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为了在临床中更好的使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类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发热病人,使患者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快最及时的治疗,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有西医治疗方法才是各科急症及危重疾病的主要手段,理所当然,随着西医技术的发展,使得西医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中医文化底蕴的国家占到了主要地位,作为医学,无论中医或是西医,主要是为人类健康做服务,但是单纯的中医或西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遇到很大的障碍,这与医生的水平及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在发热性疾病反面中医方法较西医思路多,疗效肯定。
关键词:发热 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对发热的解释: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1]。
1.病案举例
案例1:患者,范某某,18岁,住院号77530,因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伴发热、呼吸急促1天,以“1.急性阑尾穿孔2.弥漫性腹膜炎”于2013-06-24收住后进行|“阑尾切除术,肠间隙脓肿清除”术后患者通气、少量排便不爽,发热、腹痛、腹胀、呕吐及发热症状明显缓解,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恶心、呼吸急促、不欲饮食,该科诊断为“切口感染”。术后西医给予止血、抗感染及支持药物:(抗菌素用依替米星,奥硝唑,7月5日换用头孢硫脒治疗11天)并间断性用柴胡注射液及安痛定肌肉注射退烧,物理降温但发热一直不退),7月5号手术后第11天因患者病情加重、体质越来越差。今日遂请我科会诊,神志清楚、精神倦怠、急性病容,胸式呼吸,呼吸急促,呼多吸少,不欲饮食、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无力略数。中医辨证为湿阻(湿热中阻),如《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阐述并指出感邪与体质的关系。因此治疗主要以解毒化湿、通畅气机治标为主兼扶正气为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给予健脾化湿、宣畅气机、解毒利湿治疗,处方:苍术15g、白术15g、枳实6g、薏苡仁30g、白豆蔻10g、藿香10g、佩兰10g、菖蒲10g、厚朴1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前胡10g、滑石30g、炙甘草6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2剂后患者体温正常,呼吸均匀,已思饮食。原方增减再服用3剂,12号出院。
病例2:患者,李红星、男、25岁,住院号78459,因高热(体温最高40℃以上)、口咽干躁、大便干结4天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我科后经查B超提示:胆囊炎,西医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及中草药辩证治疗以白虎汤加减治疗第4天仍高热不退,晨起给予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穴、井穴点刺出血,刮痧,中药直肠滴入(大便转稀),物理降温至38℃,午后体温再次身高,用退热药体温不降,夜间体温40℃,患者烦躁,精神倦怠、时有谵语,经询问患者前几天有恶寒症状,现症:高热无汗、口略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胀满、时有嗳气、略感恶心、皮肤斑疹、舌苔薄黄、舌质红降干燥、脉洪数略弦。辩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该患者少阳阳明热毒炽盛,热入营血,损伤津液,故见高热、烦躁、口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胀满、时有嗳气、略感恶心、大便坚硬(灌肠后大便稀),舌苔薄黄、舌质红降干燥、脉洪数略弦。患者大便坚硬,加之热入营血,故用大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以和解少阳、泻热通便、清营透热处方:柴胡24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15g、生姜6g、天花粉12g、金银花10g、连翘10g、水牛角15g、生地20g、玄参30g、丹参15g、太子参6g、甘草6g、水煎00:40分一次性口服,400ml1:30分后患者全身出汗,体温下降至38.0℃,凌晨6时体温36.5℃,舌质已无红降干燥,脉和缓,自觉乏力。观察2天未发热。另外我县洛门初中校长包某之子,高烧41度补液治疗1周无效,更加烦躁、谵语经辩证使用“大柴胡汤”一剂后热退神情,再未发作。
病案3:患者11岁,骨科住院,因成骨不全多次骨折行第10次手术,患者此次入院后发热不退、咳嗽频繁,经补液、对症治疗无效,遂请会诊,见患儿体型瘦小、热病面容、手触前额烫手、呼吸急促、咳嗽频频、大便干燥、不欲饮食、舌苔黄腻、脉滑数,辩证为分热犯肺,给予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0g、虎杖10g、黄芩6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百部10g、甘草6g,第二天便通热退咳减。
2.结论
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中医治疗有刮痧、放血(大椎、十宣、十二井穴等)、中药肛门滴入、冷敷及中药辨证治疗等,但都需要有精深的医学知识及临床功底,在治疗除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人,只要中医辩证准确,用药精当多会效如桴鼓、立竿见影。西药是不能与中医相比的,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退热作用,但有相当多疾病是慎用或禁用激素的,而中草药副作用小,药源多样只要辩证准确可以随意加减,很多古代名医用一两种药物可以治疗大病甚至起死回生的作用,如张锡纯使用大剂量石膏治疗外感高热病症,再如一蒲性老年妇女,自觉发热、小便频数十余年,排除糖尿病及泌尿系感染在兰州易几位名医服药百余剂不效,后再我处辩为脾肾两亏、肾气不固辩证服药18剂不效,恰见张锡纯对萆薢的药理分析认为萆薢不单是利尿通淋之药而且有很强的缩尿功效,遂在原方中加萆薢30g三剂而愈,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挖掘一些偏方、验方及名医经验[2]。同时努力挖掘四大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名医医案为临床提供治病之秘钥。
参考文献:
[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中医儿科杂志》2012年05期。
摘要:为了在临床中更好的使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类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发热病人,使患者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快最及时的治疗,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有西医治疗方法才是各科急症及危重疾病的主要手段,理所当然,随着西医技术的发展,使得西医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中医文化底蕴的国家占到了主要地位,作为医学,无论中医或是西医,主要是为人类健康做服务,但是单纯的中医或西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遇到很大的障碍,这与医生的水平及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在发热性疾病反面中医方法较西医思路多,疗效肯定。
关键词:发热 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对发热的解释: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1]。
1.病案举例
案例1:患者,范某某,18岁,住院号77530,因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伴发热、呼吸急促1天,以“1.急性阑尾穿孔2.弥漫性腹膜炎”于2013-06-24收住后进行|“阑尾切除术,肠间隙脓肿清除”术后患者通气、少量排便不爽,发热、腹痛、腹胀、呕吐及发热症状明显缓解,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恶心、呼吸急促、不欲饮食,该科诊断为“切口感染”。术后西医给予止血、抗感染及支持药物:(抗菌素用依替米星,奥硝唑,7月5日换用头孢硫脒治疗11天)并间断性用柴胡注射液及安痛定肌肉注射退烧,物理降温但发热一直不退),7月5号手术后第11天因患者病情加重、体质越来越差。今日遂请我科会诊,神志清楚、精神倦怠、急性病容,胸式呼吸,呼吸急促,呼多吸少,不欲饮食、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无力略数。中医辨证为湿阻(湿热中阻),如《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阐述并指出感邪与体质的关系。因此治疗主要以解毒化湿、通畅气机治标为主兼扶正气为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给予健脾化湿、宣畅气机、解毒利湿治疗,处方:苍术15g、白术15g、枳实6g、薏苡仁30g、白豆蔻10g、藿香10g、佩兰10g、菖蒲10g、厚朴1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前胡10g、滑石30g、炙甘草6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2剂后患者体温正常,呼吸均匀,已思饮食。原方增减再服用3剂,12号出院。
病例2:患者,李红星、男、25岁,住院号78459,因高热(体温最高40℃以上)、口咽干躁、大便干结4天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我科后经查B超提示:胆囊炎,西医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及中草药辩证治疗以白虎汤加减治疗第4天仍高热不退,晨起给予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穴、井穴点刺出血,刮痧,中药直肠滴入(大便转稀),物理降温至38℃,午后体温再次身高,用退热药体温不降,夜间体温40℃,患者烦躁,精神倦怠、时有谵语,经询问患者前几天有恶寒症状,现症:高热无汗、口略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胀满、时有嗳气、略感恶心、皮肤斑疹、舌苔薄黄、舌质红降干燥、脉洪数略弦。辩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该患者少阳阳明热毒炽盛,热入营血,损伤津液,故见高热、烦躁、口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胀满、时有嗳气、略感恶心、大便坚硬(灌肠后大便稀),舌苔薄黄、舌质红降干燥、脉洪数略弦。患者大便坚硬,加之热入营血,故用大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以和解少阳、泻热通便、清营透热处方:柴胡24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15g、生姜6g、天花粉12g、金银花10g、连翘10g、水牛角15g、生地20g、玄参30g、丹参15g、太子参6g、甘草6g、水煎00:40分一次性口服,400ml1:30分后患者全身出汗,体温下降至38.0℃,凌晨6时体温36.5℃,舌质已无红降干燥,脉和缓,自觉乏力。观察2天未发热。另外我县洛门初中校长包某之子,高烧41度补液治疗1周无效,更加烦躁、谵语经辩证使用“大柴胡汤”一剂后热退神情,再未发作。
病案3:患者11岁,骨科住院,因成骨不全多次骨折行第10次手术,患者此次入院后发热不退、咳嗽频繁,经补液、对症治疗无效,遂请会诊,见患儿体型瘦小、热病面容、手触前额烫手、呼吸急促、咳嗽频频、大便干燥、不欲饮食、舌苔黄腻、脉滑数,辩证为分热犯肺,给予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0g、虎杖10g、黄芩6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百部10g、甘草6g,第二天便通热退咳减。
2.结论
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中医治疗有刮痧、放血(大椎、十宣、十二井穴等)、中药肛门滴入、冷敷及中药辨证治疗等,但都需要有精深的医学知识及临床功底,在治疗除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人,只要中医辩证准确,用药精当多会效如桴鼓、立竿见影。西药是不能与中医相比的,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退热作用,但有相当多疾病是慎用或禁用激素的,而中草药副作用小,药源多样只要辩证准确可以随意加减,很多古代名医用一两种药物可以治疗大病甚至起死回生的作用,如张锡纯使用大剂量石膏治疗外感高热病症,再如一蒲性老年妇女,自觉发热、小便频数十余年,排除糖尿病及泌尿系感染在兰州易几位名医服药百余剂不效,后再我处辩为脾肾两亏、肾气不固辩证服药18剂不效,恰见张锡纯对萆薢的药理分析认为萆薢不单是利尿通淋之药而且有很强的缩尿功效,遂在原方中加萆薢30g三剂而愈,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挖掘一些偏方、验方及名医经验[2]。同时努力挖掘四大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名医医案为临床提供治病之秘钥。
参考文献:
[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中医儿科杂志》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