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烯绿色革命之火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闻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平)协和医院。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当时任平汉铁路局秘书。1936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祖国处在急剧动荡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袁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向后方逃难。1938年底,8岁的袁隆平,随父母一家7口从汉口动身,逆水而上至湖南。逃难途中,历尽艰难,时刻担心敌机轰炸,饥饿和死亡在威胁着全家。1938年冬抵达宜昌,这年的农历除夕,全家相聚在北风呼啸的木船上。1939年春,在滚滚的长江上经过长途颠簸之后,到达重庆。仲夏的一天上午,袁隆平和弟弟来到重庆朝天门的坝滩上,只见沙滩上摆满了几百具被敌机炸得血肉模糊的尸体。面对国难日益深重、人民家破人亡的种种情景,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满腔义愤。袁隆平和那个年代降生的所有中国儿童一样,受尽了折磨。但是,动荡的年代,又使他学到了和平年代学不到的许多知识。严酷的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长大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再受外国列强欺侮的人。在这些残酷而痛苦的现实面前,袁隆平逐渐成熟起来。
  
  求学时期
  
  1942年秋季,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中心小学毕业,进入复兴中学。学校的规模大了,老师同学多了,所开设的课程也增多了,增加了代数、几何和物理,这一切都使袁隆平感到十分的新奇,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袁隆平在学习中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思考,善于提问,刨根问底,尤其是在学习基本原理时。他不仅学业成绩十分优异,而且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946年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父亲回到汉口,并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后又因父亲工作变动到南京,进入南京中山大学附中读书,并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成为袁隆平一家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袁隆平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赴重庆求学,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其文化积淀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是要研究农学,他对大自然尤其是植物生长规律有极大的兴趣。这样,袁隆平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相辉学院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抗战期间,复旦大学于1938年2月迁于此,战后,复旦大学迁回上海,由留渝校友在夏坝创办的“相辉学院”是以复旦大学的马相伯、李登辉两位教授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的。1949年8月,袁隆平来到了重庆北碚夏坝相辉学院。夏坝深厚的文化沉淀渊源于抗战期间重庆陪都文化的影响。尽管学生来自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这些青年学生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科学救国,中国早日获解放。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1950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建立了西南农业大学,夏坝相辉学院的农学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使袁隆平张开了智慧的双翅,在知识的太空中翱翔。袁隆平的英语和俄语基础十分扎实,在图书馆,他阅读了国内外各种学术杂志和著作,开始接触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科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生物学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兴趣日益增加。
  
  走向社会
  
  1953年夏天,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西部山区雪峰山麓的黔阳安江农校教书。从重庆出发,行程2000多公里,袁隆平风尘仆仆地来到当年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在此当县令时称为“醉别江楼桔柚香”的黔阳县,开始了他新的社会生活,从事了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第一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袁隆平被分配到文史教研室教俄语,他把教俄语看成多次学习的好机会。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讲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此期间,他深入地研究了植物生物学、遗传学。
  当时的情况是向苏联一边倒,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全盘照抄于苏联,生物学中主要向学生讲授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环境影响、营养教养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企图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但都未能获得成功。20世纪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学派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于是,他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同时,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探索,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工作。
  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的袁隆平生活太不讲究,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衬衣穿脏了,把衣领翻个边又继续穿,上课时找不到黑板刷子他就用衣袖擦黑板,所以他穿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1968年,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科研的战线向南延长到云南和海南岛。每年10月,当寒风席卷洞庭湖畔时,他便带领助手到南国育种去了。在那里,他们曾经历了地震的考验,经受了酷热的煎熬。烈日下,他们带上干粮来到田间,常常在水田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顾不上中暑的威胁,耐心地观察,忘我地工作。渴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饿了,啃几口馒头……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上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稗育的野生水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科研打开了突破口,成为杂交水稻材料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1973年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了成功。
  杂交水稻在实践中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5年,全国多点示范杂交水稻5600多亩,1976年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目前,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了2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
  为把理想变为现实,袁隆平又继续奋斗,1977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了《杂交水稻培养的实践和理论》。这篇重要的论文,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杂交水稻育种的丰富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几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同时,再一次预见杂交水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这篇论文的发表,对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三系杂交水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杂交水稻的成功带来了巨大效益,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项成果于1981年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隆重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方毅、万里出席授奖大会,并先后在会上讲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说:“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金善宝、钱学森参加了大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授予特等发明奖的大会。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当天还同时发表了《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杂交水稻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它的发明人袁隆平,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何梁何利基金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荣誉,并被授予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称号。
  1979年4月,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水稻科研会议,共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的袁隆平因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而有突出贡献,是应邀在会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
  1980年5月,袁隆平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国立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农业实验站讲学。
  1986年,袁隆平在意大利米兰出席“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讨论会。
  
  几年前,国外曾有人公开撰文说,到21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当时,袁隆平就站了起来,他挥动着长满双茧的手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如今,中国大地有一半的水稻面积种上了由这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0%,平均水稻亩产从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1998年的450公斤。从1975年至1998年的几年间因此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当时,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该组织的一项战略计划。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袁隆平担当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达20万公顷,印度为10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2吨的效果。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的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的:“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在退出,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由于袁隆平为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他许多荣誉。他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科研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袁隆平没有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陶醉,他仍然潜心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仍在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科学。
  最后,我用袁隆平的一件往事和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杂交水稻处于攻关阶段,每逢春节,袁隆平都坚持在海南岛育种基地。1974年新春佳节,袁隆平的夫人邓则赶到广东出席生物防治会议,趁此机会顺道到海南看望丈夫。年初一那天,袁隆平带着妻子来到三亚的天涯海角。只见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只海鸥张开强劲的翅膀,搏击狂风巨浪,向前奋飞。袁隆平触景生情,对身旁的妻子说:“我们过去只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
  现在,袁隆平那句富于激情和诗意的话已经变成了现实,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展开腾飞的翅膀,飞过黄海、东海、渤海和南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从中国走向全世界。
其他文献
昔者有饋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校(jiào)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yǔ)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
周六早上,把女儿送到小区对面上兴趣班后,我决定先回家一趟。经过熟悉的转角,我习惯性地用眼睛搜寻了一遍,发现那个卖菜的阿姨今天在,于是我走上前去,和她拉了几句家常,买了几样菜才回家。  中午,我和女儿在厨房择菜。突然,女儿很费解地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出门没戴眼镜?”“怎么啦?”我一头雾水。“你看看今天的菜,四季豆都蔫了,上面还长了褐色的斑点。还有这个莴笋,外皮都有红斑了,一看就不新鲜……”女儿指指
“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我很幸运,生在湖州,长在湖州,还亲身经历了湖州的老风俗——正月初五抬财神。  “咚咚咚!”一阵鼓声唤醒了宁静的小村,我们不约而同地会集在庙门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抬财神的好日子!  寺庙的门终于开了,我们冲进庙里,僧人们给我们发糖,我们开心极了。大人们开始上香点蜡了,我们则在乐器堆里抢乐器。抢到乐器的我笑得合不拢嘴,因为我可以敲锣打鼓地跟着“财神爷”去别的
今天是我们旅游的第三天,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游玩的心情。妈妈带着我很快来到了南山竹海景区大门前的广场上,那巨大的扇形大门让人眼前一亮。大家纷纷上前和大门合影,我也急匆匆地凑上前去让妈妈给我拍了一张。  进入竹海,我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竹子,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尽头,感觉远处的竹林都和天空连在一起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竹子,我兴奋极了!妈妈说:“我们像不像
写作文难吗?不难的话,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作文吧!难的话,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作文吧!《亲子同台》栏目邀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作文哦,酷吧?!   本栏目的要求是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同时写作文,爸爸或妈妈可以与孩子写一样的题目或相同的题材,比如写同一件事,写同一个人,写共同的经历,或者写同样的话题,等等。同时也请爸爸或妈妈写上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文的过程、感悟、得失,等等。   看到这则启事的同学,邀请爸爸
王克敏与汪精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醉心于权术,在宦海中几经沉浮,还一度携手出任伪职,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他俩结合的过程中,有时相互利用、狼狈为奸,但更多的则是尔虞我诈、相互争斗,其贪婪自私的秉性,尽显无遗。    一    1938年12月,时任中国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冒天下之大不韪,携妻陈璧君离开重庆,秘密潜逃越南,并发表了
今天,妈妈带我去花鸟市场买了孔雀鱼,还顺便买了两根红蜡烛,真搞不懂她要整什么幺蛾子。  回到家,妈妈说要给我做一个“水火相容”的实验。她先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再把蜡烛剪到只有玻璃杯的2/3高,然后用双面胶把蜡烛粘在杯底,接着往玻璃杯里倒入清水,直到水面稍低于蜡烛。就这样,实验道具弄好了。  我是不相信什么“水火相容”的,除非水和火结盟了,可这是不可能的。  妈妈把蜡烛点燃后,任其燃烧。我坐在一旁
岁月匆匆,电影在我国东北已走过一个多世纪。回首当年,电影这个舶来品也正是由外国人带到东北来的。  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把电影首先带到了哈尔滨。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哈尔滨的电影院有近20家,民国以后最多达70多家。电影业如此发达,同俄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口大量涌入有关。  随着“中东铁路”的向南推进,沿途的长春、沈阳和铁路终点站——大连,也陆续有了电影业。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的铁
摘要:棉花塑膜大棚穴盘育苗技术是一种轻便、省工、省力的新型棉花育苗方式,顺应了当前棉花生产向轻简化方向发展的要求,解决了棉花营养钵育苗时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具体介绍了棉花塑膜大棚穴盘育苗技术的操作方法,发展前景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棉花;大棚;基质;穴盘;育苗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562.04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2095-3143(2
我家养了一只小鸡,我对它百般呵护,每天给它吃丰盛的“大餐”,可它却“胃口不好”。  有一天,我带它到公园散步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鸡在一块有沙石的平地上,用它那尖尖的小嘴巴,不停地啄着地上的小石子,好像是在吃小石子呢!这件事令我非常不解,我想:“难道是小鸡太饿了吗?可我喂那么多好吃的给它,它都不想吃,怎么会吃小石子呢?”我满脑子的疑惑。  今天下午,我又迫不及待地带小鸡去公园玩,准备好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