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教育部门每学期都会组织很多的教育教研活动供我们一线教师观摩学习,探讨研究,以期我们的教学技巧水平在这些学习活动中能不断地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听课、评课。然而,这些活动究竟成效如何,有没有真正达到教研组织者的目的,我看不令人乐观。
就我所听到的课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浓妆艳抹”,精心演练,在听课前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预演。虽说态度认真,精神可嘉,但总难免有不真实的感觉,像是在看一场毫无悬念的表演。另一种,则是常态课、自然课。这类课应该是我们都想要听到的课。这种课,上者有激情,听者有欲望,双方都有收获,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就我个人的感受,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课,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心包装、浓妆艳抹的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作秀、在表演。毫不夸张地说,有时我们看到的一节课,不仅仅是事先预热过几遍的课,甚至哪个学生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都是事先背台词一般背下来的,这样的公开课让人看了怎能不索然无味呢?整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唱作俱佳,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但是这样过分雕琢过的课没有了常态课上应有的味道,课堂上没有悬念,更是毫无意外。
任何一节课,不论事先我们教师如何精心布置、预设,一旦在课上呈现给学生,加入了学生这一动态因子,总会有意外的火花产生,这也是我们课堂的魅力所在。有了这些意外的火花,才使得这节课变得生动可爱,因为这是课的主人——学生参与的结果,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当然,我们听课并非毫无收获,我们学到了优秀教师的设计理念和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但是我觉得更能让我们受益的还应该是那些原生态的,没有过分装饰过的课。在这样的课上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真实,也能看到教师通常在课上会遇到的问题,能够学到一些好的处理方法和课堂驾驭技巧,这对我们来说才是难能可贵的。
听课和评课是平时我们教学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果说听课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入门手段,那么,评课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一节课下来,听者众多,所感所悟肯定是各有千秋。因此,课后应组织有效的教学研讨,让听课者与上课者、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与对话。众多思维火花碰撞所激发的灵感,那才是我们听课者、上课者双方最大的收获,特别是对个人所认为的教学中的败笔和亮点等进行真实、客观的剖析和评价。然而,我从教以来在校内校外的各种听课评课活动中,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有时是因为时间关系听完课不能组织评课,大家听完课后就匆匆散去,没有下文。当然,大多数活动都有评课环节,但是评课的过程却又难免两极分化,要么开成褒奖大会,要么又开成了批斗大会。
我们的评课过程通常都是上课者先说课,之后是几位较有资历的同行或是领导骨干的点评,我个人认为这里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评课者太过固定,具有局限性。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每次评课都点名请固定的几个人进行点评,一方面限制了其他听课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评课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交流平台的作用。应该允许百家争鸣。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第二,评课过程有失公允。我所参加的评课活动基本上都是上课者只管上课和听评,听课者只管看课和评课,缺乏听课者与上课者的平等对话。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课也一样,各有各的看法。我认为,听课者不能一味地批判上课的失误,应该听听上课者的声音,允许上课者对你的质疑作出辩解或说明。这种交互式的评课方式更有利于听课者和上课者双方对课的深入探讨。
听课、评课的过程是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的过程,是把课堂表象升华到教学理论高度的过程。听课、评课是我们教师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研组织者给我们提供的极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是教学研讨的一个珍贵平台。怎样不辜负组织者的用心,让这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流于形式,能够充分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真诚参与。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负起责任,真正把听课当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虚心听、认真看、用心评、勇敢说,心心交流才能促使我们进步和成长。
(责任编辑周侯辰)
就我所听到的课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浓妆艳抹”,精心演练,在听课前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预演。虽说态度认真,精神可嘉,但总难免有不真实的感觉,像是在看一场毫无悬念的表演。另一种,则是常态课、自然课。这类课应该是我们都想要听到的课。这种课,上者有激情,听者有欲望,双方都有收获,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就我个人的感受,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课,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心包装、浓妆艳抹的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作秀、在表演。毫不夸张地说,有时我们看到的一节课,不仅仅是事先预热过几遍的课,甚至哪个学生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都是事先背台词一般背下来的,这样的公开课让人看了怎能不索然无味呢?整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唱作俱佳,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但是这样过分雕琢过的课没有了常态课上应有的味道,课堂上没有悬念,更是毫无意外。
任何一节课,不论事先我们教师如何精心布置、预设,一旦在课上呈现给学生,加入了学生这一动态因子,总会有意外的火花产生,这也是我们课堂的魅力所在。有了这些意外的火花,才使得这节课变得生动可爱,因为这是课的主人——学生参与的结果,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当然,我们听课并非毫无收获,我们学到了优秀教师的设计理念和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但是我觉得更能让我们受益的还应该是那些原生态的,没有过分装饰过的课。在这样的课上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真实,也能看到教师通常在课上会遇到的问题,能够学到一些好的处理方法和课堂驾驭技巧,这对我们来说才是难能可贵的。
听课和评课是平时我们教学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果说听课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入门手段,那么,评课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一节课下来,听者众多,所感所悟肯定是各有千秋。因此,课后应组织有效的教学研讨,让听课者与上课者、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与对话。众多思维火花碰撞所激发的灵感,那才是我们听课者、上课者双方最大的收获,特别是对个人所认为的教学中的败笔和亮点等进行真实、客观的剖析和评价。然而,我从教以来在校内校外的各种听课评课活动中,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有时是因为时间关系听完课不能组织评课,大家听完课后就匆匆散去,没有下文。当然,大多数活动都有评课环节,但是评课的过程却又难免两极分化,要么开成褒奖大会,要么又开成了批斗大会。
我们的评课过程通常都是上课者先说课,之后是几位较有资历的同行或是领导骨干的点评,我个人认为这里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评课者太过固定,具有局限性。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每次评课都点名请固定的几个人进行点评,一方面限制了其他听课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评课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交流平台的作用。应该允许百家争鸣。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第二,评课过程有失公允。我所参加的评课活动基本上都是上课者只管上课和听评,听课者只管看课和评课,缺乏听课者与上课者的平等对话。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课也一样,各有各的看法。我认为,听课者不能一味地批判上课的失误,应该听听上课者的声音,允许上课者对你的质疑作出辩解或说明。这种交互式的评课方式更有利于听课者和上课者双方对课的深入探讨。
听课、评课的过程是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的过程,是把课堂表象升华到教学理论高度的过程。听课、评课是我们教师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研组织者给我们提供的极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是教学研讨的一个珍贵平台。怎样不辜负组织者的用心,让这些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流于形式,能够充分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真诚参与。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负起责任,真正把听课当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虚心听、认真看、用心评、勇敢说,心心交流才能促使我们进步和成长。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