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2月24日零时19分,著名国画大写意家周之林先生在北京301总院病逝,享年70岁。艺术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思之情。周之林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著名的大写意画家,享誉中外。
周之林先生,1944年6月15日,出生在天津宝坻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5岁开始跟祖父习书,10岁开始学画。他的艺术天赋极高,对大自然的万物有着独有的灵性,加之他的勤奋努力,很小便展露出绘画才华。初中时就曾在校举办过画展。1965年,任石油部石油设计院专职美工,“文革”期间,下放到燕化东方红炼油厂做宣传工作。1979年,北京燕京书画社成立,他依然放弃国家公务员身份,来到书画社,从事绘画和书画收购销售工作。他是燕京书画社的元老之一,为燕京书画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他任燕京书画社第一任书画研究室主任,结交了董寿平、李可染、黄胄等大师,深受其影响。除了绘画,他几乎没有任何爱好。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上了。在绘画艺术上,他苦苦追求了一生,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他在艺术上不媚俗,不拟古,更不为了金钱随波逐流。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曾面壁九年,潜心于大写意艺术。他师古不泥古,把任伯年的色彩,吴昌硕的笔墨,虚谷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大气、厚重、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他的画在意境上,完全是自己的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产生的艺术境界,其身心与所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已融为一个画面。所以,他的大写意画,不是外在的物体,而是人生的意境。写意人生,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李可染先生认为,周之林是一个有一股牛劲的执着的画家。他的画达到了一般画家难以比肩的高度。卢光照先生认为,周之林的画,做到了胸中有我而忘我,打破框框,吐露灵性,尽情挥洒,创造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境界。吴作人认为,周之林的画,一气呵成,一笔到位。此人在当代画坛不可多得,假以时日,必成大家。
周之林先生为人正直善良,热情坦诚,厚道实在。对同事对朋友,他肝胆相照,谁有什么困难,他都舍己助人,不计得失。他淡泊名利,做人真诚,在燕京书画社的创办初期,他广泛结交名画家,用自己的能力,资助了许多生活拮据的老画家,这期间,他为燕京书画社收购了数万幅名画家的画,自己却没有留一幅。1990年,他在新加坡举办画展,买他画的人很多。回国后,他将这次画展所得的几十万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亚运会组委会。1994年,他向北京奥申委,捐献了八尺整纸的大幅作品《石榴图》。2007年,他又向北京奥运会青岛分会场,捐赠了自己的作品《群鹤图》。他刚直不阿,个性鲜明,乐于助人,胸襟坦荡,在画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周之林先生的名字,早在多年前,就被列入《中国现代绘画名人大辞典》,2005年,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以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就,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上眼》出版。周之林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已载入中国当代美术的历史史册。他的名字将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起长存。
书香门第
周之林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祖父周镛先生是前清大理寺的官员,当年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大理寺改为大理院,由过去的平反刑名案件改为审判诉讼案件,并设有商业审判庭、检察厅、看守所、详谳处等机构。周镛能在大理院当官,品级虽不高,但是权力不小。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周镛离职,先到京东平谷县教“专馆”(即当富家子弟的私人教师),后返回故里宝坻庞家湾。
周镛有四个儿子,除次子早夭外,长子周恩浦,三子周恩浩,四子周恩波,也就是周之林的父亲。在河北农村,男人不能没儿子。周之林的大爷周恩浦没儿子,所以周之林的哥哥周之柱过继给了周恩浦。说起来,周之林在家属于独子。
上天本来给周之林安排的是一条平坦的人生路。假如后来不是父亲的过早去世,假如没有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他也许会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带着少年的美梦,步哥哥周支柱的后尘,考上名牌大学,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
但是,命运之神像是有意捉弄他。他4岁的时候,父亲周恩波便离开了人世。幼年丧父带来的遭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他从小就形成的独立不羁的叛逆性格和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畏强权的个性,又使他执着地按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一直走下去,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这种多舛的人生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全了他的画家梦。不过梦想的实现,让他付出的却是比一般人多十倍百倍的艰辛和努力。
他像一个苦行僧,在自己的理想王国艰难跋涉。他像一个求圣者,在艺术的群山峻岭中艰难的攀登。
大地是画纸
周之林从五六岁开始学画画,五六岁的孩子即使拿画笔作画,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涂抹,至多是一种兴趣使然。
准确地说,周之林的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母亲描花绣枕头时,他总在旁边看,母亲的那双巧手让他感到惊奇,同事也感到画画是一种很奇妙的事。当看得他小手痒痒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拿起了画笔。所谓画笔,不过是铅笔或是树枝一类的东西。
爷爷的老屋,墙上有不少画。他照猫画虎,开始临摹。先画山,后画树,以后又画鸟,画花卉。当时的他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墙上、地上,凡是有空白的地方,他总想画上两笔。
周之林学画,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三大爷周恩浩。他知道周之林喜欢画画,每到寒暑假回老家,总要给他带回一些杂志和书。其中对周之林影响最大的,是他上小学三年级时,三大爷给他买的一套《芥子园画谱》。
自从有了这套《画谱》,周之林好像找到了“老师”。一有空,他就趴在家里的板柜上临摹。开始用铅笔,后来用毛笔。头两年是临摹《画谱》,后来他凭自己的观察,对花鸟、人物得到的悟性,直接在纸上画出来。
他画上了瘾。为了节省纸,便兜里揣着贴饼子,跑到河滩上去画。他拿树枝当笔,河滩当纸,一画就是大半天。冬天,他最高兴下雪。只要下雪,雪地就成了他的纸。 人们很难想象周之林的大写意,是在河滩、雪地上练起的。
十四岁办画展
那时的周之林最苦恼莫过于画画没纸,他常常梦见自己在到处找纸。当时,家里的旧报纸,窗户纸、包装纸,凡是能在上面写字着墨的纸,周之林只要看见了,都那它当宝贝。有一次,他在垃圾箱里看到一张被揉皱的包装纸,楞从垃圾箱里把这张纸捡了回来,他把纸舒展平,有用木板压了压,在上面花了两只麻雀。
后来他把这张画拿到学校,美术老师惊异于如此年纪却能画出这样“有味儿”的画。周之林上初一时,美术老师已经看出周之林画的画,将来有可能成大器。当一般学生只知道在宣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周之林的画法已经开始学王雪涛和任伯年,专攻小写意花鸟鱼虫了。美术老师把他画的一幅小写意花鸟拿给校长看,也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决定给他办个画展。
这个画展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展出的画加在一起有30多幅,展览办了一个多月,不但本校的同学和家长来参观,就连周围几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来一睹周之林的小写意风采。
收画数万不动心
1979年,对周之林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年,他毅然辞了公职。“跳槽”到北京燕京书画社,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从业余画家到职业画家,周之林一“进门”便之出手不凡。如果说市场是衡量一个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天秤的话,他当时已经跟一些知名画家平起平坐了。
一个40岁出头的画家,能达到这种地位,不能说志得意满,也应该知足常乐了。但是周之林却不满足这种状态。看着画案上堆积如山的画稿,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奉承话,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莫名的惆怅,如此下去自己的意志便会被消磨掉,而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之梦,也将会在这慵懒无聊的时间里断送。
他坦承的把自己离开书画社想法对领导全盘托出,为了挽留住这位才子,领导决定让周之林去搞书画鉴定和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收藏当代书画的“黄金时代”一些有名望的老画家都还健在,周之林就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四九城,到老画家的家里求画,前后为燕京书画社收了数万张字画,自己却没留一张。尽管他知道那些字画收藏起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他有他自己的做人原则,给书画社当差,自己不能借机谋私利。
周之林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是靠投机取巧来发财。金钱对他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他是一个为艺术而活的人,离开艺术,他的生命便失去意义。收画对于他来说是跟这些老画家们交朋友的契机。那些年,他利用在燕京书画社收购书画的机会,不知帮助了多少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却在生活上陷入困境的画家。
弘扬中华文化,海内外办画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书画艺术的深厚内涵与意境,周之林相继在海内外举办画展。1985年,他与其他几位画家,在日本东京举办画展。1990年,他在新加坡的国际博物馆举办画展。1993年,他在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其大写意作品均受到青睐,引起轰动。辜振甫先生称周之林先生是中国写意画的一代宗师。
周先生的绘画作品,成为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首脑的礼物,被海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和国际名人所收藏。其中包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以及英国王室。他的《仙鹤图》,作为中共领导人送给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先生的礼物,成为新时期国共两党谈判的友好见证。
2005年4月底,连战先生率团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甫抵北京,他拜访的第一位客人就是京城知名书画家周之林先生。周之林与妻子郭春兰来到北京饭店,与连战主席及夫人会面。同时送上了两幅画,《福寿图》和《秋风之歌》。《福寿图》上画了7只仙鹤,中华民族一直视鹤为长寿、吉祥、幸福、团圆的象征,代表了幸福、长寿、团圆,特别是画面上空的一轮明月,更为这幅画增添了团圆祥和的气氛。连主席家有7位亲人,周之林以此画祝福连主席全家并祝福两岸人民幸福、团圆、和平、安康。另一幅《秋风之歌》是一幅石榴图,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多寿、包容和笑口常开。周之林听说连主席对母亲十分孝敬,特意将此画送给连主席的母亲,祝福她老人家福寿安康。(下期待续,周之林先生的艺术传承及作品鉴赏)
周之林先生,1944年6月15日,出生在天津宝坻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5岁开始跟祖父习书,10岁开始学画。他的艺术天赋极高,对大自然的万物有着独有的灵性,加之他的勤奋努力,很小便展露出绘画才华。初中时就曾在校举办过画展。1965年,任石油部石油设计院专职美工,“文革”期间,下放到燕化东方红炼油厂做宣传工作。1979年,北京燕京书画社成立,他依然放弃国家公务员身份,来到书画社,从事绘画和书画收购销售工作。他是燕京书画社的元老之一,为燕京书画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他任燕京书画社第一任书画研究室主任,结交了董寿平、李可染、黄胄等大师,深受其影响。除了绘画,他几乎没有任何爱好。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上了。在绘画艺术上,他苦苦追求了一生,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他在艺术上不媚俗,不拟古,更不为了金钱随波逐流。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曾面壁九年,潜心于大写意艺术。他师古不泥古,把任伯年的色彩,吴昌硕的笔墨,虚谷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大气、厚重、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他的画在意境上,完全是自己的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产生的艺术境界,其身心与所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已融为一个画面。所以,他的大写意画,不是外在的物体,而是人生的意境。写意人生,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李可染先生认为,周之林是一个有一股牛劲的执着的画家。他的画达到了一般画家难以比肩的高度。卢光照先生认为,周之林的画,做到了胸中有我而忘我,打破框框,吐露灵性,尽情挥洒,创造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境界。吴作人认为,周之林的画,一气呵成,一笔到位。此人在当代画坛不可多得,假以时日,必成大家。
周之林先生为人正直善良,热情坦诚,厚道实在。对同事对朋友,他肝胆相照,谁有什么困难,他都舍己助人,不计得失。他淡泊名利,做人真诚,在燕京书画社的创办初期,他广泛结交名画家,用自己的能力,资助了许多生活拮据的老画家,这期间,他为燕京书画社收购了数万幅名画家的画,自己却没有留一幅。1990年,他在新加坡举办画展,买他画的人很多。回国后,他将这次画展所得的几十万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亚运会组委会。1994年,他向北京奥申委,捐献了八尺整纸的大幅作品《石榴图》。2007年,他又向北京奥运会青岛分会场,捐赠了自己的作品《群鹤图》。他刚直不阿,个性鲜明,乐于助人,胸襟坦荡,在画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周之林先生的名字,早在多年前,就被列入《中国现代绘画名人大辞典》,2005年,著名作家刘一达先生以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就,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上眼》出版。周之林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已载入中国当代美术的历史史册。他的名字将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起长存。
书香门第
周之林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祖父周镛先生是前清大理寺的官员,当年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大理寺改为大理院,由过去的平反刑名案件改为审判诉讼案件,并设有商业审判庭、检察厅、看守所、详谳处等机构。周镛能在大理院当官,品级虽不高,但是权力不小。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周镛离职,先到京东平谷县教“专馆”(即当富家子弟的私人教师),后返回故里宝坻庞家湾。
周镛有四个儿子,除次子早夭外,长子周恩浦,三子周恩浩,四子周恩波,也就是周之林的父亲。在河北农村,男人不能没儿子。周之林的大爷周恩浦没儿子,所以周之林的哥哥周之柱过继给了周恩浦。说起来,周之林在家属于独子。
上天本来给周之林安排的是一条平坦的人生路。假如后来不是父亲的过早去世,假如没有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他也许会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带着少年的美梦,步哥哥周支柱的后尘,考上名牌大学,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
但是,命运之神像是有意捉弄他。他4岁的时候,父亲周恩波便离开了人世。幼年丧父带来的遭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他从小就形成的独立不羁的叛逆性格和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畏强权的个性,又使他执着地按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一直走下去,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这种多舛的人生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全了他的画家梦。不过梦想的实现,让他付出的却是比一般人多十倍百倍的艰辛和努力。
他像一个苦行僧,在自己的理想王国艰难跋涉。他像一个求圣者,在艺术的群山峻岭中艰难的攀登。
大地是画纸
周之林从五六岁开始学画画,五六岁的孩子即使拿画笔作画,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涂抹,至多是一种兴趣使然。
准确地说,周之林的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母亲描花绣枕头时,他总在旁边看,母亲的那双巧手让他感到惊奇,同事也感到画画是一种很奇妙的事。当看得他小手痒痒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拿起了画笔。所谓画笔,不过是铅笔或是树枝一类的东西。
爷爷的老屋,墙上有不少画。他照猫画虎,开始临摹。先画山,后画树,以后又画鸟,画花卉。当时的他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墙上、地上,凡是有空白的地方,他总想画上两笔。
周之林学画,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三大爷周恩浩。他知道周之林喜欢画画,每到寒暑假回老家,总要给他带回一些杂志和书。其中对周之林影响最大的,是他上小学三年级时,三大爷给他买的一套《芥子园画谱》。
自从有了这套《画谱》,周之林好像找到了“老师”。一有空,他就趴在家里的板柜上临摹。开始用铅笔,后来用毛笔。头两年是临摹《画谱》,后来他凭自己的观察,对花鸟、人物得到的悟性,直接在纸上画出来。
他画上了瘾。为了节省纸,便兜里揣着贴饼子,跑到河滩上去画。他拿树枝当笔,河滩当纸,一画就是大半天。冬天,他最高兴下雪。只要下雪,雪地就成了他的纸。 人们很难想象周之林的大写意,是在河滩、雪地上练起的。
十四岁办画展
那时的周之林最苦恼莫过于画画没纸,他常常梦见自己在到处找纸。当时,家里的旧报纸,窗户纸、包装纸,凡是能在上面写字着墨的纸,周之林只要看见了,都那它当宝贝。有一次,他在垃圾箱里看到一张被揉皱的包装纸,楞从垃圾箱里把这张纸捡了回来,他把纸舒展平,有用木板压了压,在上面花了两只麻雀。
后来他把这张画拿到学校,美术老师惊异于如此年纪却能画出这样“有味儿”的画。周之林上初一时,美术老师已经看出周之林画的画,将来有可能成大器。当一般学生只知道在宣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周之林的画法已经开始学王雪涛和任伯年,专攻小写意花鸟鱼虫了。美术老师把他画的一幅小写意花鸟拿给校长看,也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决定给他办个画展。
这个画展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展出的画加在一起有30多幅,展览办了一个多月,不但本校的同学和家长来参观,就连周围几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来一睹周之林的小写意风采。
收画数万不动心
1979年,对周之林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年,他毅然辞了公职。“跳槽”到北京燕京书画社,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从业余画家到职业画家,周之林一“进门”便之出手不凡。如果说市场是衡量一个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天秤的话,他当时已经跟一些知名画家平起平坐了。
一个40岁出头的画家,能达到这种地位,不能说志得意满,也应该知足常乐了。但是周之林却不满足这种状态。看着画案上堆积如山的画稿,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奉承话,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莫名的惆怅,如此下去自己的意志便会被消磨掉,而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之梦,也将会在这慵懒无聊的时间里断送。
他坦承的把自己离开书画社想法对领导全盘托出,为了挽留住这位才子,领导决定让周之林去搞书画鉴定和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收藏当代书画的“黄金时代”一些有名望的老画家都还健在,周之林就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四九城,到老画家的家里求画,前后为燕京书画社收了数万张字画,自己却没留一张。尽管他知道那些字画收藏起来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他有他自己的做人原则,给书画社当差,自己不能借机谋私利。
周之林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是靠投机取巧来发财。金钱对他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他是一个为艺术而活的人,离开艺术,他的生命便失去意义。收画对于他来说是跟这些老画家们交朋友的契机。那些年,他利用在燕京书画社收购书画的机会,不知帮助了多少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却在生活上陷入困境的画家。
弘扬中华文化,海内外办画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书画艺术的深厚内涵与意境,周之林相继在海内外举办画展。1985年,他与其他几位画家,在日本东京举办画展。1990年,他在新加坡的国际博物馆举办画展。1993年,他在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其大写意作品均受到青睐,引起轰动。辜振甫先生称周之林先生是中国写意画的一代宗师。
周先生的绘画作品,成为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首脑的礼物,被海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和国际名人所收藏。其中包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以及英国王室。他的《仙鹤图》,作为中共领导人送给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先生的礼物,成为新时期国共两党谈判的友好见证。
2005年4月底,连战先生率团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甫抵北京,他拜访的第一位客人就是京城知名书画家周之林先生。周之林与妻子郭春兰来到北京饭店,与连战主席及夫人会面。同时送上了两幅画,《福寿图》和《秋风之歌》。《福寿图》上画了7只仙鹤,中华民族一直视鹤为长寿、吉祥、幸福、团圆的象征,代表了幸福、长寿、团圆,特别是画面上空的一轮明月,更为这幅画增添了团圆祥和的气氛。连主席家有7位亲人,周之林以此画祝福连主席全家并祝福两岸人民幸福、团圆、和平、安康。另一幅《秋风之歌》是一幅石榴图,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多寿、包容和笑口常开。周之林听说连主席对母亲十分孝敬,特意将此画送给连主席的母亲,祝福她老人家福寿安康。(下期待续,周之林先生的艺术传承及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