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的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先进与后进
近代中日两国在引进西方科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以两国在认识与处理外国与本国科技文化关系上持有的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为前提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为基础的。
从历史上看,当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时,日本列岛才组合成最初的群落;当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日本才开始滋生出奴隶制的萌芽;当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登文坛,竞相争鸣的时候,在日本列岛上却还过着采集果实于森林,捞鱼贝于海河,猎鹿、猪兔于山野的从文化上看,日本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巨人。
不同的文化结构与相对位置:
实体与中空;"内核"与"外缘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容和体系。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实体以它所具有的强大同化力和辐射力,把它周边的国家都囊括于其中,形成了以本国为中心并为世界所公认的东方文化圈。因此,中国文化完全是一个实体文化和"内核"型文化。
当时在文化与历史上都相对落后的日本,除了其固有的"神道教"文化以外,本身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原创性的内涵,就连日本人曾经推崇的"和魂洋才"中之所谓的"和魂"也只是一个"空壳"("和魂"在英语里意指"消化",在日语里意指"容器"),本身不具有真实的内在含义。对于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承认,他们说"和魂"是"日本人心中的空心结构",是日本文化中空结构的表型象征和外在表现。这种文化历史与结构再加上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中西方文化辐射、传播的交接位置),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一种中空的"外缘"型文化。
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
崇内鄙外和鄙内崇外
上述两国不同的文化历史与结构,自然使得两国在对外国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认识态度上出现了差异。中国持有的是在"中国文化中心主义"指导下的崇内鄙外的对外文化价值观,而日本却在鄙内崇外意识作用下拥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中国崇内鄙外的对外文化价值观在近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一,当英国使节于1783年提出与中国通商并互派使节时,清政府却认为,西洋"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与西方进行往来。当英国再次于1816年要求通商贸易时,清政府也"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其二,关于是否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或"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或以"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试图通过对西方科技的百般诋毁来横加阻挠。正是受到这种对外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雍正帝下令驱除西方传教,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日本自知自己是一个孤立岛国,落后贫穷,时刻产生出一种危机感。他们认识到,岛国的宿命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在此影响下,日本民族形成了"认同外来文明的尊崇价值观"和"功利现实的拿来主义价值观"。
这种对外文化价值观使得当时的日本人认为,只有依附于中国才能生存。然而,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给日本人的心理意识以很大打击,迫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对外文化价值观。日本启蒙思想家们通过对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研究,彻底从原来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鄙内崇外"转向面对西方文化的"鄙内崇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魂洋才"的对外文化价值观。
“和魂洋才"的特点在于:"和魂"内容主要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主要指的是西方的技术器物和文化制度。这充分反映出日本人的普遍愿望,即既"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下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自己的家庭结构,而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具有可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力量的近代国家"。
不同的科技转移方式:
注重输出与注重输入
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两国各自的科技转移方式,即中国注重对外输出,而不注重向内引进,而日本却与中国完全相反,注重向内引进而几乎不向外输出。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指出,古代中国至少有26项技术(还有其他技术)"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先后被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西方在此期间,向中国输出的技术只有四项)。明朝大太监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远渡西洋,出访30多个国家,其目的不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而是向西洋诸国宣扬中国的富强,让他们在朝贡的名义下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顺从者抚慰之,不恭敬者擒拿或击败之,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使他国畏服并臣服于中国。
日本从古到今都在为和异种民族、异质文明的接触、同化而努力着。从16世纪40年代起,日本开始直接接触西方的科学技术。1582年,日本巡察使范礼安组织"少年遣欧使节团",远赴欧洲进行考察,不仅带回了风琴、竖琴、吉它、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还带回了活字印刷机、《世界地图册》、《世界城市地图》、地球仪等西方科学技术,从而改变了日本人传统的"世界"观念,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了日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871年,日本为了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羁绊,谋求实现"与万国并立"的目的,明治政府不惜耗费巨资派遣"岩仓使团"出访欧美,考察并引进西方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以促进国内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近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即使在1633年~1853年的锁国时期,也没有完全封闭西学通路,还保留长崎这个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继续引进西方的枪炮制造法、炮术、筑城术等军事技术,以使日本能由此连续吸收西方的纯技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