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03-01
时代日新月异,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青少年教育的使命在于,他要给每一个少年和青年构筑起他们的精神大厦。”为了这座“大厦”的稳固和宏伟,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必须与应试教育做殊死搏斗,坚决推行素质教育。
一、走出智育型误区
我国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对分数的狂热追求压倒了“育人教育”,培养了一批应试高手,成绩高的令人叫绝,可思想素质、行为表现却不敢恭维,这样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思想政治课虽然注重知识传授,但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树立法律意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我们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诱导下,采用满堂灌,学生也就一直在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种局面使我们在教学中很难调动和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学习。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要切实明确社会责任,改变片面的升学教育观,坚决推行、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规避学生认识、能力的割裂,发展的残缺,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等。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从升学指挥棒和重压下解放出来,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德、智、体、能兼备的人才。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考试成绩虽然叫呱呱,但在生活中却道德败坏,缺乏底线,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了。现行的评价制度除了甄别、选拔,就是对智育方面的进行单一评价。没有重视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过分注重分数、等级,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教育部2002年曾指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避免用终结性、单一性的考试来评价、考核学生,要建立起科学评价、多样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等,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长效性,激励性、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多元性的评价。增强德育考核与评价的信度,把考核评价功能转化为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上,追溯他们在成长中对思品课内容的实践和创新。考核过去,为了指引未来,让学生在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三、扩大教育资源
鲜活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时代性,而我们的教科书仅仅是纲领性、理论性的引领,思想政治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将学生引向生活吧,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老师要善于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例如校园文化,就有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情趣儒雅;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乐观开朗;一贯的管理制度,让学生严肃格律:生动的演讲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激烈的论辩能使学生明理善言。这些教育资源较之课本生动便捷,能够唤起学生的内心需求,情感体验。无形中对学生的言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品质。
四、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政治课不仅仅要传授学科知识,其社会职责是育人,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法制观念、公共参与意识等。一旦获得这些要素,思想行为就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教师要发掘教育资源,促成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态度。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自觉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实践中组织辩论活动、英灵祭奠、基地参观,引导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活动、读书比赛、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对民族产生敬意,对文化产生迷恋,对社会产生温情,对同伴产生信赖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发挥出思想政治实践课的功能。加强他们的道德实践,使他们活化教材、开启智慧,在生活体验中为人品、性格、行为取向,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的地位。正人先正己,要推行素质教育,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丰富理论素养,以科学的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科研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宋涛娟(1973.12.23-),女,民族,汉,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课课堂改革。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03-01
时代日新月异,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青少年教育的使命在于,他要给每一个少年和青年构筑起他们的精神大厦。”为了这座“大厦”的稳固和宏伟,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必须与应试教育做殊死搏斗,坚决推行素质教育。
一、走出智育型误区
我国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对分数的狂热追求压倒了“育人教育”,培养了一批应试高手,成绩高的令人叫绝,可思想素质、行为表现却不敢恭维,这样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思想政治课虽然注重知识传授,但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树立法律意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我们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诱导下,采用满堂灌,学生也就一直在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种局面使我们在教学中很难调动和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学习。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要切实明确社会责任,改变片面的升学教育观,坚决推行、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规避学生认识、能力的割裂,发展的残缺,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等。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从升学指挥棒和重压下解放出来,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德、智、体、能兼备的人才。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考试成绩虽然叫呱呱,但在生活中却道德败坏,缺乏底线,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了。现行的评价制度除了甄别、选拔,就是对智育方面的进行单一评价。没有重视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过分注重分数、等级,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教育部2002年曾指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避免用终结性、单一性的考试来评价、考核学生,要建立起科学评价、多样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等,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长效性,激励性、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多元性的评价。增强德育考核与评价的信度,把考核评价功能转化为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上,追溯他们在成长中对思品课内容的实践和创新。考核过去,为了指引未来,让学生在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三、扩大教育资源
鲜活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时代性,而我们的教科书仅仅是纲领性、理论性的引领,思想政治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将学生引向生活吧,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老师要善于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例如校园文化,就有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情趣儒雅;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乐观开朗;一贯的管理制度,让学生严肃格律:生动的演讲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激烈的论辩能使学生明理善言。这些教育资源较之课本生动便捷,能够唤起学生的内心需求,情感体验。无形中对学生的言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品质。
四、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政治课不仅仅要传授学科知识,其社会职责是育人,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法制观念、公共参与意识等。一旦获得这些要素,思想行为就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教师要发掘教育资源,促成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态度。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自觉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实践中组织辩论活动、英灵祭奠、基地参观,引导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活动、读书比赛、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对民族产生敬意,对文化产生迷恋,对社会产生温情,对同伴产生信赖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发挥出思想政治实践课的功能。加强他们的道德实践,使他们活化教材、开启智慧,在生活体验中为人品、性格、行为取向,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的地位。正人先正己,要推行素质教育,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丰富理论素养,以科学的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科研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宋涛娟(1973.12.23-),女,民族,汉,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课课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