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新闻媒体上提起自然灾害总会加上“50年一遇”“百年一遇”这样的定语。那么,这“N年一遇”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年年能看到“N年一遇”,甚至每年不止一次?究竟是新闻媒体的夸大其词还是确有其事?下面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奥妙。
今年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入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现在全国各地又纷纷迎来“多少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报道从南到北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
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问:“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根据当地很长时间的水文历史记录,可以计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在这个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如果某量级的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则表示当地发生此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政府在确定当地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此洪水重现期。这样可以在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而气候变化可能会让一个地方百年间“沧海变桑田”。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在2007年高考中,湖南省的文科数学卷就有这样一道题,要求按照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计算出该河流平均至少100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水位。这道题算的就是该河流“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历史记录和统计方法都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50年、100年。“N年一遇”针对的也是某个特定地区。长江流域某支流“50年一遇”的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区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各地大量涌现“百年一遇”,也并不异常。
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则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了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在描述气象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从目前各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业内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所以,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
(摘自《新京报》2010年7月25日,有删改)
今年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入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现在全国各地又纷纷迎来“多少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报道从南到北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
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问:“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根据当地很长时间的水文历史记录,可以计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在这个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如果某量级的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则表示当地发生此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政府在确定当地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此洪水重现期。这样可以在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而气候变化可能会让一个地方百年间“沧海变桑田”。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在2007年高考中,湖南省的文科数学卷就有这样一道题,要求按照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计算出该河流平均至少100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水位。这道题算的就是该河流“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历史记录和统计方法都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50年、100年。“N年一遇”针对的也是某个特定地区。长江流域某支流“50年一遇”的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区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各地大量涌现“百年一遇”,也并不异常。
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则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了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在描述气象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从目前各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业内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所以,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
(摘自《新京报》2010年7月25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