟虽然在树上啄了好几个树洞但是它是为了让树木不受虫害更好的成长,冬雪虽然冰冻了麦苗但是瑞雪兆丰年来年麦苗会长的更旺,大自然的万物如此,那么我想人生也大概如此吧。
  对于大家来说学校就是那三尺讲台一只粉笔,但是对于我来说而是那恒久不变的在那高高的案台之上,摆放着的一把戒尺,一把只有九寸之长的戒尺。戒尺虽短但对我来说它给我带来的影响却很长,它不仅影响着我的时间——自幼年至成年,它还影响着我的空间——从南到北,来来往往。人生虽然繁华骄躁,但戒尺却像一个警钟一样在心里提醒着我让我时时刻刻戒骄戒躁,并且让我用戒尺去度量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在社会中做一个有尺有度的人。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戒尺虽然对我的影响深远,而执戒尺的您更是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蒙和训诫,比如,第一次被您罚抄写课文,第一次被您罚写检查,第一次与九寸戒尺的亲密接触。现在回想当年的种种事迹我觉得我是真的太调皮了,犹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我老是上课捣乱不认真听讲,不仅我不听还带动我周围的同学一块儿说话,而且我还和同学打架,和同学传纸条,早恋等等,并且还经常的惹您生气,这些您都还记得吗。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也是让您最为生气的那次,您第一次用戒尺打了我。犹记得那时是刚学完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总觉得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有趣至极,在书桌上刻字的念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所以在接下来的英文课堂上,年少气盛的我,总觉得天下我最大万事都随心而欲,于是我心血来潮,想要效仿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字,想到做到所以我开始不听讲课,并且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我还记得那是2003年,您发现了我上课不听讲并且在课桌上玩刻字,您第一次用戒尺教导了我,也是您第一次对我的鞭挞,当戒尺打在我手心的那一刹,虽然打在了手心很疼,但它却敲击进了我的心,后来您还生气的罚我写了八百字的检讨书和一篇保证书,我写完交给您后您把它放在您那里保存了365天,最后您又把它还给了我,我知道您是想让我时时刻刻都铭记于心:让我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要本末倒置,学习鲁迅先生在书桌上刻字勉励自己是不错但不要过于效仿他人而失去自我,更不要玩物丧志打着学习的名义去玩,做人要踏踏实实,要不骄不燥。那封检讨书和保证书我至今都还珍藏着,毕竟那是因为这背后承载了您对我无数的期望。您还记得吗,还有一次我跟同学打架,您一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打架,其实我是在“吃醋”,因为我不想您对其他的学生好,我想让您“独宠”我一人,所以一旦我发现了您对其他同学好我就不乐意了,所以我就去打了您对他好的那位同学,一来是我的“吃醋”,二来是我想吸引您的注意,但是现在想想都忍俊不禁。您还记得吗,当年的那篇《孔乙己》,因为我想吸引您的注意,想让您看到我的进步,所以为了考个好成绩我在考试中打了小抄,然而不幸的是我被您当场抓包,您说这不叫偷书而叫窃书,所以后来我犯错您都不会惩罚我写检查了,只要一犯了错您都会让我抄写《孔乙己》,抄的次数多了直至后来我对这篇文章记忆颇深,至今都还能倒背如流,每次闲暇和您聊天都会提起这事,每每提起这件事我都会面红耳赤。再后来一直到毕业,你我依然师生情谊深,虽然曾经您对我严厉,但我知道那是对我的另一种“宠爱”的方式,严师出高徒嘛。俗话说得好,小树不打不成才,爱之深责之切。红烛没有恩师爱心红,蚕丝哪有恩师情谊长,黑发积霜织日月,授业恩情叠又叠,谢谢您为我付出的一切,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但是在您为我付出的所有的一切里,真正的最让我永生不忘的还是您的那把九寸“戒尺”,是它打醒了我心中的“不安的调皮的我”,自此让我变得做事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不在毛毛躁躁,也让后来的我在工作岗位上牢记了您的“戒”与“尺”的真正意义,并且刻在了心里。后来这戒尺也成了赋予我对您无尽的感激的寄托。小小的一把戒尺,心有戒尺行有所止。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上我都会心中存有一把九寸戒尺。
  您的教诲像雨滴,滴进了我的心;您的和蔼像幕画,映在了我的眼;您的心胸像大树,容括了我的顽皮。您用心中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所以您的保护就犹如那参天大树,在您的细心灌溉的庇护下终于结下了我这颗硕果。送礼太土,请吃太俗,所以如今,我把戒尺送还于您,因为无论我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宠爱”;无论我走到哪儿,我永远是您的硕果;无论我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戒尺”;无论我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对我说过的话。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
其他文献
美国人口中的“天堂的入口”——夏威夷,是美国的第50个州,常住人口约200万人,其人种分布为土著居民,白人和亚洲人各占约三分之一,并以亚洲太平洋文化为主流,夏威夷首府位于欧胡岛上的檀香山。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常年温度保持在28度左右,基本没有四季之分。是十分适合冬季怕冷人群来此避寒度假旅游的好地方。整个夏威夷群岛均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岛屿,主要的八个岛屿分别是:欧胡岛、茂宜岛、大岛、可爱岛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以一个到农村采风青年的客观视角,向我们讲诉了一位经历了中国解放前、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老人福贵的一生。天苍地茫人其实只是很微小的存在,可能努力一生也抵不过一句天道无常。人定不一定能胜天,但可以在命运次次的挑衅折磨后,以一棵芦苇的姿态立于洪流中。饱经沧桑,回报岁月以从容微笑。  关键词:死亡;韧性活着;从容释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简·奥斯汀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为有名的女性作。她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风趣、生动、具有讽刺性的语言,使她的作品在众多女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女性作家的写作,在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度的历程中,她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作者并没有深度挖掘,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欲以简·奥斯汀最为著名的作品《傲慢
摘 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这部电影通过多重叙述视角的组织与建构,为读者展现了善恶交织的悖论诉讼,以及价值失落时代的人性思考,其叙事技巧与人文内涵带来丰厚的解读层次。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以田小娥为主要的叙事路线,单一的叙事视角使得原小说浓厚的民族历史主题的消失。两部电影在呈现时均有一个鲜明的男性视角,可见其
摘 要: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处于不断的变化修订当中,增订六版相对于增订五版而言,实词部分吸收了当前语法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种类新增了关系动词;二是新增了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这次修订,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实用性,更适合现代汉语教学。  关键词: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新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交锋中,不仅批驳了后实践美学忽视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和与时俱进性,坚定了实践美学以实践为本体的观点,而且从后实践美学的驳诘和质疑中认识到实践美学自身对其核心概念“实践”的模糊界定,认为要重树实践美学的威信,关键在于廓清“实践”概念。虽然新实践美学竭力的超越传统,完善实践概念,并表明自己已清楚认识到马克思实践哲学超越传统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但
摘 要: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日新月异,其创作主体在后现代主义的全民狂欢中,面对身份界定的模糊不断寻求自我个性的标榜和内心欲望的疏放。文学在退去一层神圣朝袍的同时,总不可避免地穿上一件市井小民的短衫。本文結合近年来网络文学现象,尝试梳理这一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特征,以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读者  作者简介:袁欣(1992.12-),女,汉族,陕西
摘 要:多重身份的作家奈保尔本身复杂、偏激而另类,他运用别样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殖民地社会的光怪陆离和荒诞。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游击队员》这部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女主人公的畸形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促使故事走向惨痛的结局。  关键词:镜像;他者;自恋  作者简介:杨婉婷(1992-),女,达斡尔族,新疆克拉玛依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欧美文学研究。
摘 要:这篇论文旨在通过讨论激进女权主义的定义,与其它流派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自身内部的分歧以及遇到的挫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激进女权主义及其发展过程。  关键词:女权主义;性别压迫  [中图分类号]:D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激进女权主义(radical feminism),”Bonnie Kreps在1968年這样写道,“之所以
摘 要:社交称谓语用来指称除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在日常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汉语社交称谓语的模式及功能并揭示其折射出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王莉锐(1993-),女,河南省郑州人,西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