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遗址建设工作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应该更多思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因素,结合这两点实施环境整治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空间承载体,为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国家级保护环境区域规划建设做好铺垫。文章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整治两方面探讨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基本方向,并以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为例,具体分析了它在未来规划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整治规划;国家考古遗迹公园
国家考古遗迹公园属于我国所规定的大遗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规划整治范畴。它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公园大遗址环境整治的改良与空间环境的保存,以及对遗址展示利用阶段的相关工作。从整体来讲,它涵盖了考古发掘阶段与利用展示阶段,其中大遗址环境整治与遗址公园综合规划穿插于其中。
1 关于大遗址保护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建设中所反映的正是大遗址所希望规划建设的内容,例如对过去人类祖先生活、祭祀、生产等活动的最直接的时空见证,所以说它是一种具有临场感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传播精神文化层面上具有临场感,会形成一种基于创造良性循环的大遗址环境保护方法,同时也对考古遗址公园中的生态、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内容进行保护、规划与改善,所以针对大遗址的保护是全方位且长期持久的。就我国而言,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相对单薄,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工作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还尚存一些不足。从整体保护规划来看,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保护与研究主要围绕环境整治展开。
2 大遗址环境整治的相关做法
针对大遗址环境整治的相关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自然环境整治与人为环境整治。
2.1 自然环境整治与人为环境整治的基本概述
自然环境整治主要围绕自然生态环境展开。在过去,我国并不重视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自然环境整治,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公园的运营寿命,更可怕的是它对考古遗址的破坏是显而易见且永不可逆的。为此,自然环境的整治与规划保护就应该从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问题等方面展开。以生物问题为例,大遗址公园环境中的生物是固有元素之一,在受到大自然生态环境威胁后大量动植物被迫迁移,再加之对公园大遗址后期动植物生长监控的不到位,导致大遗址本身的历史风貌与现实生态不一致,对考古文化遗址本体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胁。
人为环境整治方面则涉及更多方面,情况也更复杂,如:污染问题、建筑风貌问题、景观环境问题、绿化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给排水系统问题和完善管理等。以完善管理为例,它需要完善大遗址管理系统,保证系统部门本身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组织三级保护与监管机制相互联动,实现相互之间的辅助作用,满足宏观调控管理要求,同时明确大遗址的管理权限与职责。
2.2 综合环境整治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作用
综合环境整治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能实现前期铺垫,也能做到后期保护。
在前期铺垫方面,综合环境整治的目的是改善自然环境,基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保存客观载体,实现对考古遗址环境的客观整治,尽量减少自然环境对于遗址本身的干扰与破坏。笔者认为,在前期铺垫方面还要做好考古文化的有效传承。因为这些文化遗迹都是先祖们遗留下来的生活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如聚落于水域边位置的背山面水格局、祭祀墓葬区的高地台垣区,这些表达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文化,它既来源于大遗址本体,也来源于大遗址周围的环境格局[1]。因此,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规划建设也应该基于遗址本体保护展开,围绕周围历史环境风貌实现环境与大遗址风貌的协调统一,完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人文文化内涵。
在后期保护方面,则需要首先考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的干扰是具有持久性的,水、大气、土壤等对于遗址公园而言就是基础,它们暴露于自然中,一旦遭到人为破坏或污染,就会对遗址的未来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后期的保护与整治过程中要做到严谨严肃,避免出现不良问题。人为环境的后期保护更为关键,虽然人类的大遗址保护技术正处于高速深入发展阶段,但城市也同样在扩张,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人们要明确考古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人为环境的整治工作,最好形成一种连续性的常态化人为环境管理模式,尽全力保护地方文化遗产[2]。
3 对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规划建设思考
3.1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介绍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安徽省含山县,于2013年12月17日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它也是安徽省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核心文化主题是“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文明”。在公园中人们可以看到农耕生产、生态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文化遗迹内容,其所展示的正是含山县凌家滩文化的精髓。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注重农耕生产和田园生态环境,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田园型考古遗迹公园。
3.2 对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未来规划建设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范围方面包括了考古遗址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在整体公园景观设计上注重对原始自然地貌的保护。它紧密结合大遗迹保护目标,在保证前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的前提下,也同时强调园区内设计的合理。整体规划建设风格轻盈简单、含蓄内敛,确保突显大遗迹空间的原始状态与完整内涵。
3.2.1 对考古遗迹公园功能分区的未来规划建设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地貌特点与考古遗址分布方面讲求角度突出、地形特征突显,整体上要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玄妙效应。所以,在公园中的生活区与墓葬区的过渡方面采用了生活聚落与河流的设计,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规划体现原始先祖临河而居的民族人文特色。目前,这一考古遗址环境的基础人文内涵将被完整保留,其公园空间布局也会按照原始风格被完善规划,同时将整个凌家滩公园的空间结构规划建设为遗址展示区、预留区、管理服务区和其他资源展示区。以遗址展示区为例,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凌家滩考古遗址。整体来讲,遗址展示区的环境整治范围大且空间位置优化好,其中的墓葬祭坛是整个展示区的核心节点,主要展示考古遗址现场和考古信息。而且它周围的乔木林区能够在考古遗址区域内形成一道自然景观屏障,对调节遗址区内的小环境非常有益。
3.2.2 对考古遗迹公园景观的未来规划建设
对凌家滩公园的景观规划应该做到自然大方,尽量维持它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而避免出现城市化、市政化的园林景观发展趋向。在绿化设计方面,要正确认识到遗迹本身的自然景观特色与内涵。凌家滩考古公园在自然景观区选择保留原有的田畦纵横的地貌特征,连其中的植物品类也没有改变,也同时利用外围作物对考古遗址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尽量减少耕作对考古遗址环境的不利干扰与破坏。另外在水利设计规划方面,则对公园内原有的沟渠与河道重新进行了疏通调整。比如,将原有的人为驳岸设计改变为生态性自然驳岸设计,利用茭白、荷花、芦竹、席草等植物塑造自然生态植物景观,一方面凸显它们的生态观赏性,一方面营造一种“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的自然生态审美氛围,保证凌家滩生态自然文化与考古遗迹人文文化的完美契合,营造一种自我活化与清洁美妙的广阔空间[3]。
除上述两点外,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还对园内的展示规划区域,如墓葬、祭坛和公园周边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从整体上体现了大遗址科学保护与展示的理念,为公园建设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未来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历史价值与科学文化现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婷,张晓巍.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
[2]张永清,卢青峰.汉代玉衣雏形新探——由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07M23谈起[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2).
[3]钟瑾.大遗址环境整治基础上的遗址公园规划研究——以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公园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整治规划;国家考古遗迹公园
国家考古遗迹公园属于我国所规定的大遗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规划整治范畴。它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公园大遗址环境整治的改良与空间环境的保存,以及对遗址展示利用阶段的相关工作。从整体来讲,它涵盖了考古发掘阶段与利用展示阶段,其中大遗址环境整治与遗址公园综合规划穿插于其中。
1 关于大遗址保护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建设中所反映的正是大遗址所希望规划建设的内容,例如对过去人类祖先生活、祭祀、生产等活动的最直接的时空见证,所以说它是一种具有临场感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传播精神文化层面上具有临场感,会形成一种基于创造良性循环的大遗址环境保护方法,同时也对考古遗址公园中的生态、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内容进行保护、规划与改善,所以针对大遗址的保护是全方位且长期持久的。就我国而言,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相对单薄,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工作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还尚存一些不足。从整体保护规划来看,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保护与研究主要围绕环境整治展开。
2 大遗址环境整治的相关做法
针对大遗址环境整治的相关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自然环境整治与人为环境整治。
2.1 自然环境整治与人为环境整治的基本概述
自然环境整治主要围绕自然生态环境展开。在过去,我国并不重视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自然环境整治,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公园的运营寿命,更可怕的是它对考古遗址的破坏是显而易见且永不可逆的。为此,自然环境的整治与规划保护就应该从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问题等方面展开。以生物问题为例,大遗址公园环境中的生物是固有元素之一,在受到大自然生态环境威胁后大量动植物被迫迁移,再加之对公园大遗址后期动植物生长监控的不到位,导致大遗址本身的历史风貌与现实生态不一致,对考古文化遗址本体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胁。
人为环境整治方面则涉及更多方面,情况也更复杂,如:污染问题、建筑风貌问题、景观环境问题、绿化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给排水系统问题和完善管理等。以完善管理为例,它需要完善大遗址管理系统,保证系统部门本身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组织三级保护与监管机制相互联动,实现相互之间的辅助作用,满足宏观调控管理要求,同时明确大遗址的管理权限与职责。
2.2 综合环境整治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作用
综合环境整治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能实现前期铺垫,也能做到后期保护。
在前期铺垫方面,综合环境整治的目的是改善自然环境,基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保存客观载体,实现对考古遗址环境的客观整治,尽量减少自然环境对于遗址本身的干扰与破坏。笔者认为,在前期铺垫方面还要做好考古文化的有效传承。因为这些文化遗迹都是先祖们遗留下来的生活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如聚落于水域边位置的背山面水格局、祭祀墓葬区的高地台垣区,这些表达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文化,它既来源于大遗址本体,也来源于大遗址周围的环境格局[1]。因此,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规划建设也应该基于遗址本体保护展开,围绕周围历史环境风貌实现环境与大遗址风貌的协调统一,完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人文文化内涵。
在后期保护方面,则需要首先考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的干扰是具有持久性的,水、大气、土壤等对于遗址公园而言就是基础,它们暴露于自然中,一旦遭到人为破坏或污染,就会对遗址的未来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后期的保护与整治过程中要做到严谨严肃,避免出现不良问题。人为环境的后期保护更为关键,虽然人类的大遗址保护技术正处于高速深入发展阶段,但城市也同样在扩张,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人们要明确考古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人为环境的整治工作,最好形成一种连续性的常态化人为环境管理模式,尽全力保护地方文化遗产[2]。
3 对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规划建设思考
3.1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介绍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安徽省含山县,于2013年12月17日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它也是安徽省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核心文化主题是“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文明”。在公园中人们可以看到农耕生产、生态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文化遗迹内容,其所展示的正是含山县凌家滩文化的精髓。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注重农耕生产和田园生态环境,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田园型考古遗迹公园。
3.2 对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未来规划建设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范围方面包括了考古遗址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在整体公园景观设计上注重对原始自然地貌的保护。它紧密结合大遗迹保护目标,在保证前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的前提下,也同时强调园区内设计的合理。整体规划建设风格轻盈简单、含蓄内敛,确保突显大遗迹空间的原始状态与完整内涵。
3.2.1 对考古遗迹公园功能分区的未来规划建设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地貌特点与考古遗址分布方面讲求角度突出、地形特征突显,整体上要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玄妙效应。所以,在公园中的生活区与墓葬区的过渡方面采用了生活聚落与河流的设计,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规划体现原始先祖临河而居的民族人文特色。目前,这一考古遗址环境的基础人文内涵将被完整保留,其公园空间布局也会按照原始风格被完善规划,同时将整个凌家滩公园的空间结构规划建设为遗址展示区、预留区、管理服务区和其他资源展示区。以遗址展示区为例,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凌家滩考古遗址。整体来讲,遗址展示区的环境整治范围大且空间位置优化好,其中的墓葬祭坛是整个展示区的核心节点,主要展示考古遗址现场和考古信息。而且它周围的乔木林区能够在考古遗址区域内形成一道自然景观屏障,对调节遗址区内的小环境非常有益。
3.2.2 对考古遗迹公园景观的未来规划建设
对凌家滩公园的景观规划应该做到自然大方,尽量维持它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而避免出现城市化、市政化的园林景观发展趋向。在绿化设计方面,要正确认识到遗迹本身的自然景观特色与内涵。凌家滩考古公园在自然景观区选择保留原有的田畦纵横的地貌特征,连其中的植物品类也没有改变,也同时利用外围作物对考古遗址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尽量减少耕作对考古遗址环境的不利干扰与破坏。另外在水利设计规划方面,则对公园内原有的沟渠与河道重新进行了疏通调整。比如,将原有的人为驳岸设计改变为生态性自然驳岸设计,利用茭白、荷花、芦竹、席草等植物塑造自然生态植物景观,一方面凸显它们的生态观赏性,一方面营造一种“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的自然生态审美氛围,保证凌家滩生态自然文化与考古遗迹人文文化的完美契合,营造一种自我活化与清洁美妙的广阔空间[3]。
除上述两点外,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还对园内的展示规划区域,如墓葬、祭坛和公园周边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从整体上体现了大遗址科学保护与展示的理念,为公园建设提出了诸多可行性的未来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迹公园的历史价值与科学文化现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婷,张晓巍.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
[2]张永清,卢青峰.汉代玉衣雏形新探——由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07M23谈起[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2).
[3]钟瑾.大遗址环境整治基础上的遗址公园规划研究——以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公园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