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
一、 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
师生关系。这种氛围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我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孤特点》时,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的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1、游戏类。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的是《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成分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受到污染,代表相应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制作类。在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许多制作活动,如人体骨骼模型、环境污染课件等等,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 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
师生关系。这种氛围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我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孤特点》时,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的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1、游戏类。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的是《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成分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受到污染,代表相应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制作类。在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许多制作活动,如人体骨骼模型、环境污染课件等等,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