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神奇”卷须 背后的秘密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吃过黄瓜,可能还见过生长中的黄瓜和它的茎蔓。那么,你注意过黄瓜的卷须吗?你知不知道为了促进黄瓜健康生长,卷须常常会被农民去掉?你会不会好奇黄瓜长卷须的原因和它背后的植物生长密码?
  达尔文的卷须之问
  在设施生产上,黄瓜栽培需要吊蔓生长,不需要黄瓜卷须的攀缘能力。同时,卷须作为营养器官争夺了大量生殖器官即黄瓜生长所需的养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三文表示,在生产上需要及时去除卷须,以促进黄瓜的健康生长、保证产量。而人工去除卷须费时费工。因此,培育适合轻简化栽培的无卷须品种,将成为黄瓜株型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0年,黄三文团队开始从基因组学中寻找这一实际生产问题的答案,结果却意外地解答了一百多年前困扰达尔文的一个基础生物学问题。
  1875年,达尔文在《攀缘植物的运动和习性》一书中发问:葫芦科植物卷须的同源器官是什么?
  科学家发现豌豆(豆科)卷须的同源器官是叶,葡萄(葡萄科)卷须的同源器官是花序,而同样的方法却不能证明葫芦科代表植物黄瓜卷须的同源器官是什么。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杨学勇称,通过鉴定世界范围内的3342份黄瓜种质,团队从中发现了唯一的西双版纳无卷须黄瓜。在它的叶腋处,本来应该生长卷须的位置,长出的是变态侧枝,替代了正常卷须,其侧枝的末端还保留了卷曲的特征。研究人员克隆了控制卷须的身份基因TEN,其编码是一个CYC/TB1类转录因子,这类转录因子是植物株型调控的核心。
  该研究成功回答了达尔文的葫芦科卷须之问,即黄瓜卷须的同源器官是侧枝。
  全新的多功能转录因子
  “于是,我们就想知道TEN是如何调控黄瓜卷须形成的。”黄三文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们发现了黄瓜卷须另外两个神奇之处。
  转录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承担着启动基因组中特定基因表达的功能。科学家已经了解转录因子结合在基因的近端启动子或远端增强子上调控转录的机制。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CYC/TB1类的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到某些基因的内部,从而激活下游靶标。”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健康说。
  杨学勇说,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生物化学等综合分析,他们鉴定出TEN在黄瓜全基因组中的1700余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发现这些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基因内部。
  研究人员鉴定出TEN通过C端结合在基因内部的474个直接靶标基因,主要参与腋芽发育和乙烯合成信号等生物学过程。这些基因内部的调控位点是一类新型的基因內部增强子。
  通过分析,黄三文团队证明,TEN编码的转录因子的N端结构域是一类全新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主要乙酰化修饰组蛋白球体区域的H3,维持染色质开放,从而激活靶标基因表达。
  “这项研究通过黄瓜卷须这个特殊的‘透镜’,为解答结合到基因内部的转录因子如何调控基因表达这一基础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是发育生物学和基因表达调控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朱健康评价说。
  黄三文认为,TEN转录因子的上述特殊功能,可能让其工作效率更高。黄三文团队计划利用黄瓜为实验体系,破解植物次生代谢基因簇精确调控、性别决定、卷须形成等基础生物学问题。同时,他们还要尝试回答最初的问题。“希望利用这项研究成果,培育出没有卷须、产量更高、栽培更轻简化的黄瓜新品种。”黄三文说。(据《中国科学报》)
其他文献
嘉农554 该品种是嘉定县华亭良种场从“虹糯”中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1976年在嘉定县试种,表现较好,亩产800~850斤。一、特征特性:株高7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株型紧凑,分蘗
1、鱼涡头公社冲口生产队用温室育蔗秧,1976年1月23日育秧,24天后育成2片叶壮秧移栽,亩产1.6万多斤,比直接下种增产39.了%。 1, Shui Tou commune Chongkou production tea
期刊
基于各自的自然观、艺术观和观照方式,中国人和欧洲人分别把各种成分的自然空间转换成各种样式的艺术空间。中国人用“平摊变位”的方法,营造了平面格局的画中二维空间。欧洲
早茬麦一般在10月下旬播种,这时气温高,土壤供肥能力强,出苗和冬前分蘖的条件均比晚茬麦优越,有利于丰产。1967年,我们在徐行公社调查早茬麦与晚茬麦的产量结构,也证实了这
高速度发展小麦生产,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全面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 To develop wheat at a high speed
CMMB下乡,前提是要符合农民的需求,而不要成为他们的负担。“冰雹停了之后,跑到果园一看,心里冰凉冰凉的。”山东烟台栖霞蛇窝泊镇的果农王秀明回忆说。蛇窝泊镇是苹果和樱桃
盛夏时节,走进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杨凌示范区”),教稼园内的后稷雕像巍然耸立。相传,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4000多年前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历史跨越千年,在这片被誉为“农科城”的神奇土地上,种子研发加速,农技创新不断……杨凌农业生产的当下正擘画和示范着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图景。  种业“硅谷”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古人形
期刊
郊区油菜多数与水稻轮作,土壤粘湿,加之冬早春雨多,对油菜生长发育不利。为此我们于1976年进行了油菜田不同深度的一条沟试验,结果表明,开深沟可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有利
我们科研站,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1976年进行了棉花高产栽培试验.在管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管理,在一播全苗的基础上,实现了壮苗早发,蕾期稳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