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低保户”生活很潇洒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英国留学前,我对英国人民的整体感觉大概如下:压根儿没什么生活压力,早上10点多钟起床到餐厅里吃个早午餐,结账时成心留一张大面额,优雅地说“keep the chinae”(找零是小费),表情还必须是标准英国绅士式的;想旅游的时候,双手一摸提款机,跟美剧里的超能量小孩儿一样,开始“唰唰”出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最气人的是,走到哪儿他们国家的钱都是最值钱的。
  可留学到英国后,在我所接触过的英国年轻人中,如此“一掷千金”的人并不是富豪公子小姐,而是一些薪水普通的人,他们也有生活压力,却能够做到合理支配薪水,享受着乐悠悠的生活。我称他们为“吃低保”的快乐一族。
  在英国生活不容易,这是生活在英国的外国人的普遍感受(除日本人外,日本的物价比英国还略高一点)。一个年收入两万英镑的当地青年,扣掉税和每个月的固定开支,包括房贷、车费、保险、吃饭等,基本上只能剩下一百多英镑了,这还是在没有任何社交活动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跟朋友出去吃顿饭,仅剩的钱就飞走了。
  但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生活得很潇洒?问题就在这儿,人家的理财方式就是一个字:刷!
  我的英国朋友托马斯租了新房子,邀请我和他一起去买餐桌。他戴副眼镜,说话斯文,对女孩子很绅士,放在中国就是那种妈妈们都喜欢的“乖乖男”。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刷起卡来却一点都不手软:一张餐桌2000多英镑,一套喝茶的瓷器几百英磅,几束装饰用的假干花还要80多英磅……进一趟家具店,估计他两个月的薪水就所剩无几了。就这样,还非要请我大吃一顿!后来跟英国朋友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对于“理财”方面的做法大抵都是如此:赚很普通的薪水,享受想要的生活,哪怕是倾其所有,赤字连连。
  在英国,无论工作高低贵贱,每一位雇员都每半年享受一次两周的带薪假期。只要你乐意,告诉公司一声我从哪天开始休假,即使公司乱作一团,老板也不会拦你。因为老板想休假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天大的事也不放过旅游。
  旅游对于我们来讲是无穷无尽的花销以及账单上的负收入,但放在英国,那可是省钱甚至赚钱的最佳途径。别看英国的年轻人们拿着类似中国“低保”的薪水过着面包与白开水的“悲惨生活”,一走出国门,绝对是穷人乍富的大逆转!谁让英镑如此值钱呢。
  2006年夏天,我开始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每次见我的毕业指导老师时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刚拿到博士学位,是个典型的英国年轻人: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最主要的是长得很帅!每次见他之前,我都承受着想把MSN写给他又不大好意思,以及这次阐述的论文部分是否准备充分这样的双重压力。
  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旅游了,最好提前解决论文。我正在发愁,第二封邮件来了:“抱歉,行程有点变化,可能要提前两个星期走。可能的话,我们碰一下头,确认这一部分的最终稿。”
  无论怎样,我也一直认为,对于英国的年轻人来讲,环游世界是其次,重要的是未出国门就可以享受走到哪里都是大款的滋味!
  穷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省钱方法。英国的年轻人就把这主意打在了对于香烟的消费上。这也难怪,由于英国政府是禁烟的绝对支持者,烟草被课以重税。普普通通的万宝路就要合人民币85元一包。对于英国的烟民来讲,这也绝对是个难以承受的高价了。
  有一次课间休息时,我和同学詹姆斯到教学楼外聊天。当时我豪情万丈地给他描绘2008年北京奥运的宏伟蓝图,热情邀请他来中国做客。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问题竟是:“北京的烟价是怎样的?”当他得知在中国,用在伦敦买一包烟的价钱可以买下足足一整条的时候,两眼射出了火炬一样的光芒,一连说了好几个“great”,并强烈要求跟我保持联系!
  其实,英国人也不是傻子,烟瘾小的可能就降低吸烟频率,高一点的呢,自然也有他们的对策。我周末打工的餐厅叫Olive,里里外外的服务员都是烟民。经常能看到的场景就是大家人手一包烟叶,在薄薄的烟纸里裹满烟叶轻轻一卷再插上一个过滤嘴,一根自制的香烟就完成了。如果不要求味道很有劲,基本一包烟草可以卷30根左右,而价钱比一盒烟要足足省去四五十元英镑。
  后来引得我的中国朋友们纷纷效仿此种做法,卷烟俨然成为他们的每日功课。这样下来,他们不但没有要求远在中国的朋友定期寄烟,而且持之以恒者还在几个月内就尝到了甜头,节省下来的钱足够他们出去旅行一番了,即使去不了法国、意大利,至少可以站在布拉格的广场上啊!
其他文献
就艺术品市场而言,因李可染先生真迹作品“货源稀缺”,将来的行情仍然是“奇货可居”。    在书画市场,提到李可染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红画”作品《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上世纪“文革”十年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也“歪打正着”地“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和巧妙运用。如南京的钱松岩、魏子熙、宋文治等,他们与李
期刊
二战期间,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一扇小门,尚敞开在那里。  这就是上海。  由于日俄战争中,犹太金融家雅各布·希夫曾在关键时刻向日军提供过巨额贷款,因此在日本国内有一批亲犹人士,对犹太人的经济实力十分迷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当局对涌入上海的犹太难民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即便如此,在上海沦陷后,日军也曾策划灭绝在上海的犹太人。有两条犹太
期刊
杨波,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64年1月出生,祖籍山西,出生地和小学时期都在河北涞水。后随爷爷来到了北京,并一直生活在北京。1993年,不到三十岁的杨波靠5000元开始创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元亨利公司已发展成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专业生产仿明清古典硬木家具的综合型企业,公司产品跨进国际奢侈品之列,受到国内外市场推崇。    时间:2008年1月  地点:北京通
期刊
每每逢年过节,各种打着类似“维也纳”等国际著名标签旗号的洋乐队便纷纷乘机进入国门,争先恐后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演出。然而,据业内人士披露,其中名符其实者少,滥竽充数者众多。有些虽然挂牌为“世界级名团”,在他们自己那儿不过是名不经传的地方小团;有的居然还是一些假期里的学生娃娃临时拼凑的乐团,其演出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外来的南郭先生比原装的南郭先生还会滥竽充数,这恐怕是许多国人没想到的。那
期刊
国有商业企业的现代命题    复兴商业城的现在时  消费者眼中的复兴商业城  改变所有制不是国有商业的惟一出路    在老北京人眼里,复兴商业城是一家新商场。在新北京人看来,这里又是一家老商城。确切点说,这家显得不那么传统,也不怎么时尚的商城,应该算是一家大规模、多功能,集购物和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企业。  复兴商业城已经走过15个春秋。从开业之日起,商城就依据自主开发研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
期刊
15年,复兴商业城创造了近百亿的销售业绩,上交税利6.7亿。效益和利润不是空中楼阁,数字的背后一定与消费者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复兴商业城的消费者讲述的他们心目中的复兴商业城。    品牌知名度    调查结果:在抽样调查的100人中,有100%的人知道复兴商业城。有85%的消费者是冲着复兴商业城的服务品牌而来,并将复兴商业城作为自己固定的购物场所;有15%的消费者是因为顺路进来逛一
期刊
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的狂热,在中国市场短短半个月就已经带来1.8亿的票房,突破两亿不成问题,而其全球票房更可以用“井喷”来形容,预计可达到3亿美元。事实上,“变形金刚”因为商业而生,也因为商业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变形金刚的操盘者日本的TAKARA和美国的“孩之宝”公司,在这二十年中,疯狂享受着因变形金刚带来的巨额财富,也早已成为一个商业帝国。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变形金刚》电影版并
期刊
在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之际,一部影视巨作成为奥运宣传的亮点,以唯美的表现与心灵沟通的震憾,《风雨同行》将东方人文与奥运实现完美的艺术结合,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奥康为什么如此投入来宣传奥运?耗费巨资的《风雨同行》是怎么突然间爆发出来的?    奥运传播,与消费者心心相通    2006年12月,申请奥运赞助正在紧张的进行中,奥运传播的全局谋划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奥康品牌规划中心全体人员
期刊
去年我在一家酒厂做销售员,联系上了西宁的一家白酒经销商张总。他喜欢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地产酒,这样的酒界黑马稍加宣传,就可以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铺货,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我们的酒厂正好符合张总的标准,达成意向性协议后,酒厂派我到西宁去签合同。临出发前,酒厂给我提供了合同的样本,要我严格按照上面的标准执行。也就是说,对于产品的出厂价,我是没有决定权的。  到西宁后,我才知道,张总这次一共选择了三家酒厂
期刊
“扇子有风,握在手中,要想来借,等到立冬”,这首歌谣,讲的是扇子的实用功能。至今乡村夏夜户外纳凉,手摇蒲扇谈古论今仍是一道寻常风景。在都市,因为空调和电扇的驱逐,扇子淡化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却走进了收藏的风雅行列。  扇子收藏,可以通古今、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扇子与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和风筝、茶、书画等物品一样,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扇子自先人发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