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对比2001年旧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解读和领会2011年新课标的新精神、新理念,并结合地区实际、教材情况、学生实际和老师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历史新课标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一、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出台
2001年起,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标准的内容、要求等有待调整和完善。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新历史课标。新课标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因此需要认真学习、新旧对比,领会新课标的新精神、新理念。
二、2011年新课标与2001年旧课标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的提法差异。2001年旧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2011年新课标则强调: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特征。比较这种变化,可看出新课标阐明了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旧课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旧课标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课标没有此项内容。这肯定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旧课标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这说明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课程目标的不同。以情感、态度與价值观为例。新版保留并发展了旧版关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如: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等。
新版还新增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增加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
(四)课程内容的区别。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可以看出新旧课标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1.课程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而且特别强调一些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在史前时期,就特别点明要让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的内容大大增加,旧课标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建议仅在秦汉时期有两条,而新课标则提出22条建议,分布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
3.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为改观,全部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而且把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一一对应,大大强化了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指导教学的建议
根据泸州市历史教学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聘请专家为历史骨干教师指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泸州市鉴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老师都集中起来培训,但可以率先培训历史骨干教师,聘请一些参与课标制定、对新课标理解深刻的专家、学者讲学,让骨干老师们带着这些新的精神和理念如水般渗透进广大的历史教师群中,带动一大片教师的成长。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各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新课标。在2012年秋季,各基层学校的历史教研工作将以研读2011年新课标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年级交流、校际交流、专题讲座、个性解读等多种方式对新课标进行学习研讨,培养鲜明的课标意识。
(三)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从市到县到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
(四)检测评价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敦促教师重视课标的导航作用。教学检测与评价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依然有大量的教师把教学检测看得远高于解读课标。因此在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程标准下,把吃透课标与检测评价有机结合,能敦促广大教师研究课标、理解课标,真正使课标成为教学的定位系统和导航仪。
总之,“新课标”是理念,是原则,不是方法。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教材情况、学生实际和老师情况,可以灵活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只要坚持塑造“人”的原则,深入解读和领会新课标、新精神,就能把素质教育做得更好,并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历史新课标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一、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出台
2001年起,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标准的内容、要求等有待调整和完善。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新历史课标。新课标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因此需要认真学习、新旧对比,领会新课标的新精神、新理念。
二、2011年新课标与2001年旧课标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的提法差异。2001年旧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2011年新课标则强调: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特征。比较这种变化,可看出新课标阐明了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旧课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旧课标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课标没有此项内容。这肯定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旧课标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这说明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课程目标的不同。以情感、态度與价值观为例。新版保留并发展了旧版关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如: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等。
新版还新增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增加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
(四)课程内容的区别。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可以看出新旧课标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1.课程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而且特别强调一些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在史前时期,就特别点明要让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的内容大大增加,旧课标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建议仅在秦汉时期有两条,而新课标则提出22条建议,分布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
3.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为改观,全部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而且把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一一对应,大大强化了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指导教学的建议
根据泸州市历史教学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聘请专家为历史骨干教师指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泸州市鉴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老师都集中起来培训,但可以率先培训历史骨干教师,聘请一些参与课标制定、对新课标理解深刻的专家、学者讲学,让骨干老师们带着这些新的精神和理念如水般渗透进广大的历史教师群中,带动一大片教师的成长。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各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新课标。在2012年秋季,各基层学校的历史教研工作将以研读2011年新课标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年级交流、校际交流、专题讲座、个性解读等多种方式对新课标进行学习研讨,培养鲜明的课标意识。
(三)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从市到县到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
(四)检测评价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敦促教师重视课标的导航作用。教学检测与评价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依然有大量的教师把教学检测看得远高于解读课标。因此在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程标准下,把吃透课标与检测评价有机结合,能敦促广大教师研究课标、理解课标,真正使课标成为教学的定位系统和导航仪。
总之,“新课标”是理念,是原则,不是方法。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教材情况、学生实际和老师情况,可以灵活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只要坚持塑造“人”的原则,深入解读和领会新课标、新精神,就能把素质教育做得更好,并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