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安置的伦理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eng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体,高龄流浪乞讨人员更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高龄流浪乞讨人员一旦突患重病,往往出现无力向医疗机构申请长期康复治疗等问题。医疗机构为保障病人生命权,会对高龄患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无条件救治,但对于其长期康复则无能为力。高龄患病流浪乞讨人员的子女往往因经济、照顾或其他原因无法赡养老人,导致老人无法出院安置。经济和资源上弱势的高龄患病流浪乞讨人员遇到此种境况,会产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医务社工在介入此类案例过程中往往面临伦理困境:是案主利益优先还是有限的公共资源分配优先?文章通过案例进行实务伦理梳理和探讨,检视服务,总结经验,以期为推动医务社工介入社会救助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三北"地区作为新能源发电基地,因风光发电具有随机、间歇、不确定、难预测的特点,同时该地区冬季在风电大发期,占主体地位的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使其灵活调节能力不足,为系统调度计划制定以及旋转备用决策带来难题。为此将热电厂、风电场、光伏电站、电锅炉和柔性负荷聚合为虚拟电厂(virtualpowerplant,VPP),运用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的场景法处理风光出力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话语学说和观念体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极为复杂的政治现象之一。坚持唯物史观是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属性和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明确唯物史观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第一特征,是坚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所在,对抵制“虚幻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渗透,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内适应性和对外应变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历史逻辑,指的是经历了选择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实践逻辑则表现为积极探寻和科学设置话语主题、开展伟大斗争、丰富社会实践和完善话语创新机制。这双重逻辑构成的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分析文献,从抑郁症的表现及发病机制入手,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自发形成的、不是自动获得的、而是在网络空间经过不断斗争、反复博弈而生成的。新时代,探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生成”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从动态、过程性角度探究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四重机理,即双重耦合机理、议程设置机理、引领认同机理、整合共生机理,对于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价值。
<正>《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大班幼儿对科学区域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主动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满足和支持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适宜内容大班
期刊
本研究以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在人文医院建设视角下如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通过实践探索证明,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帮助弱势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谐医院关系、彰显医院公益形象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文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医院的建设中,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医疗服务的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所体现出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使意识形态话语权更能被人民群众所认同,而且注重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话语的感知、评价等内容的建设,这就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呈现出新特征。其中以“中国梦”为主线,提升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以“用典”和“隐喻”相结合为主要方式,促进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话语的感知和认同;以问题为导向,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要点,使
<正>患者投诉是医疗服务中的常见问题。由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与角色职能,有些医疗机构会将处理患者投诉的工作指派给医务社会工作者负责。患者投诉的问题多种多样,涉及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且与就医体验息息相关,因此,妥善处理患者投诉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不仅涉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关乎医务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
期刊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理论品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两个确立”因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和领袖、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而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因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而经受住了百年历史验证,因其满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而呈现现实必然性,因其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要求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