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r——以市场调查教学改革为例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xiaonv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大发展路径,构建了校赛企三方协同培养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从“学校主导、课堂情境”向“三方协同、应用情境”的转变.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并有望为其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借鉴.
其他文献
儒家经典中“君子重学轻耕”“樊迟学稼”“劳心劳力之分”等文段内容长期被当作君子文化贬低、歧视劳动的依据,这其中存在明显的误解。事实上,传统君子文化重视劳动,既将劳动素养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核心内容,又将劳动生产作为君子治理国家方略的必要基础。正确理解君子文化的劳动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从理论层面可以澄清人们对君子人格的误解,充实君子人格之美;从实践层面顺应当代社会育人的实践需求,发挥对当代社会劳动教育的有力支撑。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巨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在资本这个“齿轮”的碾压下开始崩溃、瓦解.一批描写近代社会城乡文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已是一个急需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课题。围绕英语教学中“立德树人”根本内涵与素质教育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的“全人教育”实践研究,探究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于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目标清晰但课程地位有限,强调工具理性却缺乏文化理解,课程模式固定但教学融合不足,整体处于优劣势共存状态。在此背景下依托听说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国家法规政策的指导作用明显、英语专业属性契合思政要求、课程内容蕴含思政教育元素,这些先天优势为听说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可行空间。高校还需以教育、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挖掘思政教育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能兼顾理论与技能、协同人文和德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国家、高校、社会、学生多方面着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着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推动双方协同育人,增加合作意识,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坚持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双重打造。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以独特有效的方式助力思政课堂,力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育人方向的全程坚定性、专业课程的全课程连贯性和教研相长的全员协调性。在课程内容上结合广告的学、史、技、道四大板块进行思政元素对照融入,通过“启、牵、扶、放”的教学方法为培育时代新人做出积极探索。
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在抗击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梳理抗疫精神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阐述“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价值、创新价值、强化价值。探讨文化自信视阈中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这对后疫情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引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成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的三个阶段:教师“精讲留白”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内化独学”提出问题和困惑,小组及全班讨论、教师引导总结解决问题与矛盾。对分课堂模式使思政课堂成为坚持问题导向,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学生的深层问题和困惑”的过程,为提升思政课现实针对性和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路径。
在现象学的思想道路上理解一事物,意味着由自行显现的原初意识现象而来,在绝然明见性中描述事物意义的本源性发生史。以此方式对归纳问题进行的理解表明,在意识现象的视域意向性中,归纳作为当下意识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自行发生。这种原始归纳是有限的、开放的,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不会构成一个问题。而发端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态度则使归纳成一问题,因为此一态度要求认识行为通达理念的“真实世界”本身,而归纳无法通达此处。即便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践中,承担起理论态度之认识任务的数学归纳,出于其本质上的有限性,仍无法胜任此任务。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