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麦赤霉病为本地常发性病害,本文系统阐述了该病在当地的发生特点及应对措施,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找准用药时机是关键,开展统防统治,为防治该病提供一种系统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该病在我地主要为害小麦,一般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0%,重发生年份发病率可达50%~100%,减产50%~60%,甚至绝收,对我区小麦构成严重威胁。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现状
赤霉病是我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春季雨水偏多、加之小麦免耕技术的推广,使小麦赤霉病在我区逐年加重,尤其是近10年进入大流行期,发生面积由2010年发生0.12万余hm2,损失率1.6%增加到2020年发生0.37萬hm2,损失率5.6%。2018~2020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超0.33万hm2以上,损失率在5%以上,已成为仅次于小麦条锈病的重要病害。
2 发病特点
(1)小麦赤霉病在汉台区发生流行特点是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3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这主要是与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有关。2018~2020年正值抽穗扬花期,雨日天数占4月中旬60%以上,为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汉台区4月中旬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则该病将有大发生的可能性;而下旬和五月份的降雨量直接影响病穗率和严重度。
(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绵麦48号、川育八号病穗率40%~6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80%;中感品种川麦107、绵阳41病穗率在30%左右;抗病品种汉麦5号、7号病穗率也达10%~20%。
(3)免耕麦田与翻耕麦田发病有差异。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稻茬、麦秆等残体上越冬,免耕麦田由于稻茬残存量大,导致稻茬带菌量也大,感病几率大,这也是近年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在相同品种的条件下,病田率差异不大,但病穗率相差3.6%。
(4)防治与非防治发病情况有差异。在2020年4月中下旬降水较多,赤霉病发生早且发展迅速,推广的品种都有发病,经过后期“一喷三防”效果评估,防治与否有相当大的差异,防治田块病穗率2.2%,病指0.82,非防田块病穗率8.3%,病指6.6.。
(5)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麦田,小麦抗病性差,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6)施用氮肥过多、过迟,使小麦徒长或贪青,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同时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深耕灭茬
播种前,用旋耕机旋耕,将残留在田间的稻茬打碎深埋,以破坏病原菌越冬寄主,从根本上降低病原菌越冬基数。
3.1.2 开沟排湿
开好“三沟”,即边沟,中沟,腰沟,达到排水通畅,田间无积水,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该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3.1.3 科学配方施肥
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做到轻氮、控磷、增钾,防止小麦贪青徒长,促进植株健壮,防止倒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根据汉台区土肥站测土数据,建议本地小麦生长期总的纯N:P:K用量比例为10:5:4.5。
3.1.4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
大力推广抗病品种,以汉麦5号、7号、川麦107,绵麦41等抗病品种为主,尽量选用无芒或者短芒,开花集中,花期短的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为宜。
3.2 化学防治
3.2.1 喷药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扬花期,一定要掌握好喷药适期。在小麦初花期(10%小麦扬花)喷药效果最好,一般在此关键期喷药一次即可,但喷药后遇雨,或者是感病品种,则应在第一次喷药后七天进行第二次喷药。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选择用43%戊唑醇20ml/667m2或者12.5%已唑醇50ml/667m2+10%吡虫啉20ml/667m2+98%磷酸二氢钾100g/667m2,兑水喷雾。充分利用专业化防治机构进行无人机大面积统防统治,可有效提高整体防效,做到迅速干净,降本省药,节能增效的效果。
3.2.2 推行统防统治
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
[2] 王珍.小麦病虫害防治[J].现代种业,2010(2):25-26.
关键词: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该病在我地主要为害小麦,一般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0%,重发生年份发病率可达50%~100%,减产50%~60%,甚至绝收,对我区小麦构成严重威胁。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现状
赤霉病是我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春季雨水偏多、加之小麦免耕技术的推广,使小麦赤霉病在我区逐年加重,尤其是近10年进入大流行期,发生面积由2010年发生0.12万余hm2,损失率1.6%增加到2020年发生0.37萬hm2,损失率5.6%。2018~2020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超0.33万hm2以上,损失率在5%以上,已成为仅次于小麦条锈病的重要病害。
2 发病特点
(1)小麦赤霉病在汉台区发生流行特点是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3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这主要是与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有关。2018~2020年正值抽穗扬花期,雨日天数占4月中旬60%以上,为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汉台区4月中旬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则该病将有大发生的可能性;而下旬和五月份的降雨量直接影响病穗率和严重度。
(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绵麦48号、川育八号病穗率40%~6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80%;中感品种川麦107、绵阳41病穗率在30%左右;抗病品种汉麦5号、7号病穗率也达10%~20%。
(3)免耕麦田与翻耕麦田发病有差异。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稻茬、麦秆等残体上越冬,免耕麦田由于稻茬残存量大,导致稻茬带菌量也大,感病几率大,这也是近年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在相同品种的条件下,病田率差异不大,但病穗率相差3.6%。
(4)防治与非防治发病情况有差异。在2020年4月中下旬降水较多,赤霉病发生早且发展迅速,推广的品种都有发病,经过后期“一喷三防”效果评估,防治与否有相当大的差异,防治田块病穗率2.2%,病指0.82,非防田块病穗率8.3%,病指6.6.。
(5)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麦田,小麦抗病性差,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6)施用氮肥过多、过迟,使小麦徒长或贪青,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同时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深耕灭茬
播种前,用旋耕机旋耕,将残留在田间的稻茬打碎深埋,以破坏病原菌越冬寄主,从根本上降低病原菌越冬基数。
3.1.2 开沟排湿
开好“三沟”,即边沟,中沟,腰沟,达到排水通畅,田间无积水,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该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3.1.3 科学配方施肥
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做到轻氮、控磷、增钾,防止小麦贪青徒长,促进植株健壮,防止倒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根据汉台区土肥站测土数据,建议本地小麦生长期总的纯N:P:K用量比例为10:5:4.5。
3.1.4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
大力推广抗病品种,以汉麦5号、7号、川麦107,绵麦41等抗病品种为主,尽量选用无芒或者短芒,开花集中,花期短的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为宜。
3.2 化学防治
3.2.1 喷药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扬花期,一定要掌握好喷药适期。在小麦初花期(10%小麦扬花)喷药效果最好,一般在此关键期喷药一次即可,但喷药后遇雨,或者是感病品种,则应在第一次喷药后七天进行第二次喷药。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选择用43%戊唑醇20ml/667m2或者12.5%已唑醇50ml/667m2+10%吡虫啉20ml/667m2+98%磷酸二氢钾100g/667m2,兑水喷雾。充分利用专业化防治机构进行无人机大面积统防统治,可有效提高整体防效,做到迅速干净,降本省药,节能增效的效果。
3.2.2 推行统防统治
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
[2] 王珍.小麦病虫害防治[J].现代种业,201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