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题的改卷工作,其中历史第39题被公认为是一道基础题,甚至有老师戏称是会考题。但该题的平均得分为10.78分,得分率仅为41%,令许多老师大吃一惊,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试图通过对该题作一番个人的评析和思考,希望对以后的高考复习有所启示(具体题目参看浙江省高考文综卷)。
一、命题特点
1、从命题指导来看:
完全依据《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新旧课程平稳过渡,彰显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今年是浙江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深受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影响,有历史教学“指挥棒”之称的高考,必然符合这一趋势。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是文综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本题就体现了这一点。而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考试说明》中关于该题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蒸汽”的力量)。《学科指导意见》的建议如下:基本要求是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命题丝毫没有超出这一范围。
2、从命题内容看:
突出考查基础知识,高度重视教材。本题无论是题目还是答案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第2问“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完全来自书本。
3、从考查目标来看:
除传统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科学特点之外,比较注重“三维”能力的考查。如“知识能力”: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二、备考启示
1、依据《考试说明》,紧扣《指导意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教材读“薄”。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平时复习迎考的基本依据,是宏观的总纲。而《学科指导意见》是对总纲的细化,它具体阐明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今年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是“《标准》不准、《意见》不超、《说明》是导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制定《考试说明》时,会根据中学教学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作为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按照《考试说明》的范围和《指导意见》的要求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及时删减,减轻学生的沉重负担,使教材变“薄”。
在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会整合知识。教师在复习时要多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如在介绍《必修二》中“工业革命”的知识时,可以与《必修三》中“人类文明的引擎”这一目相整合,这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工业革命这一知识点,而且也避免了知识重复,精简了教材。另外进行第二轮时政热点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比分析。如复习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整合以下知识点:(1)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政策的调整;(2)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中的“民生主义”政策;(3)美国新政时期保护劳工权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整合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前提。
2、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时代特征,融会贯通,建立适度的通史体系,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将教材读“通”。
现行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困惑是历史事件不是按时间先后编排的,而是按专题的形式展开,学生很难建立知识框架。教师在复习时应建立适度的通史体系,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和时代特征。如教师可以以文明史观整合专题梳理线索,按考试说明中的范围编排知识结构:(1)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文明的源头;(3)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包括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启动(1860—1895)、发展(1895—1927)、曲折前进(1927—1949);(4)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向工业文明的迈进、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5)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影响、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1917—1945)、整体世界的扩展(1945—今);(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包括现代化建设的启动(1949—1956)、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现代化建设的辉煌(1978—今)。这样的编排既克服了新教材的缺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将教材更好地读“通”。
3、学会运用新史学观念阐释历史,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将教材读“新”。
刘宗绪先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一书中指出:“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文明史范式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导范式,史观的变化也是新旧教材最明显的变化。教师必须讲清:文明史观从纵向看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然后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明范式解释历史,当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其他常用的史学范式与相关理论,如革命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
另外,随着高考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高考的内容和材料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与当今的时政热点相联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从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的命题方向来看,它虽然不刻意追逐热点,但也不故意回避热点,当然也不可能放弃采纳新的材料。因此,建议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大文科观念,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人生;要指导学生从历史问题与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读“新”。
笔者试图通过对该题作一番个人的评析和思考,希望对以后的高考复习有所启示(具体题目参看浙江省高考文综卷)。
一、命题特点
1、从命题指导来看:
完全依据《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新旧课程平稳过渡,彰显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今年是浙江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深受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影响,有历史教学“指挥棒”之称的高考,必然符合这一趋势。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是文综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本题就体现了这一点。而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考试说明》中关于该题的知识点是工业革命(“蒸汽”的力量)。《学科指导意见》的建议如下:基本要求是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命题丝毫没有超出这一范围。
2、从命题内容看:
突出考查基础知识,高度重视教材。本题无论是题目还是答案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第2问“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完全来自书本。
3、从考查目标来看:
除传统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科学特点之外,比较注重“三维”能力的考查。如“知识能力”: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二、备考启示
1、依据《考试说明》,紧扣《指导意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教材读“薄”。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平时复习迎考的基本依据,是宏观的总纲。而《学科指导意见》是对总纲的细化,它具体阐明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今年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是“《标准》不准、《意见》不超、《说明》是导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制定《考试说明》时,会根据中学教学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作为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按照《考试说明》的范围和《指导意见》的要求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及时删减,减轻学生的沉重负担,使教材变“薄”。
在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会整合知识。教师在复习时要多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如在介绍《必修二》中“工业革命”的知识时,可以与《必修三》中“人类文明的引擎”这一目相整合,这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工业革命这一知识点,而且也避免了知识重复,精简了教材。另外进行第二轮时政热点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比分析。如复习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整合以下知识点:(1)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政策的调整;(2)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中的“民生主义”政策;(3)美国新政时期保护劳工权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整合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前提。
2、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时代特征,融会贯通,建立适度的通史体系,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将教材读“通”。
现行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困惑是历史事件不是按时间先后编排的,而是按专题的形式展开,学生很难建立知识框架。教师在复习时应建立适度的通史体系,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和时代特征。如教师可以以文明史观整合专题梳理线索,按考试说明中的范围编排知识结构:(1)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文明的源头;(3)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包括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启动(1860—1895)、发展(1895—1927)、曲折前进(1927—1949);(4)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向工业文明的迈进、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5)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影响、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1917—1945)、整体世界的扩展(1945—今);(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包括现代化建设的启动(1949—1956)、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现代化建设的辉煌(1978—今)。这样的编排既克服了新教材的缺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将教材更好地读“通”。
3、学会运用新史学观念阐释历史,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将教材读“新”。
刘宗绪先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一书中指出:“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文明史范式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导范式,史观的变化也是新旧教材最明显的变化。教师必须讲清:文明史观从纵向看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然后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明范式解释历史,当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高考中其他常用的史学范式与相关理论,如革命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等。
另外,随着高考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高考的内容和材料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与当今的时政热点相联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从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的命题方向来看,它虽然不刻意追逐热点,但也不故意回避热点,当然也不可能放弃采纳新的材料。因此,建议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大文科观念,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人生;要指导学生从历史问题与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