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初,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互联网 ”,掀起全社会利用互联网精神创业的热潮,这股热潮给我国农业发展无疑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对新时期的小农经济提供了新机遇。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未来我国将多措并举力推“互联网 ”现代农业。
什么是“互联网 ”?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 ”?难道建个网站,搭个公众账号,就是“互联网 ”了?
《财经界》记者在第六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七届中国CSA大会上,与一位经营农业的企业主交流时,他表示“互联网 农业”绝非把农产品放到网上那么简单。农产品与服装不同,面临着冷链物流的难题,同时,标准化也是需要过的一道坎。
“互联网 农业”,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然而,对于大多农户而言,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不容易。
与会专家举例表示,比如物联网的遥感遥测技术,数据收集、监控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要几十万到几百万,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意投入的。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要改善仍需努力。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网络不畅通,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的巨大障碍。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当农业“邂逅”互联网,叫好声不少。但是,农业转型升级需要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
互联网带给社会各界的变化,没有人能否认,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借上“互联网”的东风,都可以焕发春意。
除了“互联网 ”,还需要什么?
农业从来都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快活儿。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走出,田间开始荒芜。当然,我们也看到有那么一群人,竟然逆潮而行!
青年人,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但是现在农村的趋势,是年轻人都在逃离乡村,乡村只剩下“389961”部队,这也是农村萧条和衰败的原因。在这种趋势下,仍然有一些年轻人,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家乡,尝试对现在这种现状做出改变。不能不说的是,返乡的道路是艰难的,想要真正地在家乡扎根,除了需要热情和勇气,心态和好的发展策略是更为重要的。
记者曾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黄志友也属于这样一类人。他们虽不同于传统农民,但也有着传统农民的韧劲。
年轻的心态,易于接受新事物,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成为了田间锄头科学种植的先行。如何更有效、如何更环保,怎样尊重土地、尊重果实,这是他们回到乡村所含的敬畏。
做农业的人,多半不是急躁、急功近利的人。
中国农业如此重要,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的逼近……是的,乡村正在萎缩。到底要走怎样一条路?现在尚无定论,只是在不断探索。无论政府还是这些年轻人都在努力。
但是如果说农业可以复兴乡村,那到底应依赖于什么?或许需要科技、需要互联网,或许需要人,也或许更需要等待与积淀。
苹果,需要八年才开始结果;枣子,五年才进入盛产期;山核桃也是八年以上……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投入,如何生产出桌上的粮食?很多农业项目就是父辈种,后辈收——人类在农业中才是真正具备传承性的。
农业拼得不是速度,是耐力。
互联网项目虽然表面很风光,但是谁又能预料三五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三年之前的凡客风光靓丽,三年之前的微博如日中天,而三年之后呢?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的东西,起得快,落得也快。
做农业既是一种事业的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在农业里不赚钱,但他们为何还依然投身其中?很多人都是揣着其他行业赚的钱投进农业,在做了农业之后,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
有位做休闲农业的企业家说,刚开始几年很苦很累,后面等到果树都产果子了,就相对轻松一些。他说,“它们就是你最忠诚的家仆,你在工作,它在工作,你在睡觉,它还在工作。”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未来我国将多措并举力推“互联网 ”现代农业。
什么是“互联网 ”?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 ”?难道建个网站,搭个公众账号,就是“互联网 ”了?
《财经界》记者在第六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七届中国CSA大会上,与一位经营农业的企业主交流时,他表示“互联网 农业”绝非把农产品放到网上那么简单。农产品与服装不同,面临着冷链物流的难题,同时,标准化也是需要过的一道坎。
“互联网 农业”,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然而,对于大多农户而言,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不容易。
与会专家举例表示,比如物联网的遥感遥测技术,数据收集、监控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要几十万到几百万,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意投入的。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要改善仍需努力。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网络不畅通,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的巨大障碍。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当农业“邂逅”互联网,叫好声不少。但是,农业转型升级需要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
互联网带给社会各界的变化,没有人能否认,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借上“互联网”的东风,都可以焕发春意。
除了“互联网 ”,还需要什么?
农业从来都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快活儿。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走出,田间开始荒芜。当然,我们也看到有那么一群人,竟然逆潮而行!
青年人,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但是现在农村的趋势,是年轻人都在逃离乡村,乡村只剩下“389961”部队,这也是农村萧条和衰败的原因。在这种趋势下,仍然有一些年轻人,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家乡,尝试对现在这种现状做出改变。不能不说的是,返乡的道路是艰难的,想要真正地在家乡扎根,除了需要热情和勇气,心态和好的发展策略是更为重要的。
记者曾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黄志友也属于这样一类人。他们虽不同于传统农民,但也有着传统农民的韧劲。
年轻的心态,易于接受新事物,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成为了田间锄头科学种植的先行。如何更有效、如何更环保,怎样尊重土地、尊重果实,这是他们回到乡村所含的敬畏。
做农业的人,多半不是急躁、急功近利的人。
中国农业如此重要,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的逼近……是的,乡村正在萎缩。到底要走怎样一条路?现在尚无定论,只是在不断探索。无论政府还是这些年轻人都在努力。
但是如果说农业可以复兴乡村,那到底应依赖于什么?或许需要科技、需要互联网,或许需要人,也或许更需要等待与积淀。
苹果,需要八年才开始结果;枣子,五年才进入盛产期;山核桃也是八年以上……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投入,如何生产出桌上的粮食?很多农业项目就是父辈种,后辈收——人类在农业中才是真正具备传承性的。
农业拼得不是速度,是耐力。
互联网项目虽然表面很风光,但是谁又能预料三五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三年之前的凡客风光靓丽,三年之前的微博如日中天,而三年之后呢?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的东西,起得快,落得也快。
做农业既是一种事业的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在农业里不赚钱,但他们为何还依然投身其中?很多人都是揣着其他行业赚的钱投进农业,在做了农业之后,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
有位做休闲农业的企业家说,刚开始几年很苦很累,后面等到果树都产果子了,就相对轻松一些。他说,“它们就是你最忠诚的家仆,你在工作,它在工作,你在睡觉,它还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