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大致包括:各种史料的汇编等编研成果、档案微缩复制品、老照片复制品、电视片和专题片等等。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本身是档案资源经文化加工的产物,同时具有档案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对档案编研中产生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深加工,出发点应该基于对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基于服务于社会大众。从企业来说,就是要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于职工群众
一、目前企业档案编研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企業档案编研成果是形成文化产品的基础,档案编研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其文化产品的质量,严格来讲,低质量的文化产品是不具有深加工价值的。因此,我们认真分析了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就目前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编研选题视野狭窄
编研选题本来应该不拘一格,但大部分档案编研人员在选题时,范围只限于“大事记”、“组织沿革”、“三代会简介”、“全宗指南”等等;或者是按年编撰年鉴类题材。应当承认,上述是档案编研的传统题材,但随着档案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编研选题已显贫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
大部分企业档案编研人员墨守成规,不愿开拓创新,或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要想提高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写作能力的高学历人员充实编研队伍,另一方面更要严格对编研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多方位锻炼,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不断积累,使编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编研能力。
(二)、编研内容枯燥无用。
编研成果一方面要给档案利用者带来方便,另一方面还要带给人精神的愉悦,要有文采,要在原料的基础上有所加工,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浓缩。目前,很多编研成果只是把一些材料抄录收集到一起,缺乏深度,甚至大量丢失原有信息,致使利用者查阅后,收获甚微,不得不另外寻找其他佐证材料,甚至还得另行收集才能得到有用内容。
企业档案工作几十年因袭的老套路,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过去档案归档范围只限定于纸质内容和少量荣誉类实物,而随着社会进步,大量新型介质(如光盘、磁盘、U盘等)也纳入归档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档案内容,而一些企业档案馆不能及时调整和扩大馆藏内容,导致档案编研资料来源贫乏、运用手段单调,从而影响了编研效果。
(三)、档案工作被边缘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电脑及移动硬盘容量不断扩大,以前需要到档案馆提取的资料,现在一台电脑或一个小小的移动硬盘就完全可以放下,这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微型的档案馆;加之部分编研人员长期低质量的开展编研工作,致使一大批所谓的编研成果事实上是一堆废纸,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这就导致一些企业的档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被逐渐边缘化。
由于现代企业办公及信息传递严重依赖电脑和互联网,如果档案利用仍然停留在纸质时代,就会降低工作效率,成为档案服务企业的障碍。因此,档案工作尽快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档案编研水平的必要条件,档案信息化迟缓,必然会影响档案编研的质量和效果。
二、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应当定位准确
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首先要服务企业。要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档案编研就必须解决“编研选题视野狭窄”、“编研内容枯燥无用”、“档案工作被边缘化”等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才真正具有使用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这就要求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事实上,定位一旦准确了,上述一系列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一)、扩大编研选题视野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实用性
档案编研选材范围的扩大,使形成的文化产品更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提高其实用性。档案编研文化产品包括各种史料的汇编等编研成果、档案微缩复制品、老照片复制品、电视片和专题片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编研选题时除了传统的“大事记”、“组织沿革”、“三代会简介”、“全宗指南”等等内容外,扩大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在选材上应当遵循“档案不足资料补,馆内不足馆外补”的编研工作方针,努力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把对内部馆藏资源的编纂发展到对外部馆藏及现实的信息资源的挖掘,同时将编研范围扩大到涉及影像制品的所有信息载体。当然,也不能为求档案史料的全面性而随意捕风捉影,从不可靠的渠道寻求档案史料。
(二)、档案编研以文化为出发点是形成文化产品的前提
档案编研内容枯燥无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以文化为出发点。要想使将来的编研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一步深加工,就必须立足本企业的档案资源,深入挖掘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善加选择和取舍,以史料价值高且与企业发展关联度高的史实为基础,开展编研工作。以文化为出发点,形成的文化产品才具有文化属性,如果只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整理阶段,形成的产品只是一般的档案资料汇集,不具备进一步加工的可能。
(三)、得到企业支持是档案编研形成文化产品的基础推动力
企业档案编研成果,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要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才能被企业领导层所认可,才具有服务于企业建设的实际意义,企业才会支持这样的编研工作。得到企业的支持,企业档案编研的成果才会最终转化为文化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觉得有必要为档案编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花钱,才有可能形成一系列具有进一步深加工的文化产品。
三、例举太钢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过程
2014年8月8日,是太钢建厂八十周年,为迎接80年厂庆,太钢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和项目,其中包括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建设太钢厂史展览馆等活动,这些活动与项目都必须基于对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转化。事实上,太钢80年厂庆活动,是对太钢档案编研效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同时也对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提出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2011年起,太钢陆续启动了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建设太钢厂史展览馆等工作,这个过程,集中反映了企业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的模式与规律。太钢在这一过程中,由过去一次性、单一性的文化产品加工,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深加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开发价值,使档案编研成果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一)、多种形式出版
不同的编纂出版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色,各有其不可替代性。对编研项目的出版,我们结合太钢八十年厂庆,采取了多种形式并举的加工思路,一个课题同时推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形式的成果。比如,围绕太钢发展历史的史料编研,开展了《太钢志》、《太钢八十年画册》、《太钢大事辑要》等文化产品深加工工作,并且组织了《太钢八十年口述史》的采集和出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太钢八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发展历程。
(二)、延伸深入加工
在出版多种形式图书画册的同时,我们根据形成的史料主线,开展了“档案资源普查”、“历史文物征集”等工作,为建设“厂史展览馆”编制《布展大纲》、老照片复制、收集制作展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化产品的深加工,完成了“厂史展览馆”的说明文字编写、展版制作和模型雕塑的设计制作等工作。
(三)、加强合作拓展成果
在文化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务求开放和谐,多家共享编研成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文化产品深加工的蛋糕做大,充分拓展编研成果。与企业文化部、新闻中心等单位多家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由档案管理部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由企业文化部编撰《太钢八十年画册》;由新闻中心将采集到的《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录音录像进一步加工制作电视专题片。同时,采用走出去的办法,从国内、省内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收集寻找与太钢历史有关的文物资料,复制原件作为展品在厂史馆展示,把兄弟单位的编研成果转化成为本企业的文化产品。
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是档案编研成果的终极转化,是档案服务的重要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在传承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文化方面的价值日益凸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与总结,为更好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供借鉴和支持。
(作者单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档案管理部)
一、目前企业档案编研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企業档案编研成果是形成文化产品的基础,档案编研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其文化产品的质量,严格来讲,低质量的文化产品是不具有深加工价值的。因此,我们认真分析了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就目前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编研选题视野狭窄
编研选题本来应该不拘一格,但大部分档案编研人员在选题时,范围只限于“大事记”、“组织沿革”、“三代会简介”、“全宗指南”等等;或者是按年编撰年鉴类题材。应当承认,上述是档案编研的传统题材,但随着档案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编研选题已显贫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
大部分企业档案编研人员墨守成规,不愿开拓创新,或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要想提高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写作能力的高学历人员充实编研队伍,另一方面更要严格对编研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多方位锻炼,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不断积累,使编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编研能力。
(二)、编研内容枯燥无用。
编研成果一方面要给档案利用者带来方便,另一方面还要带给人精神的愉悦,要有文采,要在原料的基础上有所加工,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浓缩。目前,很多编研成果只是把一些材料抄录收集到一起,缺乏深度,甚至大量丢失原有信息,致使利用者查阅后,收获甚微,不得不另外寻找其他佐证材料,甚至还得另行收集才能得到有用内容。
企业档案工作几十年因袭的老套路,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过去档案归档范围只限定于纸质内容和少量荣誉类实物,而随着社会进步,大量新型介质(如光盘、磁盘、U盘等)也纳入归档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档案内容,而一些企业档案馆不能及时调整和扩大馆藏内容,导致档案编研资料来源贫乏、运用手段单调,从而影响了编研效果。
(三)、档案工作被边缘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电脑及移动硬盘容量不断扩大,以前需要到档案馆提取的资料,现在一台电脑或一个小小的移动硬盘就完全可以放下,这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微型的档案馆;加之部分编研人员长期低质量的开展编研工作,致使一大批所谓的编研成果事实上是一堆废纸,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这就导致一些企业的档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被逐渐边缘化。
由于现代企业办公及信息传递严重依赖电脑和互联网,如果档案利用仍然停留在纸质时代,就会降低工作效率,成为档案服务企业的障碍。因此,档案工作尽快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档案编研水平的必要条件,档案信息化迟缓,必然会影响档案编研的质量和效果。
二、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应当定位准确
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首先要服务企业。要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档案编研就必须解决“编研选题视野狭窄”、“编研内容枯燥无用”、“档案工作被边缘化”等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才真正具有使用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这就要求企业档案编研的文化产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事实上,定位一旦准确了,上述一系列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一)、扩大编研选题视野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实用性
档案编研选材范围的扩大,使形成的文化产品更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提高其实用性。档案编研文化产品包括各种史料的汇编等编研成果、档案微缩复制品、老照片复制品、电视片和专题片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编研选题时除了传统的“大事记”、“组织沿革”、“三代会简介”、“全宗指南”等等内容外,扩大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在选材上应当遵循“档案不足资料补,馆内不足馆外补”的编研工作方针,努力开辟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把对内部馆藏资源的编纂发展到对外部馆藏及现实的信息资源的挖掘,同时将编研范围扩大到涉及影像制品的所有信息载体。当然,也不能为求档案史料的全面性而随意捕风捉影,从不可靠的渠道寻求档案史料。
(二)、档案编研以文化为出发点是形成文化产品的前提
档案编研内容枯燥无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以文化为出发点。要想使将来的编研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一步深加工,就必须立足本企业的档案资源,深入挖掘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善加选择和取舍,以史料价值高且与企业发展关联度高的史实为基础,开展编研工作。以文化为出发点,形成的文化产品才具有文化属性,如果只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整理阶段,形成的产品只是一般的档案资料汇集,不具备进一步加工的可能。
(三)、得到企业支持是档案编研形成文化产品的基础推动力
企业档案编研成果,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要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才能被企业领导层所认可,才具有服务于企业建设的实际意义,企业才会支持这样的编研工作。得到企业的支持,企业档案编研的成果才会最终转化为文化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觉得有必要为档案编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花钱,才有可能形成一系列具有进一步深加工的文化产品。
三、例举太钢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过程
2014年8月8日,是太钢建厂八十周年,为迎接80年厂庆,太钢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和项目,其中包括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建设太钢厂史展览馆等活动,这些活动与项目都必须基于对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转化。事实上,太钢80年厂庆活动,是对太钢档案编研效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同时也对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提出了实际应用的需求。从2011年起,太钢陆续启动了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建设太钢厂史展览馆等工作,这个过程,集中反映了企业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的模式与规律。太钢在这一过程中,由过去一次性、单一性的文化产品加工,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深加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开发价值,使档案编研成果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一)、多种形式出版
不同的编纂出版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色,各有其不可替代性。对编研项目的出版,我们结合太钢八十年厂庆,采取了多种形式并举的加工思路,一个课题同时推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形式的成果。比如,围绕太钢发展历史的史料编研,开展了《太钢志》、《太钢八十年画册》、《太钢大事辑要》等文化产品深加工工作,并且组织了《太钢八十年口述史》的采集和出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太钢八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发展历程。
(二)、延伸深入加工
在出版多种形式图书画册的同时,我们根据形成的史料主线,开展了“档案资源普查”、“历史文物征集”等工作,为建设“厂史展览馆”编制《布展大纲》、老照片复制、收集制作展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化产品的深加工,完成了“厂史展览馆”的说明文字编写、展版制作和模型雕塑的设计制作等工作。
(三)、加强合作拓展成果
在文化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务求开放和谐,多家共享编研成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文化产品深加工的蛋糕做大,充分拓展编研成果。与企业文化部、新闻中心等单位多家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由档案管理部编撰《太钢志》、《太钢八十年口述史》;由企业文化部编撰《太钢八十年画册》;由新闻中心将采集到的《太钢八十年口述史》录音录像进一步加工制作电视专题片。同时,采用走出去的办法,从国内、省内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收集寻找与太钢历史有关的文物资料,复制原件作为展品在厂史馆展示,把兄弟单位的编研成果转化成为本企业的文化产品。
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是档案编研成果的终极转化,是档案服务的重要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档案编研中的文化产品深加工在传承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文化方面的价值日益凸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与总结,为更好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供借鉴和支持。
(作者单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档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