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绝不是孤立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而且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好题材。题材中包含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包含了人文观点、劳动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客观公正观点的教育,但是就每篇课文而言又各有其个性。如何挖掘教材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素质教育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与文中人物共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素质
小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邱少云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集中表现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凭借这个材料,激发学生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的情感:首先让学生体会“忽然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身子包住了”的情景,把学生带到那种突如其来面临极为严峻考验的气氛之中,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邱少云在烈火中整整被燃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一动也没动?为什么没发出一声呻吟,没挪动一寸地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遵守潜伏纪律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上课时的纪律情况,认识到遵守纪律与搞好学习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会把发自内心的话讲出来。例如:要向邱少云学习,热爱班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这样,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熏陶。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受到思想素质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前提的,其教育的效力主要依赖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课文中的感染力就体现在与学生心灵所发生的共鸣程度或道德感化上:这正体现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二、通过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劳动教育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融化于作品形象之中的活生生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为此,教师就要遵循教材体系,从整体着眼,设计有关课文的教学过程,挖掘其中心;还应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例如:小学课文《养花》一课,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材。作者在生动描写自己养花乐趣的同时,无处不在强调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如文中所写:“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在此,教师若设疑:“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同学们思考,便会认识到:养花是要付出劳动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借此进行扩展训练:什么事情不经过劳动能做成?学生再次进行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便会深刻领悟到:做任何事情,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有收获,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同时也向学生点明了办好每件事的途径。
三、借助作者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感情
《白杨》一文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佳品,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向自己的儿女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教育儿女,希望他们也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本文以物喻人,内容含蓄,意义深刻,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国情教育,进行情感熏陶,达到“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课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顶着风沙”,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重重困难,在边疆茁壮成长。由此引发学生: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其变化的都是像文中的“爸爸”一样的无数个投身于祖国建设、献身于祖国边疆的劳动者。祖国未来的希望将由我们去实现。通过本课的教学,既达到了学习课文的目的,又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陶冶,使其爱国思想逐步升华。
此外,思想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阅读教学中思想素质教育也不是靠某一篇课文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点滴渗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逐步加深和提高,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与文中人物共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素质
小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邱少云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集中表现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凭借这个材料,激发学生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的情感:首先让学生体会“忽然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身子包住了”的情景,把学生带到那种突如其来面临极为严峻考验的气氛之中,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邱少云在烈火中整整被燃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一动也没动?为什么没发出一声呻吟,没挪动一寸地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遵守潜伏纪律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上课时的纪律情况,认识到遵守纪律与搞好学习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会把发自内心的话讲出来。例如:要向邱少云学习,热爱班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这样,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熏陶。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受到思想素质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前提的,其教育的效力主要依赖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课文中的感染力就体现在与学生心灵所发生的共鸣程度或道德感化上:这正体现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二、通过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劳动教育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融化于作品形象之中的活生生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为此,教师就要遵循教材体系,从整体着眼,设计有关课文的教学过程,挖掘其中心;还应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例如:小学课文《养花》一课,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材。作者在生动描写自己养花乐趣的同时,无处不在强调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如文中所写:“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在此,教师若设疑:“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同学们思考,便会认识到:养花是要付出劳动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借此进行扩展训练:什么事情不经过劳动能做成?学生再次进行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便会深刻领悟到:做任何事情,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有收获,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同时也向学生点明了办好每件事的途径。
三、借助作者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感情
《白杨》一文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佳品,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向自己的儿女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教育儿女,希望他们也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本文以物喻人,内容含蓄,意义深刻,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国情教育,进行情感熏陶,达到“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课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顶着风沙”,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重重困难,在边疆茁壮成长。由此引发学生: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其变化的都是像文中的“爸爸”一样的无数个投身于祖国建设、献身于祖国边疆的劳动者。祖国未来的希望将由我们去实现。通过本课的教学,既达到了学习课文的目的,又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陶冶,使其爱国思想逐步升华。
此外,思想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阅读教学中思想素质教育也不是靠某一篇课文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点滴渗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逐步加深和提高,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