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繁花》中的物质空间建构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繁花》被视为海派文学的后续,为我们塑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用独具腔调的语言把琐屑的日常生活写得淋漓尽致。文章从物质空间出发,分析时代背景之下上海的物质空间变化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历史变迁。对上海物质空间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海形象,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其他文献
李文明的《千年短裙》在复现黔东南“短裙苗”的生活境况与民俗景观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族志范本。李文明在《千年短裙》中着意两种意蕴的挖掘:一是民族性回望,以苗族底层者的个体时空回望书写,呈现出苗族人坚韧的民族性格;二是现代性思辨,基于苗族人面对现代化的行为选择,思索现代化冲击之下苗族民俗文化的流失。民族性回望与现代性思辨的交融使得《千年短裙》在展露民族叙事努力的同时,也凸显出民族文学文本的人类学价值——以过去维度的文化记忆和现实维度的文化阐释,还原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挣扎、成长,直至他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异的存在,他的代表作《桥》通过玄妙的构思、跳跃的语言、浓缩的意象,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的诗意画面,极具意境美。废名的《桥》颇具图像叙事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和语言的场景化。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结合《桥》进行阐述,分析文本背后的图像叙事的表达形式,以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当前刑法理论上关于追缴违法所得的刑罚说、保安处分说、刑罚与保安处分混合说等具有较大不足,刑罚说难以解决不法取得所得与刑罚依赖定罪的矛盾,保安处分说无法解决对人身危险的处分与违法所得属于物的矛盾,混合说实质上属于刑罚说。有关境外立法形成的英国“民刑复合型”理念与制度以及德国的“三元并存型”理念与制度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对刑法形成了倒逼效应。对违法所得的刑事追缴应当确定为刑事单列后果,不以定罪为前提,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均衡原则。应适时修改刑法,将追缴违法所得与其他刑事处罚措施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