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为目标。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国传统德育精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视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刘淑珍(1968-),女,内蒙古赤峰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汪永芝(1974-),女,江苏丰县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62-0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和人格,关注学生的生命存活的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活泼的、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知识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以实现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现代人文精神应包括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爱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求是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自强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精神,旨在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能力,并在外在现实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改造中不断追求自由自觉的实现,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人类新的价值观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神,是关于价值的传递与创造。因此,从人文的视野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教育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理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视野,从根本上反对教育的功利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使学生成为自立自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在人文视野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走向生命关怀的应有之义。教育是以人及其生命为核心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的精神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内在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并促使人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只有真正关心人,感受被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体验他们的生命律动,科学地阐明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恰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继承了传统德育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及其深刻的德育传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文为特质的文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法等流派长期共存,并相互融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重视个人修养,强调通过变化主体来适应客体的发展,注重内求反省,以便认识自身,完善自我,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将道德作为文化的重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就是“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积极重大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珍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忽略德育的情况,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有知识没文化、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因此, 弘扬传统德育思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源泉,挖掘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生命自省,重视人的个体自觉,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挖掘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思想,是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又有文化知识传播功能,在对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文化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及相关条件的制约,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这已成为制约他们创新能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伟人的事迹,体会伟人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大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底蕴越来越丰富,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完美的人格是需要塑造的,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知识熏陶,就会出现价值判断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精神危机。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加入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内涵,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得人文知识的滋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洗礼,这些知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格。通过审美对象的价值熏陶,使美的事物进入学生的视野,用美的事物去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其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感动,并且自主寻求美的情操,使他们用乐观的心去挖掘生活中的美,体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强化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从而使生命境界得到升华。
五、“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被肯定,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最终由物质利益关系决定。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必然会导致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增加“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在思想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手段、时效性和工作者的素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政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释改革实践提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他们的功利性思想也越来越浓,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找工作关系不大,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从思想上不重视,把“思政课”边缘化。有些高校教学中也确实存在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向边缘化的问题,这更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但是,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客观上又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强烈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对社会的茫然与困惑。此外,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要比过去复杂,如何理智地看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使身心和谐等,这些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人生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治标不治本,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光从外在方面入手解决表面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理念创新,从根本上入手,从人文教育大视野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先立其心,“君子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得”。
要想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全新定位,树立大教育观,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德育精华之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满足学生发展的各方面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和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成才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在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中,解决大学生中因家庭、性别、教育背景、性格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的逆反、漠然、趋异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承受的思想压力是巨大的,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压抑、苦恼、空虚、烦躁、焦虑,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已造成很多学生心态消极与心理不适应。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心理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总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人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教育者一定要时刻关注“人”的存在。只有在人文视野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视域融合,才能激发生命的灵感,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与升华,真正实现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春.“思政课”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及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
[2]吴全兰.《中国哲学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人文视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刘淑珍(1968-),女,内蒙古赤峰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汪永芝(1974-),女,江苏丰县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62-0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和人格,关注学生的生命存活的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活泼的、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知识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以实现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现代人文精神应包括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爱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求是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自强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精神,旨在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能力,并在外在现实世界和内在世界的改造中不断追求自由自觉的实现,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人类新的价值观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神,是关于价值的传递与创造。因此,从人文的视野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教育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理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视野,从根本上反对教育的功利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使学生成为自立自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在人文视野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走向生命关怀的应有之义。教育是以人及其生命为核心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的精神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内在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并促使人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只有真正关心人,感受被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体验他们的生命律动,科学地阐明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恰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继承了传统德育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及其深刻的德育传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文为特质的文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法等流派长期共存,并相互融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重视个人修养,强调通过变化主体来适应客体的发展,注重内求反省,以便认识自身,完善自我,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将道德作为文化的重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就是“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积极重大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珍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忽略德育的情况,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有知识没文化、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因此, 弘扬传统德育思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源泉,挖掘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生命自省,重视人的个体自觉,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挖掘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思想,是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又有文化知识传播功能,在对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文化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及相关条件的制约,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这已成为制约他们创新能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伟人的事迹,体会伟人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大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底蕴越来越丰富,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完美的人格是需要塑造的,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知识熏陶,就会出现价值判断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精神危机。人文视野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加入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内涵,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得人文知识的滋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洗礼,这些知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格。通过审美对象的价值熏陶,使美的事物进入学生的视野,用美的事物去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其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感动,并且自主寻求美的情操,使他们用乐观的心去挖掘生活中的美,体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强化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从而使生命境界得到升华。
五、“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被肯定,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最终由物质利益关系决定。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必然会导致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增加“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在思想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手段、时效性和工作者的素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政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释改革实践提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他们的功利性思想也越来越浓,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找工作关系不大,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从思想上不重视,把“思政课”边缘化。有些高校教学中也确实存在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向边缘化的问题,这更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但是,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客观上又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强烈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对社会的茫然与困惑。此外,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要比过去复杂,如何理智地看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使身心和谐等,这些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人生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治标不治本,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光从外在方面入手解决表面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理念创新,从根本上入手,从人文教育大视野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先立其心,“君子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得”。
要想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全新定位,树立大教育观,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德育精华之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满足学生发展的各方面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和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成才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在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中,解决大学生中因家庭、性别、教育背景、性格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的逆反、漠然、趋异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承受的思想压力是巨大的,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压抑、苦恼、空虚、烦躁、焦虑,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已造成很多学生心态消极与心理不适应。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心理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总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人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教育者一定要时刻关注“人”的存在。只有在人文视野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视域融合,才能激发生命的灵感,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与升华,真正实现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春.“思政课”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及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
[2]吴全兰.《中国哲学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