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先锋队,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党和政府时刻关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在稳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从管理模式、角色定位、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如火如荼,党和政府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寄予厚望。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正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先锋队,承担了思政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责,对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贯彻方针政策、维护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辅导员纷纷转岗,难以专业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方面不合理,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心理压力大,西沃效能感低,缺乏团队认同感和成就感,待遇和职业发展受限。许多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发展纷纷转岗另寻出路,因此,高校很难培养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2.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吸纳的新辅导员年龄普遍较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年轻的辅导员会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总效能也呈现出“增加→最大→减少”的趋势。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所谓的“职业倦怠现象”。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面对超额的师生比例,作为学生问责制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身心疲惫。
3.工作职责不明确,职业定位模糊
辅导员身处学校管理基层,受多层领导,更多强调管理职能,育人的身份被忽视,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设置不明确,“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自我评价不高,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阻碍了专业化发展。
4.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近年来对辅导员队伍的文化建设方面有所重视,常规化建设包括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基本业务培训、学工部特色实践课题申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但是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的项目一般都是面向个人申报,很少注重团队的合作,甚至一些团队的项目仅仅流于形式,不存在实际的团队合作。另外,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也消磨了辅导员终生学习的意志,还存在文化传播载体比较单一等问题。
三、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1.创新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普遍停留在行政角色,行政上约束命令比较有效,而各院系的辅导员管理范畴不统一,再加上学生配置超额管理,致使其承担工作任务过重,不利于教育专业化实施,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更是很难发挥。因此,应该建立扁平化网状管理结构,即在横向上根据辅导员智能模块,细化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再按专业班级纵向管理的模式,使辅导员摆脱繁杂多变的事务性工作,逐渐发展成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这种模式还有利于辅导员构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确保队伍稳定。
2.转变辅导员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及辅导员应该转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由纯管理角色向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角色转变,提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模式下开展工作,通过管理创造环境,通过服务解决困难,以管理和服务为手段和载体,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既不空洞说教,也不陷入事务堆中,更不舍本逐末。辅导员可根据个人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工作角色,在教育、管理、服务上各有侧重,如在处理应急事件、就业规划指导、班团组织建设、学风校风建设、心理咨询等方面开展不同的学术研究,在实践课题申报、答辩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逐步实现专业化。
3.倡导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
科学培养辅导员队伍,在校园搞好文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做好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除了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建设。建立高校辅导员协会,定期开展交流座谈会、室外团体素拓活动等能增进辅导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
总之,辅导员工作不断迎来挑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在掌握自身所学专业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要以团队合作为力量,努力打造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团队。
参考文献:
[1]李鹏.我国高校辅导员隊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3]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如火如荼,党和政府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寄予厚望。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正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先锋队,承担了思政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责,对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贯彻方针政策、维护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辅导员纷纷转岗,难以专业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方面不合理,行政事务性工作多,心理压力大,西沃效能感低,缺乏团队认同感和成就感,待遇和职业发展受限。许多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发展纷纷转岗另寻出路,因此,高校很难培养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2.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吸纳的新辅导员年龄普遍较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年轻的辅导员会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总效能也呈现出“增加→最大→减少”的趋势。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所谓的“职业倦怠现象”。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面对超额的师生比例,作为学生问责制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身心疲惫。
3.工作职责不明确,职业定位模糊
辅导员身处学校管理基层,受多层领导,更多强调管理职能,育人的身份被忽视,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设置不明确,“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自我评价不高,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阻碍了专业化发展。
4.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近年来对辅导员队伍的文化建设方面有所重视,常规化建设包括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基本业务培训、学工部特色实践课题申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但是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的项目一般都是面向个人申报,很少注重团队的合作,甚至一些团队的项目仅仅流于形式,不存在实际的团队合作。另外,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也消磨了辅导员终生学习的意志,还存在文化传播载体比较单一等问题。
三、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1.创新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普遍停留在行政角色,行政上约束命令比较有效,而各院系的辅导员管理范畴不统一,再加上学生配置超额管理,致使其承担工作任务过重,不利于教育专业化实施,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更是很难发挥。因此,应该建立扁平化网状管理结构,即在横向上根据辅导员智能模块,细化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再按专业班级纵向管理的模式,使辅导员摆脱繁杂多变的事务性工作,逐渐发展成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这种模式还有利于辅导员构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确保队伍稳定。
2.转变辅导员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及辅导员应该转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由纯管理角色向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角色转变,提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模式下开展工作,通过管理创造环境,通过服务解决困难,以管理和服务为手段和载体,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既不空洞说教,也不陷入事务堆中,更不舍本逐末。辅导员可根据个人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工作角色,在教育、管理、服务上各有侧重,如在处理应急事件、就业规划指导、班团组织建设、学风校风建设、心理咨询等方面开展不同的学术研究,在实践课题申报、答辩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逐步实现专业化。
3.倡导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
科学培养辅导员队伍,在校园搞好文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做好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除了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建设。建立高校辅导员协会,定期开展交流座谈会、室外团体素拓活动等能增进辅导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
总之,辅导员工作不断迎来挑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在掌握自身所学专业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要以团队合作为力量,努力打造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团队。
参考文献:
[1]李鹏.我国高校辅导员隊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3]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