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他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做为我们教师的担子更加繁重了。要把这项工作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助于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一、 行成于思,毁于随,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明确了互相垂直的概念后,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过直线上的一点或直线外一点,怎样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垂线呢?这时班里反应快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在那等食吃,看热闹,面对这种情形,就不能让学生上来表演,让他们在下面看戏了,我马上说,拿出本来,试着把你的想法画在本上,这样不得不逼着那些懒人也得动手动脑来操作了。简单的任务完成了,接着我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呢?学生们有了前面画垂线的基础和成功的体验,还没等我发话,马上就行动起来了,这样他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即使不成功也让他们经历了积极动脑思考的全过程,克服了惰性的学习心理,
二、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由于这一单元的应用题类型较多,在学习了各种类型分数应用题解法后,再进行综合运用时,学生容易混淆,在头脑中思路不够清晰,这时如果老师能带领学生适时构造这部分知识的知识树,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区分和认识。即:从单位“1”入手,根据单位“1”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解题的方法,也就是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多了就加,少了就减。不管怎么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方法完全可以拓展到解答百分数的应用题上,可以说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三、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听课的效果不错,课堂上回答问题也都很积极踊跃,课堂上的随堂练习也做得不错,可为什么新学的知识没过几天就全还给了我们,或者是教材中的例题稍微一变式,就把很多同学难住了,不知从何下手去解答。分析原因,就是课上我们老师包办的太多,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形成了坐、等、靠的不良习惯,课上是我们眼中的乖孩子,可是稍微有点小困难就退缩了,不知道主动去解决,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解决遇到的困难,不是他们的能力差,是我们没有帮他们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如,要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如果在这基础上出示这样的一个问题:把二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拼在一起,所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只要把二个长方形的周长加在一起就是新的图形的周长,这时我们老师适当提示一下:请同学们把拼出来的图形试着在本上画出来,观察一下你画出的图形,再看看你们刚才的想法对不对?
我们会发现在学生中有二种拼法:是把二个长方形的长接在一起,有的是把宽接在一起,有了图形就好办了,学生们马上推翻了刚才的想法,很快就算出了拼出图形的周长了,而且还用了多种方法,有的方法甚至是我们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培养他们主动动脑思考、探索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
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来上课,就是来听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老师讲我来听,老师问我来答。新知识要靠老师的讲解我们才能学会。所以在学生中产生了惰性的学习态度。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从老师那里传来的各种信息。虽然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热情的,学习的效果也可能是好的。但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容易产生坐、等、靠的思想,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在他们心中,认为老师才是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人。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时》,开头的二课时是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完成的,第三课时是商中间带“0”的除法,当我把题目出示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马上的反应是这有什么难的,我会做,面对他们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我知道即使我再讲他们也肯定听不进去,所以我顺势说,你们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吧。
几分钟过去了,按以往的惯例,下面早就有人举手跃跃欲试了,可是今天下面却是出奇的安静,没有一个人传递给我已经完成的信号,有人眉头紧锁,有人用嘴咬着笔杆好像冥思苦想着,还有的人东张西望着,希望从别人那找到希望,还有一些人干脆眼巴巴的看着我。这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班里只有杨永哲同学悄悄地从桌角上拿起了数学书,看来他是想从书中找到答案了。我马上在班里对杨永哲同学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谁不想得到表扬啊?班里其他人也都纷纷打开了书,边看书边拿笔算了起来,一会功夫,他们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看來这几分钟的时间还真没白浪费。
在教学上经常会像上面说的那样略施小计,“逼”着学生去看书学习,解决困难,久而久之,他们在尝到了甜头,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和提高了他们从书本中主动猎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不失时机的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充分创造学生思考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思考的办法,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勤于动脑、肯于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助于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一、 行成于思,毁于随,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明确了互相垂直的概念后,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过直线上的一点或直线外一点,怎样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垂线呢?这时班里反应快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在那等食吃,看热闹,面对这种情形,就不能让学生上来表演,让他们在下面看戏了,我马上说,拿出本来,试着把你的想法画在本上,这样不得不逼着那些懒人也得动手动脑来操作了。简单的任务完成了,接着我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呢?学生们有了前面画垂线的基础和成功的体验,还没等我发话,马上就行动起来了,这样他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即使不成功也让他们经历了积极动脑思考的全过程,克服了惰性的学习心理,
二、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由于这一单元的应用题类型较多,在学习了各种类型分数应用题解法后,再进行综合运用时,学生容易混淆,在头脑中思路不够清晰,这时如果老师能带领学生适时构造这部分知识的知识树,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区分和认识。即:从单位“1”入手,根据单位“1”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解题的方法,也就是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多了就加,少了就减。不管怎么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方法完全可以拓展到解答百分数的应用题上,可以说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三、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听课的效果不错,课堂上回答问题也都很积极踊跃,课堂上的随堂练习也做得不错,可为什么新学的知识没过几天就全还给了我们,或者是教材中的例题稍微一变式,就把很多同学难住了,不知从何下手去解答。分析原因,就是课上我们老师包办的太多,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形成了坐、等、靠的不良习惯,课上是我们眼中的乖孩子,可是稍微有点小困难就退缩了,不知道主动去解决,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解决遇到的困难,不是他们的能力差,是我们没有帮他们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如,要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如果在这基础上出示这样的一个问题:把二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拼在一起,所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只要把二个长方形的周长加在一起就是新的图形的周长,这时我们老师适当提示一下:请同学们把拼出来的图形试着在本上画出来,观察一下你画出的图形,再看看你们刚才的想法对不对?
我们会发现在学生中有二种拼法:是把二个长方形的长接在一起,有的是把宽接在一起,有了图形就好办了,学生们马上推翻了刚才的想法,很快就算出了拼出图形的周长了,而且还用了多种方法,有的方法甚至是我们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培养他们主动动脑思考、探索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
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来上课,就是来听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老师讲我来听,老师问我来答。新知识要靠老师的讲解我们才能学会。所以在学生中产生了惰性的学习态度。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从老师那里传来的各种信息。虽然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热情的,学习的效果也可能是好的。但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容易产生坐、等、靠的思想,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在他们心中,认为老师才是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人。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在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时》,开头的二课时是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完成的,第三课时是商中间带“0”的除法,当我把题目出示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马上的反应是这有什么难的,我会做,面对他们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我知道即使我再讲他们也肯定听不进去,所以我顺势说,你们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吧。
几分钟过去了,按以往的惯例,下面早就有人举手跃跃欲试了,可是今天下面却是出奇的安静,没有一个人传递给我已经完成的信号,有人眉头紧锁,有人用嘴咬着笔杆好像冥思苦想着,还有的人东张西望着,希望从别人那找到希望,还有一些人干脆眼巴巴的看着我。这时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班里只有杨永哲同学悄悄地从桌角上拿起了数学书,看来他是想从书中找到答案了。我马上在班里对杨永哲同学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谁不想得到表扬啊?班里其他人也都纷纷打开了书,边看书边拿笔算了起来,一会功夫,他们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看來这几分钟的时间还真没白浪费。
在教学上经常会像上面说的那样略施小计,“逼”着学生去看书学习,解决困难,久而久之,他们在尝到了甜头,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和提高了他们从书本中主动猎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不失时机的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充分创造学生思考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思考的办法,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勤于动脑、肯于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