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室是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是教育管理与教育的最前沿,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正能量,凝聚全室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营造教学和成才的环境,才能为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教育规律能力培养教研室教研室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单位,也是教育管理与教育的一线单位。加强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院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教研室应充分发挥其在院校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
一、发挥教研室的正能量,运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
一是发挥典型的感召力。教研室要大力宣扬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教育活动,激发教师的成才欲望和进取精神。在教研室展示历年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事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建立光荣榜和成果展示柜,让历年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榜上有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二是强化目标牵引。教研室一定要确立建设一流教研室,出精品课、出优秀成果的整体目标。同时,也要从教研室实际出发,确立多层次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长远目标和年度目标。着力点应在年度目标和各个分目标上,只有实现了分目标,汇集在一起才能实现总目标。对老教师提出高质量的科研,高品质的课程的要求;对中青年教师提出全科任教,优秀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的要求;对年轻教师提出有优质课、有学术论文、有多媒体课件和有教学体会经验的要求。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注重运用竞争杠杆,实施竞争上岗,让优秀者先走上讲台,并与个人实际利益挂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能力。
二、发挥教研室教学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锤炼人
一是在教学中压担子,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大胆把年轻教师放到教学第一线,并提出实施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试讲练讲、总结提高等,逐渐将他们推向主讲位置,促进他们成为全科教师。二是在教学实践中给课题,拓宽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研室要不断探索任职教学规律,在持续深入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尽可能的让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是提供让年轻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的充电,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斷的学习,跟老教师的课是基础,适当的时候联系其他单位优秀课程或教学研讨会议等让年轻教师参加学习,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快速成长。四是在学术研究中提高人才的层次。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大力推动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研究开展,制定完善的措施和制定度,如教研室定期组织学术攻关、学术研究交流、学术研究一票否决制等,有意识地促进教师向高层次发展,做到人人参与学术研究、人人有学术研究成果。
三、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是满足学员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为学员应对岗位提供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由“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即不但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不断吸纳新时期发展成果,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不但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更要紧贴发展实际需求。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强化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不断给自己充电,补充知识能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任教能力。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其次,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再次,大力推进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把培训全体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坚持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培训,提高培训效果。要结合教研室和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出每一个教师的培养计划,确定好专业方向,使整个教研室教师培养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实用性。要组织好教师的在职学习。教研室要多组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课题分析研究。
最后,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四、营造人才成长的小环境,靠正气和关心凝聚人
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单位,财力、权力有限,不可能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上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在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小环境上有所作为,通过工作的通力合作、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和思想上的真诚互动,强化教师的成就感、同志情、形成整体凝聚力。一是通过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注重发挥教研室的正能量,讲团结、讲奉献,反对个人主义和名利主义,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敢较真、敢碰硬和敢用大道理管小道路、敢用正气压歪风的精神。二是合理安排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凝聚人心。在布置工作和教学、学术任务时,要坚持科学组合、善用人才。使每个教师找到合适的位置,激发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研室的合力。这样,不仅是教师个体找到合适的位置,激发自身潜能,也会是教师之间在联合攻关中交流思想、密切感情。此外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征求教师对教研室全面建设的意见,营造内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林浙宁.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汇编.2010.
[2 ]兰昌尧.现代兵种.2009.
教育规律能力培养教研室教研室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单位,也是教育管理与教育的一线单位。加强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院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教研室应充分发挥其在院校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
一、发挥教研室的正能量,运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
一是发挥典型的感召力。教研室要大力宣扬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教育活动,激发教师的成才欲望和进取精神。在教研室展示历年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事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建立光荣榜和成果展示柜,让历年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榜上有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二是强化目标牵引。教研室一定要确立建设一流教研室,出精品课、出优秀成果的整体目标。同时,也要从教研室实际出发,确立多层次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长远目标和年度目标。着力点应在年度目标和各个分目标上,只有实现了分目标,汇集在一起才能实现总目标。对老教师提出高质量的科研,高品质的课程的要求;对中青年教师提出全科任教,优秀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的要求;对年轻教师提出有优质课、有学术论文、有多媒体课件和有教学体会经验的要求。三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注重运用竞争杠杆,实施竞争上岗,让优秀者先走上讲台,并与个人实际利益挂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能力。
二、发挥教研室教学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锤炼人
一是在教学中压担子,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大胆把年轻教师放到教学第一线,并提出实施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试讲练讲、总结提高等,逐渐将他们推向主讲位置,促进他们成为全科教师。二是在教学实践中给课题,拓宽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研室要不断探索任职教学规律,在持续深入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尽可能的让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是提供让年轻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的充电,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斷的学习,跟老教师的课是基础,适当的时候联系其他单位优秀课程或教学研讨会议等让年轻教师参加学习,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快速成长。四是在学术研究中提高人才的层次。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大力推动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研究开展,制定完善的措施和制定度,如教研室定期组织学术攻关、学术研究交流、学术研究一票否决制等,有意识地促进教师向高层次发展,做到人人参与学术研究、人人有学术研究成果。
三、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是满足学员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教育,教育的任务是为学员应对岗位提供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由“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即不但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不断吸纳新时期发展成果,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不但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更要紧贴发展实际需求。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强化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不断给自己充电,补充知识能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任教能力。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其次,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再次,大力推进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把培训全体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坚持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培训,提高培训效果。要结合教研室和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出每一个教师的培养计划,确定好专业方向,使整个教研室教师培养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实用性。要组织好教师的在职学习。教研室要多组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课题分析研究。
最后,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四、营造人才成长的小环境,靠正气和关心凝聚人
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单位,财力、权力有限,不可能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上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在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小环境上有所作为,通过工作的通力合作、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和思想上的真诚互动,强化教师的成就感、同志情、形成整体凝聚力。一是通过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注重发挥教研室的正能量,讲团结、讲奉献,反对个人主义和名利主义,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敢较真、敢碰硬和敢用大道理管小道路、敢用正气压歪风的精神。二是合理安排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凝聚人心。在布置工作和教学、学术任务时,要坚持科学组合、善用人才。使每个教师找到合适的位置,激发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研室的合力。这样,不仅是教师个体找到合适的位置,激发自身潜能,也会是教师之间在联合攻关中交流思想、密切感情。此外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征求教师对教研室全面建设的意见,营造内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增强教研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林浙宁.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汇编.2010.
[2 ]兰昌尧.现代兵种.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