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古典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其特有的肢体语汇无处不传达着诗意,而这样写意化和诗意化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古典舞  诗歌  诗意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056-03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诞生的,受传统审美意蕴的影响,有着独具特色的肢体语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并同时吸收和融汇了乐舞、武术、书法、美术等姊妹艺术,构建成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语汇倾向于中国特有的诗意审美。
   一、中国古典舞的定义及构建
   所谓古典舞,其“古典”二字有着“古代”“典范”的含义,即指古代流传而来的较为正宗、有典范意义的舞蹈。但是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舞蹈一般只在文献记载、诗词歌赋、壁画彩塑中留有遗存,并没有完整地流传至今。历经了汉代、唐代乐舞的发展和鼎盛,进入宋代后,乐舞艺术逐渐被更多的艺术形式替代,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出现,市民阶级地位的提升,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艺术,舞蹈也被融入其中,古代乐舞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仅仅在宫廷仪式中存在,但是已无往日的辉煌。而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自古典舞课程成立起,为规范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古典舞训练便借鉴了戏曲的招式、武术的技巧,以及手位、脚位、舞姿,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有严格规范。从汉代百戏到宋元明清的戏曲舞蹈,戏舞不分,有舞有戏,戏曲舞蹈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舞蹈的辉煌。
   “古典舞本身是介于戏曲和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脱离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但还大量保存着戏曲的原态”。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创建,为了培养教师队伍开展了“文化部教员训练班”,在中国古典舞的负责人叶宁带领下,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芭蕾的分类方法,对戏曲舞蹈进行整理、编创,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结合学院第一届教育班,再次提出中国古典舞训练需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要明确古典舞属性,古典舞就是古典舞,是不会被其他舞种所替代的。同时,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成绩是提出了“身韵”课程建设,由此科学地、有效地解决了古典舞的肢体语言与情感传达的融合发展,使学生的基本能力、舞姿、技巧统一在“身韵”所提炼出来的审美原则上,而这样的审美原则也尽可能接近和还原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基本原则。
  二、“诗意审美” 在古典舞中的呈现
   “诗意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美学思想和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始终贯穿这样的审美情节和态势,并延续至今,为当下我们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重要的参考。“诗意审美”,在中国古典舞中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其表达形式有如下几点:
   (一)作品创作上追求“诗化”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几千年传递至今,诞生了诸多经典作品。從《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诗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以其雄壮恢弘的气势、追求风骨的气韵不仅代表着古文化,也彰显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
   古典诗歌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也广泛地以音乐、舞蹈为载体并渗透其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①这里进一步佐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诗歌、音乐、舞蹈本来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综合体。舞蹈与诗歌本就是共通的,只是诗歌以文字形式表达,舞蹈以动作的方式呈现,其审美特征、风格性都相互联系,存在着共鸣。中国古典舞作品更接近古人的审美,将诗文化作为舞蹈创作的依托,从古诗中找寻灵感,以诗为题,以诗为境,在诗歌中体会古代文人雅客的风骨和气质,找寻古典舞的精神支柱、气韵气息、神采韵律,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②由著名舞蹈家陈爱莲(1939年-2020年)表演的独舞《春江花月夜》,更是以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为蓝本创作而成。另外,出自舞剧《杜甫》中的舞蹈作品《丽人行》,其创作背景也完全来自于杜甫的诗歌《丽人行》。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而在舞蹈《丽人行》中,演员更是将长安仕女的气质“态浓”“意远”“淑”“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为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依托,诗词元素的加入更使得舞蹈还原了历史。从历史中走来的诗词歌赋为舞蹈创作提供着大量的题材,也使舞者如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带给受众更为逼真的审美体验。
   (二)情感表达上充满 “诗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③古人以诗传情,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心中有“志”,出口成“诗”。当情感激荡,无以言表时则以“嗟叹”,如果无法表达,则通过“歌唱”,当“歌唱”都不足以表达时,那么最为酣畅淋漓的就是肢体语言的“舞蹈”了。
   诗歌、音乐、舞蹈都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古代诗人善于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和志趣,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咏物以言志,物在诗歌中起着关键作用,选好物写好物是达到物与志的统一,精神和内核和谐的关键。中国古典舞同样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表现物来传递情。例如著名古典舞《春江花月夜》,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采用中国古典舞蹈语汇展现着少女着“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的情景,女子将对春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于“春江花月夜”中,托物言志,传递着女子对未来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    象征也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手法,通过描述物象征人的节操和道德品质,例如,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这些都是文人笔下人格的象征或志趣的体现。古典舞作品《爱莲说》以周敦颐的诗词《爱莲说》为题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演者邵俊婷在绿色的莲叶上起舞,她用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态,用清雅脱俗的形体语言展现了一个羞涩、内敛、委婉含蓄的古典美女,将“莲花”刻画成超凡脱俗的女性形态,展现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坚韧的品质,同时传达着编导对古代女性的赞扬。
   再如诗人笔下的梅花。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此梅是超凡脱俗的,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此梅又是独领风骚的,对梅花的描绘实则是作者志趣的表达,宋匡业超凡脱俗的梅表达了他与世无争、毫不世俗的性情;陈亮的梅独领风骚,同时传达着他不屈不挠的傲骨和情怀。诗与舞的结合,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使舞蹈更为生动,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便是古诗的影响力,也是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三)神形情态上富有“诗境”
   唐诗宋词因其讲究节奏与韵律而独具古典美学价值。无论《诗经》还是《楚辞》,无论从五言还是七言,不同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诗歌语言特点,但是诗歌所呈现的美学追求总是趋于一致的。诗歌在具备一定格律形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语句能否生动、形象的表达,只有在外化的形式感和内在的思想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使诗歌达到尽善尽美、浑然于天成的韵味。
   古典舞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在对形式与内容的追求上是极为相似的,因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也是与众不同的。中国古典舞讲究“神形兼备”,即舞蹈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样近乎完美的追求便是一种诗的境界。“形神兼备”,“形”指圆、曲、拧、倾,手、眼、身、法步以及跳、转、翻等舞姿体态的外部呈现。古典舞的形式与历史是互为选择的,中国古代以传统的儒、道思想为主,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要求古典舞动作内敛、含蓄,不能超越传统思想的约束,而道家思想的核心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动作应顺应身体的走向,有规律的顺应自然,这就形成了古典舞讲究顺柔、顺势的流畅感。东方美学思想中偏好曲线的柔美,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圆满”,中国古典舞动作多拧身划圆、“曲”“反”的圆动律也正是圆的内涵在人体动作上的反射,再加上古典舞对戏曲的借鉴吸收,从而形成审美性极强的外化形式。
   三、中国古典舞诗意审美所折射的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古诗和古典舞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来自于中国道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讲求“和谐”“和美”,更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融,倡导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特质。因此,中国古典舞常以自然万物为题材,用舞蹈动作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如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荷花舞》,舞者身穿粉色长裙,脚踩“荷花莲”道具,美丽的舞者以细碎的圆场步渐渐从幕后淡出,如一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她们舞动曼妙的身姿,翩翩起舞。这里编导通过选用特殊道具,营造氛围,把舞者比拟为荷花,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荷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场景,传达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荷花在诗人笔下是顽强的、坚韧的,荷花舞的展出同样象征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振兴富强。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营造的画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独特的意境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美,艺术家需要对生活对自然万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动植物与人长期和谐相处,必然存在很大的相通之处,只有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才能品味万物的灵性,深切感知动植物独特的品质,才能借助准确的自然物传递情感,表现人独特的气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极大的贡献,这种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典舞意境的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绘画、书法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情景交融的意象观
   中国古代诗歌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产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象美,想要理解意象美,首先应该将物象与意象区分开来,“物象指具体客观的事物或情景,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意象形成的关键是人脑意识的作用,融入美学理念和主观情感”。物象是意象的基础,物象重写实而意象重达情,只有深入理解物象才能感知意象。情景交融意象美的形成一定是在“景”这一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诗舞一体,中国古典舞为接近古代人的审美方式,常常借助景物营造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美感。《踏歌》属于仿汉的中国古典女子群舞,舞蹈以诗为词,借用古典音乐將人拉回中国的汉唐时代,阳春三月,一行身穿碧绿服饰的女子,迎着春风,踏着绿荫,边歌编舞,她们婀娜多姿,舞动着修长的水袖,既典雅又不失俏皮。音乐、舞蹈、诗歌相互契合,达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效果。从主观上看,《踏歌》表现的是女子们踏青的场面,但细细品味、深入理解,一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意象衍生出来,此时的女子不仅代表欢歌热舞的青年,还代表着绿树成荫、春意盎然、花团锦绣的美景,这是借助舞蹈给人“物象”的传达,通过舞者细腻的表演,形、神、气、韵的结合对物象的深描,传达给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意象,进而营造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中之象。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古典舞以北京舞蹈学院为教学基点正式创建,但其美学本质与中国古典诗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学表现,给人以诗情画意、含蓄浪漫的情感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是几代舞蹈家参与并不断完善的体系,是中国传统舞蹈的复兴,代表着属于东方文化艺术的核心典范。舞蹈需要发展,中国古典舞也一样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但无论如何发展,古典舞的精髓始终不能丢,诗意文化不能弃,古代美学原则不能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2]杨恩寰著.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杨喆.解读中国古典舞作品诗词意境的文化内涵[J].舞蹈,2012(09):36-37.
  [4]华彧鹤.中国古典舞作品与诗词意境的文化交流[J].音乐生活,2017(01).
  [5]田湉.中国古典舞形式研究发轫[J].民族艺术研究,2014(0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中学歌唱课《雪绒花》为例,探索柯达伊首调唱名体系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解释此法在本国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阐明其因何缘由传入中国以及教法本土化研究现状,比较“柯尔文手势”“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这三种柯达伊教学手段,并且得出结论,柯达伊首调唱名体系应用于国内音乐课堂实践中,可有效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音乐水平能力发展,是
期刊
摘要: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中湖北十堰郧阳是楚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郧阳凤凰灯舞”是当地居民极其喜爱的集迎新春、娱乐、庆祝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据郧县的文献记载,百年前,湖北郧县人根据史书记载和发挥自身想象力制作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郧阳凤凰灯,另外当地的乐师优伶谱曲编舞。2014年底,郧阳凤凰灯舞被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收录。由于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政府政策的立法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舞服饰与妆容的情形,同时立足现当代潮流,回看盛唐时期的服饰与妆容与现代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的影响。通过分析使舞蹈演员不仅认识到舞蹈本身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乐舞服饰与妆容的魅力,提高舞者的审美感觉。  关键词:唐代 服饰与妆容 审美 影
期刊
摘要:一直执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创新的王力宏,他的全新专辑《A.I.爱》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思路和这位华语音乐人的使命感所带来的诚意,本文将从专辑《A.I.爱》收录的曲目《缘分一道桥》中的歌词、旋律、配器等展现一直“流淌”在中国流行音乐内的艺术自律表现。  关键词:艺术的自律性 流行音乐 歌曲《缘分一道桥》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
期刊
摘要:音乐这种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的艺术门类最大的特点和局限即“稍纵即逝”。另外,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非对应性、非可视性等特点使得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被人类赋予更多的功能并为其所用,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中国,礼乐相须为用,乐与礼结合,乐被赋予了礼的涵义,乐因此带有了很浓的政治伦理色彩。在礼乐之外,乐工自身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两套体系都建立在一個不变的根基上,那就是“律调谱器”综合作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社交和舆论环境带来的变革,传播语境有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更好的引导和建构舆论传播的正能量,成为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以“小人物”为体裁的纪录片是观众喜爱的类型之一,其质朴的镜头语言和平民化的叙事表达,是能传递真实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效传播,也是讲述老百姓的中国梦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以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音乐艺术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造诣,同时也融入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瞬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较为显著的音乐艺术价值。本文先阐述了《音乐瞬间》的创作背景,并引入了《音乐瞬间Op.16 No.4》的案例,探索了曲式结构和演奏内容,接着还立足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八度和弦的演奏、踏板的使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瞬间Op.16 N
期刊
摘要:一般来说,舞剧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主题、人物、事件(情节)和环境五大因素组成。本文在五大因素中抉精提髓,以笔者创作的舞剧《回家》为例,以人物、事件、主题为三足鼎立架构,论述其在舞剧创作中的重要性。三足同行,没有先后,力求创新思维,凸显舞蹈艺术专业特征,让其在舞剧编创中有效地传递一些专业知识和编创者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舞蹈编创 三足鼎立 人物 事件 主题  中图分類号:J8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大运河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音乐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特征,同时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因为“传统”而阻碍了其更广泛的传播,致使很多传统文化正处于濒临消失的环境之下,表现出不温不火的状态。造成传统文化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有很多,如何突破原有的模式,更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以大运河音乐文化中宿迁段为例进行
期刊
摘要:民族歌剧是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在舞台展现与艺术表达当中,融合了中西表演的特色,拥有独特的韵味和张力。《党的女儿》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之一,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本文结合《党的女儿》桂英唱段,从唱腔的角度,对其舞台形象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党的女儿 民族歌剧 舞台形象 唱腔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