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两家”,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和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共同获此殊荣。由此,吴孟超成为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吴孟超有“杏林神刀”“神州第一刀”“中国肝脏手术之父”和“破解肝脏‘密码’的人”的美誉,是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神奇之手
这是一双曾挽救过无数肝癌患者生命的手,一双被人称为“国宝”的手。说来真怪,吴孟超写字时手会微微颤抖,可他一旦拿起手术刀,便游刃有余。他下刀快、准、稳,兼有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精细。
有惊心动魄的时候。大血管不慎破了,鲜血喷涌而出,触目惊心。医生们向吴老求救。吴孟超上去了。一双手伸进腹腔,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
有精雕细琢的时候。剥离瘤体,一根根小血管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年轻医生站酸了腿,看花了眼;吴孟超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用水磨功夫拯救生命。
吴孟超说: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加一把刀。在外科大夫眼里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外科医生的手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
这双手,还招来了一个日本摄制组。日本人要专门拍吴孟超的肝叶切除术。吴老很大方:可以。摄制组驻扎进手术室,一个上午,镜头紧盯着那双手。
“不怕把吴教授的手艺和技术学了去?”有人嘀咕。还是吴老的学生道破天机:“吴老那手感能印到胶片上去?大家都在那个小窟窿里做手术,但其中奥妙并不相同,不要说日本人,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进去是怎么感觉!”
“幸运”之手
吴孟超身高只有162厘米,手术室特地放置了一个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术。谁曾想到,差一点,吴孟超就因为身高和手术台无缘。
大学毕业时吴孟超想留校,他去找校教务主任,但教务主任的话给他泼了一瓢冷水:“不看看你的个儿,能干外科吗?”吴孟超气得要命,拔腿就跑。这时,恰好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招聘,吴孟超被录取了。更幸运的是,吴孟超遇到了终生的恩师裘法祖。在这位有“中国外科之父”美誉的名师身边学习、工作两年后,吴孟超的手术做得越来越像裘老师了。手术时他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
攻坚之手
吴孟超在裘老师的指点下,准备将手术刀指向肝胆外科这一国内外科禁区,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早年有一位外国外科权威来上海考察后断言:中国的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听了外国专家的话,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压在写字台上。
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吴孟超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资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肝外科译著《肝脏解剖入门》,制作了中国第一具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和肝脏血管模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国际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被评为建国以来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项重大成就。而今,实施肝脏手术的“吴氏刀法”,被广泛使用。
创新之手
吴孟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创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肝脏手术中,止血技术遭遇难题。他通过思考、探索以及反复试验,又根据自来水阀门的原理,创建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该技术运用于临床,为病人抢回了5个百分点的生存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他和同事们研究出了一系列肝癌标记物,使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上升到98%以上;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学生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该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被国际医学界评价为“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创新之路延伸到21世纪,吴孟超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信号传导、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从50年前的16%,一举飞跃到48.6%。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吴孟超“杰出成就奖”。
凭借这双充满神奇色彩的手,吴孟超为病人重新开启了生命之门。
神奇之手
这是一双曾挽救过无数肝癌患者生命的手,一双被人称为“国宝”的手。说来真怪,吴孟超写字时手会微微颤抖,可他一旦拿起手术刀,便游刃有余。他下刀快、准、稳,兼有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精细。
有惊心动魄的时候。大血管不慎破了,鲜血喷涌而出,触目惊心。医生们向吴老求救。吴孟超上去了。一双手伸进腹腔,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
有精雕细琢的时候。剥离瘤体,一根根小血管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年轻医生站酸了腿,看花了眼;吴孟超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用水磨功夫拯救生命。
吴孟超说: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加一把刀。在外科大夫眼里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外科医生的手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
这双手,还招来了一个日本摄制组。日本人要专门拍吴孟超的肝叶切除术。吴老很大方:可以。摄制组驻扎进手术室,一个上午,镜头紧盯着那双手。
“不怕把吴教授的手艺和技术学了去?”有人嘀咕。还是吴老的学生道破天机:“吴老那手感能印到胶片上去?大家都在那个小窟窿里做手术,但其中奥妙并不相同,不要说日本人,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进去是怎么感觉!”
“幸运”之手
吴孟超身高只有162厘米,手术室特地放置了一个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术。谁曾想到,差一点,吴孟超就因为身高和手术台无缘。
大学毕业时吴孟超想留校,他去找校教务主任,但教务主任的话给他泼了一瓢冷水:“不看看你的个儿,能干外科吗?”吴孟超气得要命,拔腿就跑。这时,恰好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招聘,吴孟超被录取了。更幸运的是,吴孟超遇到了终生的恩师裘法祖。在这位有“中国外科之父”美誉的名师身边学习、工作两年后,吴孟超的手术做得越来越像裘老师了。手术时他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
攻坚之手
吴孟超在裘老师的指点下,准备将手术刀指向肝胆外科这一国内外科禁区,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早年有一位外国外科权威来上海考察后断言:中国的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听了外国专家的话,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压在写字台上。
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吴孟超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资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肝外科译著《肝脏解剖入门》,制作了中国第一具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和肝脏血管模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国际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被评为建国以来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项重大成就。而今,实施肝脏手术的“吴氏刀法”,被广泛使用。
创新之手
吴孟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创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肝脏手术中,止血技术遭遇难题。他通过思考、探索以及反复试验,又根据自来水阀门的原理,创建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该技术运用于临床,为病人抢回了5个百分点的生存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他和同事们研究出了一系列肝癌标记物,使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上升到98%以上;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学生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该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被国际医学界评价为“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创新之路延伸到21世纪,吴孟超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信号传导、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从50年前的16%,一举飞跃到48.6%。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吴孟超“杰出成就奖”。
凭借这双充满神奇色彩的手,吴孟超为病人重新开启了生命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