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课移动教学的时代背景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媒体平台”,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如商家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利用二次开发展示商家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2016 年 4 月 18 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为 64% ,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22.63 分钟,呈快速增长态势。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多样传播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相继出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一个网络“微时代”。
  在教育领域,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应运而生。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学生群体中的大量普及及其具有的便携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移动教学,让学生体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是迎合当代生活方式改便的时代大趋势。
  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问题一直是摆在职业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被安排在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之后,录取分数也低于这两类学校。因此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其次,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中学阶段成绩不理想,但是进入大学学习,绝大多数均有上进愿望,希望通过学好一门专业来体现自身价值,为未来在社会上谋一席之地奠定基础;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适应能力强,追求时尚,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针对学生上述特征,探索改善其学习状况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培养多途径的学习方法,克服生源劣势而带来的人才培养难题,提升职业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微信公众平台与《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的契合点
  (一)《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特点
  《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由“服装材料学”和“面料再造”两门课程整合而成。其中“服装材料学”是专业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性能,掌握对各种服装材料的认识、辨别、鉴定和选择的方法,了解各种新型服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当季服装面辅料流行趋势;“面料再造”则是对面料的二次设计,是学习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常用艺术思维方法。通过学习观摩各种再造工艺手法和借鉴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构思,掌握服装材料二次设计的方法,提高服装材料再造设计的应用技巧。
  本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传统的材料理论知识,各种面辅材料的外观风格,又有各种具体的面料再造操作方法。如对面料的起褶、抽纱、压褶、叠加、透视、拼图、盘绕、编织、火烧、水洗、漂白、喷绘、涂抹、退色、漂白等的工艺操作手法及传统民间再造工艺如刺绣、扎染、蜡染等,以及通过这些工艺所形成的不同形式风格的外观效果,还有最新的发布会上各种面料再造设计在服装款式上的应用范例以及当前流行的服装材料的色彩、肌理、风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更新速度快,不是几本教材和几张PPT所能涵盖和展示的。因此,在《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资源丰富、传播效率高、形式多样、更新速度快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搭建适合《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特点的微信公众平台
  1.平台设计原则
  本平台是基于《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进行微课移动学习实践性研究的基础,平台建设首先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①“微”与“整体”相结合原则。平台建设是为了学生充分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通过学习网络上丰富的“零散”资源以对课程进行拓展和补充,学生碎片化时间和网络上碎片化资源看起来具有“微”特色,但通过教师及课程建设团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遴选、编辑与制作,使其看似“散”“微”实则经过精心的选取和设计,使其具有“系统化”特色,从移动端补充和完善课程学习系统,支持碎片化时间利用与系统性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学习支持。②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任何学习平台的搭建都是为了使学习者更便捷高效地开展学习獲取知识,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这就要求平台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兴趣点、课程所应涵盖的知识点,合理设计平台资源模块和功能模块,建成高效便捷的学习平台。③“适用为准、够用为度”原则。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与服装材料、面料再造相关的海量网络资源不可能都在平台中展现。因此要对《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和凝练,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发布资源信息,聚焦知识点。平台不是堆集资源的仓库,建设者不是资源的搬运工,不搞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以“适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资源的精加工,呈现最精华的资源给学习者。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研究
  2.平台资源模块设计
  《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对服装材料的认识、辨别、鉴定和选择的方法;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二次艺术设计),其目的是能够将再造手法运用于服装设计中。针对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资源模块分成了六大块:①材料百科。包括各种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性能特点、鉴别方法;服装辅料的品种、性能及选用方法;服装及其材料常用的洗涤、熨烫和保管方法;各种新型服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等。②材料再造。包括材料再造的方法及原则;各种材料再造的手法等。③流行资讯。包括服装材料的流行趋势;服装面料再造的手法创新。④作品赏析。包括学生材料再造作品展示;材料再造手法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展示;材料再造手法在各时装秀场中的应用展示。⑤赛事推介。包括各类服装设计比赛的资讯及网站链接。⑥课程推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通知等。平台设计的各模块都有其相应的使命,不存在重复兀余现象。   3.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微平台在功能模块设汁时应建立在对平台的准确定位和对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解的基础上。考虑到仅有学习内容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倦感,对平台失去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弊端,加大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知识“活起来”。在平台功能模块设计中实现课程学习、信息发布、交流互动以及评价等几大主要功能。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教学中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实践,主要分开课前、课前、课中、课后几个环节进行。
  开课前:要求参与学习的学生均开通个人微信号,并建立班级课程微信群“《服装材料与再造》课程群”。每位学生必须关注“《服装材料与再造》”公众号并加老师的微信,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关注。
  课前:教师在平台“课程推送”模块发布课前导学,在其他几个模块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学生课前上平台进行学习,有问题可以通过班级课程微信群与同学一起公开讨论,也可以通过教师个人微信或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对话框与老师单独互动。
  课中:教学过程中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影像、视频等资源学生可登录平台进行直观体验学习。实践操作环节可以通过教师提前发布的操作过程文字或视频演示进行示范学习。如在进行“扎染”项目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提前将扎染的服装及服饰品(图片)、扎染起源及发展(文字)、扎染操作步骤(视频)等资源在平台上发布。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关于扎染的发展历史、操作原理与方法步骤的基础教学后,学生登陆平台进行拓展学习,然后在课堂进行拓展练习。
  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讨论。学生除了在平台上学习老师推送的资源,还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课程的深度学习,有好的资源可以推送给教师再上传到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四)效果反馈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征和课程教学特点非常吻合,既可以给课程教学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又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通过多途径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制作、編辑与发布、信息的推送、资源与分享,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迎合了这个知识爆炸的数字化时代以及高速快节奏时代。同时,又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职院校微课移动教学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教学相长,是切实可行的。
  [项目来源:本文系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研究——以《服装材料与再造》为例》(项目编号:ZWH-1504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其他文献
电类专业课程是中职学生掌握电类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电类专业课包含有较多电工电子实践操作内容,学生动手的机会多,按理说应该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有效性比较差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忽视了师生之
一、对“学军、尚道、匠心” 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诠释  1.学军:学军就是职业学校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通过与驻军的军校合作,开设军体课,对学生进行军训,来培养学生的军人作风、军人品质。通过学军,创建新型职业院校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规章制度,从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  2.尚道:尚道包括崇尚道德与崇尚宇宙间之道理,即崇尚科学。  (1)崇尚道德中的“尚”为“尊崇”、“崇尚”;“德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森林资源管理方向技能型人才,其中,小班区划是必备技能。现代林业生产实践中,小班区划是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性工作,小班区划要求高、工作量大,传统的现地对坡勾绘区划方法存在人为主观性、效率低、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而随着无人机、3S技术、PDA等技术应用日渐普及,小班区划工作也进入了精准林业新时代。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形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迅速、最蓬勃的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高频推出,令职教人欢欣鼓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国家文件中涉及到中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属罕见。同样,我们看到:《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开展
在这个科技日益革新,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身上若是没有“微”元素,似乎要被时代淘汰,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占据着我们生活的“头版头条”,我们似乎可以一天不说话,但却无法离开“微”生活。在“微”风的吹拂下,“微时代”不期而至,教育界也开始研究和探讨这“微”革命背后的神奇力量。不难发现,自2011年佛山首创“微课”开始,微视频微课在教育界似乎呈现出一种繁荣的发展态势,各种比赛数不胜数,各种门户网站资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的全日制在岗培养。近年來,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试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立足通信行业,致力于为通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2015年,学院与呼叫中心行业就培养专业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开启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成
在中职院校的操作类课程中,有效地应用微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专业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本着点睛式启发原则、多角度分层原则和科学资源整合原则,辅以自身的教学手段,开展好教学活动。  一、微课在中职操作类课程教学应用优势  (一)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在学校内设置了相关的操作类专业,因为操作类专业在社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广泛性和普
现代职业教育教材可以从应用形态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三个大类。它们虽然具有职教教材的共同属性,却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因而在开发要求上具有各自的基本规定性。下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修订版)、《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2版)、《动漫美术基础》(第2版)这三类三种中职教材为例,对此进行基本探讨。  一、公共基础课程文化型教材  语文课程作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可见,中职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岗位操作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如何在培养中职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其职
五年一贯制也称“初中起点大专”,生源来自省内初中应、往届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生源地域文化不同,加之参差不齐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角色的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本研究以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医药工程系为例,了解五年一贯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