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苗族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构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民族特征。贵州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但该地区格尼角抓旮舞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存在生存空间逐渐缩减,传承出现断层,有人们保护意识逐渐淡化及传承与保护的局限性等。因此,对该舞蹈的传承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具有必要性。影像记录的出现,使格尼角抓旮可以用视频和图片结合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可以通过网络传媒广泛传播。利用影像记录的传播方式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让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和传播此文化,引导苗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格尼角抓旮 影像记录 保护与传承
“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等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是人们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独特的适应方式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活动都必须能够承受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能够主动地保持和复原这个环境的相对平衡和动态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优势,由此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1]。这揭示了文化存在的生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较为新颖的学术思路。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舞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变迁、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它的产生代表着本地的习俗,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古老的价值观,也包含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经过对格尼角抓旮生存现状的调查得知它的发展存在了许多问题,因此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四印苗的原生态舞格尼角抓旮为例,在探讨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传承困境的同时,分析影像记录在格尼角抓旮中的运用以及对它的保护与传承所起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困境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指出:“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规律的一种学说。[2]”至今,学界从文化生态的视野下运用影像记录来保护和传承格尼角抓旮文化的成果更少。格尼角抓旮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格尼角抓旮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当下环境的變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因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难题。
(一)格尼角抓旮生存空间逐渐缩减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苗族村寨,无论是在生产活动中,还是在各种风俗活动中,都可以看见苗族优美的舞姿,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原生态民族舞蹈逐渐消失。从目前苗族格尼角抓旮的生存状况来看,其生存空间主要集中晴隆县新红村及六枝特区部分村寨。在新红村除了每年正月初三举行的花场会跳格尼角抓旮以外,其他时候跳格尼角抓旮的人很少,舞蹈生存的空间正在慢慢缩小。
(二)保护意识逐渐淡化
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作为传统苗族村寨,苗族群众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本民族原生态舞格尼角抓旮文化价值的认识严重缺乏,保护意识不强,迫使一些原有舞蹈动作遗失。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快速融入到进城务工的洪流中,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渐行渐远。近年来,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但大多是短期的行为,做一些比较浅显的工作,对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护与传承缺乏主动性与长期性,舞蹈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参与的人较少、资金不足及措施不完善等。所以,舞蹈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三)传承出现“断层”
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出现“断层”状态,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方式满足不了当地民众追求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生活,大部分年轻人进城务工,村寨就剩下老人和儿童,格尼角抓旮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举步维艰,年轻人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精力投入到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工作中;另一方面是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手机成为现代人主要的通讯手段,现代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更喜欢现代舞,久而久之,对格尼角抓旮的认同逐年下降,直接影响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导致格尼角抓旮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状态。
(四)传承与保护的局限性
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体现的便是民族舞蹈多样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民族间舞蹈交流频繁,相互影响,互相吸收的力度加大,不同民族舞蹈相互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间不同的舞种,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自身的表现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借鉴中受到其他舞蹈的影响,未能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促使了文化的趋同,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表现形式趋于舞台化。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带动下,旅游市场借助民间舞蹈格尼角抓旮来宣传开发旅游业。一方面因受商业化倾向的影响,使舞蹈随意改动,失去其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盲目追求金钱利益,促使舞蹈能统一的展现出来,任意改动编造舞蹈的表演,极大破坏了舞蹈的民族特色。
传承方式单一。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的苗族同胞来自于江西,格尼角抓旮文化也仅仅存在于中营镇,另外此舞蹈仅有一位传承人,传承方式是单一的口耳相传,原本的格尼角抓旮舞文化比现存的要丰富很多,但是由于传承方式的单一,久而久之便遗失了一部分,再次,格尼角抓旮属于原生态舞,没有音乐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纰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因此,对苗族舞蹈格尼角抓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保护舞蹈的传承环境
保护舞蹈的自然生态环境。苗族聚居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之间,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在这种特别的自然环境中,苗族群众发挥了本身的想象力,创作了形式多样的苗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的产生可以说和他们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格尼角抓旮 影像记录 保护与传承
“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等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是人们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独特的适应方式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活动都必须能够承受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能够主动地保持和复原这个环境的相对平衡和动态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优势,由此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1]。这揭示了文化存在的生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较为新颖的学术思路。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舞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变迁、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它的产生代表着本地的习俗,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古老的价值观,也包含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经过对格尼角抓旮生存现状的调查得知它的发展存在了许多问题,因此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四印苗的原生态舞格尼角抓旮为例,在探讨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传承困境的同时,分析影像记录在格尼角抓旮中的运用以及对它的保护与传承所起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困境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指出:“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规律的一种学说。[2]”至今,学界从文化生态的视野下运用影像记录来保护和传承格尼角抓旮文化的成果更少。格尼角抓旮是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格尼角抓旮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当下环境的變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因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难题。
(一)格尼角抓旮生存空间逐渐缩减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苗族村寨,无论是在生产活动中,还是在各种风俗活动中,都可以看见苗族优美的舞姿,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原生态民族舞蹈逐渐消失。从目前苗族格尼角抓旮的生存状况来看,其生存空间主要集中晴隆县新红村及六枝特区部分村寨。在新红村除了每年正月初三举行的花场会跳格尼角抓旮以外,其他时候跳格尼角抓旮的人很少,舞蹈生存的空间正在慢慢缩小。
(二)保护意识逐渐淡化
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作为传统苗族村寨,苗族群众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本民族原生态舞格尼角抓旮文化价值的认识严重缺乏,保护意识不强,迫使一些原有舞蹈动作遗失。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快速融入到进城务工的洪流中,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渐行渐远。近年来,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但大多是短期的行为,做一些比较浅显的工作,对苗族格尼角抓旮的保护与传承缺乏主动性与长期性,舞蹈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参与的人较少、资金不足及措施不完善等。所以,舞蹈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三)传承出现“断层”
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出现“断层”状态,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方式满足不了当地民众追求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生活,大部分年轻人进城务工,村寨就剩下老人和儿童,格尼角抓旮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举步维艰,年轻人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精力投入到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工作中;另一方面是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手机成为现代人主要的通讯手段,现代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更喜欢现代舞,久而久之,对格尼角抓旮的认同逐年下降,直接影响格尼角抓旮的传承,导致格尼角抓旮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状态。
(四)传承与保护的局限性
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体现的便是民族舞蹈多样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民族间舞蹈交流频繁,相互影响,互相吸收的力度加大,不同民族舞蹈相互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间不同的舞种,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自身的表现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借鉴中受到其他舞蹈的影响,未能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促使了文化的趋同,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表现形式趋于舞台化。在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带动下,旅游市场借助民间舞蹈格尼角抓旮来宣传开发旅游业。一方面因受商业化倾向的影响,使舞蹈随意改动,失去其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盲目追求金钱利益,促使舞蹈能统一的展现出来,任意改动编造舞蹈的表演,极大破坏了舞蹈的民族特色。
传承方式单一。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的苗族同胞来自于江西,格尼角抓旮文化也仅仅存在于中营镇,另外此舞蹈仅有一位传承人,传承方式是单一的口耳相传,原本的格尼角抓旮舞文化比现存的要丰富很多,但是由于传承方式的单一,久而久之便遗失了一部分,再次,格尼角抓旮属于原生态舞,没有音乐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纰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因此,对苗族舞蹈格尼角抓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格尼角抓旮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保护舞蹈的传承环境
保护舞蹈的自然生态环境。苗族聚居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之间,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在这种特别的自然环境中,苗族群众发挥了本身的想象力,创作了形式多样的苗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的产生可以说和他们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