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艺术品市场而言,因李可染先生真迹作品“货源稀缺”,将来的行情仍然是“奇货可居”。
在书画市场,提到李可染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红画”作品《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上世纪“文革”十年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也“歪打正着”地“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和巧妙运用。如南京的钱松岩、魏子熙、宋文治等,他们与李可染先生一样无不是善于用“红”的高手。从他们留下的很多“红画”来看,我们看出这些前辈画家在那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别“无奈”,身家性命对“红”的敬畏,促成了他们对“红”的深入钻研,既是有意识也是无意识地对“红”的“色当墨用”,从而衍生了他们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构建“红色山水画”丰碑的业绩,其与两宋“青绿山水画”一样,理应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一个“典范”。
在“心潮逐浪高”的“红海洋”期间,对任何画家来说,可能只有用与之相协调的丹朱创作“毛诗”、“毛词”内容的作品才是最安全、最保险,也是最时尚的。因此,李可染不厌其烦地创作《万山红遍》,据说,他一生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的主色调适应“全国山河一片红”。从而构成了李可染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红色山水画”的霸主地位。
进一步使李可染这个名字与“万山红遍”联系在一起且相映成辉的,则是仅2.8平尺的《万山红遍》画作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三次惊人的拍卖记录:199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万山红遍》一举夺魁,成交价高达407万元,创造了当时李可染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位,也创造了中国画单平方尺最高价位,震动了整个书画界及拍卖市场;2000年,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他的另一件《万山红遍》(3.1平尺)又爆奇闻,在多位买家的激烈竞投下,价格一路大飙升,最后在501.6万元的价位上一锤定音,使李可染作品的拍卖价和中国画单平尺价又创新高。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一时成了收藏界的热门话题;2007年5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中国近代画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在经过热烈竞拍后,最终以逾3500万港元高价成交,再一次刷新画家作品最高成交价的世界纪录。
2007年是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其作品也成了2007年各大拍行争相拍卖的热点且屡创新高。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0月6日在香港苏富比,李可染1964年作的《娄山关词意》以1163,3万元成交,以多出100多万的“业绩”超出他的老师齐白石的《满堂吉庆图》(成交价为1008,1万元)。真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2007年既是李可染的百年诞辰,也是其作品价格逾越百万、突破1000万的巅峰年。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月22日,李可染先生在各大拍卖会上作品成交总额已经达到919,078,316万元人民币,其作品由2003年年底拍卖单价约为10万元/平尺,一路飙升到2005年12月的约32万元/平尺再到2007年作品到291.667万元/平尺,其作品价格的飙升速度几近飞天,无不令人乍舌。
据有关统计,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李可染四平尺的作品最高也就在70元左右;70年代末其山水画的价格却上升到1万元上下(近3000元/平尺)。仅以《万山红遍》为例,1962年在香港定价300余元,到了1979年就涨到1万元,及至2000年,在北京荣宝拍卖会上,跳至到501.6万元人民币。据此,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在大约40年的时间里,价格增长率约1.7万倍。
最终使李可染的作品突破万元及至百万元价格的,则是在当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地区:1980年《黄山》拍出2.5万港元;1984年《雄关漫道图》拍出5.2万港元;1986年《树沙飞泉》拍出10万港元;1988年《漓江胜景图》拍出16万港元;1989年《万木葱葱横翠微》拍出35万港元;1990年《烟江夕照》拍出100万港币。
李可染作品跃过千万元大关,是在内地艺术品市场进入火热期的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他的作品《井冈山》以1100万元的“天价”成交,标志着李可染作品迈进了千万元的价格行列;2005年11月《烟江夕照图》在北京诚轩拍卖,以1540万元成交;2006年3月,在北京中安太平拍卖公司拍卖的《漓江天下景》以1485万元成交。
由于李可染的作品具有高额的利润,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成了造假者的热门范本。在一次李可染的拍品中,赝品(包括未成交或已成交的)数量不下500件。就个股来说,李可染股可说是一个“重灾区”。
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曾说,李可染一生总共创作了不到2000幅画作。但目前(截至2008年1月22日)的数据却显示:总拍品2740件(当然,其中不乏同一幅作品反复上拍的数字,但是,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预展中拍品2件;已成交拍品1668件;未成交拍品1070件;总成交金额:919,078,316元,成交比率61%。
由此可知,在当前市场上流通的李可染假画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现例举一组数字:从2007年10月11日到2008年1月22日,李可染已结束的上拍作品数量326件,流拍量是94件(其中数家拍卖公司整场推出的数件、十余件李可染作品是无一件拍出);价格过百万的作品4件:《峡江轻舟图》、《荷塘清暑》、《雨余山色润》、《崇山茂林》;价格在十几万至数十万的有31件;余下197件都在数万以内,其中不乏数千元成交的记录。
由去年数千万价格曝出李可染作品新的成交记录到上述李可染作品近三成的流拍量和悬殊很大的成交数据,收藏、投资李可染的作品依然面临着冰火两重天。
尤其要注意的是,李可染先生作品的存世量在2000幅以内,且其精品大多典藏于博物馆,在市场上流通的真迹数量不到千幅,其中还有不少一般的应酬之作。如此少的流通量,既成为收藏者、投资者的追槌对象,但同时也成为造假者的追逐目标。
除了赝品因素外,任何一位书画家一生创作的作品,都不是在一个生产流程中出品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心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创作的作品其水平是有高下、优劣之别的;还有,因创作目的有别,无不左右着作品的笔墨意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师有败笔,大师也有劣作。
作为齐白石、黄宾虹的门生,李可染先生是一位不为师法所囿且极具个性的画家,也是一位善于运用西画明暗技法复有建树的山水画大家。强烈的个性风格、开阔的丘壑意境、朴质的凝练笔墨得以构成了他“黑、满、重、亮”的符号图式。品读其画作,既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又凸显了其“苦学派”古拙的艺术秉性。
相对于李可染“红色山水画”,他早年的写生类的作品笔墨洒脱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他画的牧童、水牛,笔墨洗练、形象可人、意趣盎然。都是值得收藏和品玩的。
以史学家的眼光看待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李可染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承传派山水画坛上是一位锐意变法且有所成就者。可以说,他与傅抱石、陆俨少堪称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就艺术品市场而言,因李可染先生真迹作品“货源稀缺”,将来的行情仍然是“奇货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