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78-01
科学的教学结构是上好阅读教学课的关键。“四步走”是一种成功的阅读教学结构,程序为:教师激趣导入→学生读、思、议、说→师生互动解难→课后拓展延伸。
第一步,教师激趣导入。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教师要运用得体的教态、适宜的语气语调,结合挂图、故事、电教媒体、启发谈话等手段,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第二步,学生读、思、议、说。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去交流汇报读书收获。这一环节教师要用富有引导性、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讨论、汇报,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比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明白什么,知道什么?”;“通过读书,同学们一定收获多多,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说得真好,祝贺你!”;“你的收获真多,真了不起!”……
第三步,师生互动解难。这一步解决学生在第二步读不懂的、说不出来的重点、难点。这一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启发、精要的发问、精炼点拨,把学生引入重点句段,深入读书、思考,寻找答案,解决重点难点。另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具体实际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小型辩论会、电教媒体、话剧表演、想象等。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重点之一,课文对圆明园的景观、收藏没作具体描写,学生很难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一定很想到圆明园去游览吧?请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去游览一下圆明园的风景吧。”我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我的想象:“我们走进了圆明园,好美的春色啊!这里有湖、有鱼、有鸟:有树、有花、有草。湖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几对鸳鸯在水里快活地嬉戏;湖岸上翠柳拂風,树下布满了奇花异草,招来蝴蝶翩翩起舞,引来蜜蜂嗡嗡作唱。原来这里是‘武陵春色’呀!我们继续游览,那边有一座高大的建筑,圆圆的楼身、尖尖的楼顶,楼身是用高大的石柱建成,石柱最上边雕刻着洋人的头像,楼前有一座喷水池,几座姿态各异的天使铜像围绕在水池中央,水从天使的嘴里喷出来,在空中形成一朵晶莹美丽的水晶花。好美呀!原来这里就是‘西洋景观’!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插上想象的翅膀,你们还看到了哪些景观?”在我的启发之下,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他们用自己最美、最生动的语言想象描述了“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美丽风光、收藏馆的奇珍异宝、狮子林的奇特风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一难点、重点。
第四步,课后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指导实践活动。比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可以向学生推荐《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的光盘,使学生通过看电影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开发。
3.2 移情,角色置换
阅读中的移情,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置身于描写对象的境地,利用心灵的接融,体会他们的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活化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梦想的力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这位记者写了一篇报道来报道瑞恩的故事,号召更多的人们来帮助瑞恩实现梦想,如果你是这位记者,会怎样写这篇能打动不同的人的报道?其中我摘录了一位学生的内容: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去挣70元,为了这70元他放弃了休息、放弃了玩耍。他就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6岁孩子瑞恩。他为了能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干净的水,放弃了玩耍、看电影、休息,而是去捡松果,捡树枝,去攒足2000元……朋友们,一个6岁的孩子都如此有爱心,那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人人奉献一份爱,非洲将有一口口爱心井,非洲的孩子将生活在微笑中。此次小练笔通过角色置换,活化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创新空间,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梦想的感染力量。
4 驻意犹未尽点,延伸文本——点染亮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扣寻“练点”,铺设练笔环节,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1 于悬念处练笔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留给学生许多悬念及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续写,把这些“曲尽意未尽”的结尾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契诃夫的名作《凡卡》,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凡卡寄出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在引导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后,我说:凡卡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么样?请你写一写。有的这样写:“课文的结尾其实在暗示我们,凡卡的梦做得越美,现实生活则越悲越苦,凡卡的命运将更为沉重”;还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他,如果爷爷能养活凡卡,又怎么舍得把九岁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使他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这一练笔,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写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
4.2 于延伸处练笔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延伸拓展时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如一次校优质课评比上,有位教师在《詹天佑》一文结课时,这样说:假如有一天,我们面对着高大的铜像,我想每一位同学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孩子写:詹天佑爷爷,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的坚定信念。这次练笔体现了“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那种生命状态,而非形式的矫情之举。同时也为本课的结束起到了画龙点睛、荡气回肠的效果。
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阅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牢记课堂练笔的规范,善于挖掘文本,找准“练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就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引一泓清泉,浸润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 夏德刚《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
[2] 汪潮《语文教育智慧》
[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科学的教学结构是上好阅读教学课的关键。“四步走”是一种成功的阅读教学结构,程序为:教师激趣导入→学生读、思、议、说→师生互动解难→课后拓展延伸。
第一步,教师激趣导入。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教师要运用得体的教态、适宜的语气语调,结合挂图、故事、电教媒体、启发谈话等手段,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第二步,学生读、思、议、说。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去交流汇报读书收获。这一环节教师要用富有引导性、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讨论、汇报,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比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明白什么,知道什么?”;“通过读书,同学们一定收获多多,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说得真好,祝贺你!”;“你的收获真多,真了不起!”……
第三步,师生互动解难。这一步解决学生在第二步读不懂的、说不出来的重点、难点。这一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启发、精要的发问、精炼点拨,把学生引入重点句段,深入读书、思考,寻找答案,解决重点难点。另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具体实际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小型辩论会、电教媒体、话剧表演、想象等。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重点之一,课文对圆明园的景观、收藏没作具体描写,学生很难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一定很想到圆明园去游览吧?请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去游览一下圆明园的风景吧。”我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我的想象:“我们走进了圆明园,好美的春色啊!这里有湖、有鱼、有鸟:有树、有花、有草。湖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几对鸳鸯在水里快活地嬉戏;湖岸上翠柳拂風,树下布满了奇花异草,招来蝴蝶翩翩起舞,引来蜜蜂嗡嗡作唱。原来这里是‘武陵春色’呀!我们继续游览,那边有一座高大的建筑,圆圆的楼身、尖尖的楼顶,楼身是用高大的石柱建成,石柱最上边雕刻着洋人的头像,楼前有一座喷水池,几座姿态各异的天使铜像围绕在水池中央,水从天使的嘴里喷出来,在空中形成一朵晶莹美丽的水晶花。好美呀!原来这里就是‘西洋景观’!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插上想象的翅膀,你们还看到了哪些景观?”在我的启发之下,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他们用自己最美、最生动的语言想象描述了“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美丽风光、收藏馆的奇珍异宝、狮子林的奇特风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一难点、重点。
第四步,课后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指导实践活动。比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可以向学生推荐《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的光盘,使学生通过看电影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开发。
3.2 移情,角色置换
阅读中的移情,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置身于描写对象的境地,利用心灵的接融,体会他们的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活化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梦想的力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这位记者写了一篇报道来报道瑞恩的故事,号召更多的人们来帮助瑞恩实现梦想,如果你是这位记者,会怎样写这篇能打动不同的人的报道?其中我摘录了一位学生的内容: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去挣70元,为了这70元他放弃了休息、放弃了玩耍。他就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6岁孩子瑞恩。他为了能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干净的水,放弃了玩耍、看电影、休息,而是去捡松果,捡树枝,去攒足2000元……朋友们,一个6岁的孩子都如此有爱心,那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人人奉献一份爱,非洲将有一口口爱心井,非洲的孩子将生活在微笑中。此次小练笔通过角色置换,活化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创新空间,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梦想的感染力量。
4 驻意犹未尽点,延伸文本——点染亮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扣寻“练点”,铺设练笔环节,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1 于悬念处练笔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留给学生许多悬念及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续写,把这些“曲尽意未尽”的结尾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契诃夫的名作《凡卡》,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凡卡寄出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在引导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后,我说:凡卡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么样?请你写一写。有的这样写:“课文的结尾其实在暗示我们,凡卡的梦做得越美,现实生活则越悲越苦,凡卡的命运将更为沉重”;还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他,如果爷爷能养活凡卡,又怎么舍得把九岁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使他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这一练笔,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写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
4.2 于延伸处练笔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延伸拓展时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如一次校优质课评比上,有位教师在《詹天佑》一文结课时,这样说:假如有一天,我们面对着高大的铜像,我想每一位同学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孩子写:詹天佑爷爷,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的坚定信念。这次练笔体现了“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那种生命状态,而非形式的矫情之举。同时也为本课的结束起到了画龙点睛、荡气回肠的效果。
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阅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牢记课堂练笔的规范,善于挖掘文本,找准“练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就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引一泓清泉,浸润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 夏德刚《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
[2] 汪潮《语文教育智慧》
[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