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
“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另外,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人性化”的课堂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不以教师命令压抑学生的个性,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经常运用表扬艺术,对学生细微的优点也不放过,特别是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一句“良言”的确能使学生达到“三冬暖”的地步,努力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快乐气氛中学习,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思想,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意识、角色认同、学习理念、学习风格、价值取向等与教师的教学主体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
三、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限制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也得因人而异,不能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设计弹性的、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学习。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教学中比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實践证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传授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三思”
1、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可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教学作文中问:“雪融化后是什么?”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这样一来,势必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肯定学生的答案,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从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3、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 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 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五、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
另外,我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制作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诗歌朗诵、词语接龙、口语交际课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提议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让他们在书本和报纸,甚至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从中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標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3]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学生自主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
“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另外,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人性化”的课堂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不以教师命令压抑学生的个性,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经常运用表扬艺术,对学生细微的优点也不放过,特别是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一句“良言”的确能使学生达到“三冬暖”的地步,努力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快乐气氛中学习,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思想,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意识、角色认同、学习理念、学习风格、价值取向等与教师的教学主体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
三、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限制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也得因人而异,不能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设计弹性的、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学习。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教学中比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實践证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传授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三思”
1、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可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教学作文中问:“雪融化后是什么?”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这样一来,势必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肯定学生的答案,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从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3、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 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 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五、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
另外,我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制作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诗歌朗诵、词语接龙、口语交际课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提议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让他们在书本和报纸,甚至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从中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標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3]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