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抑郁症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本次研究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及其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人格特点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初中学生抑郁症的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作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是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社会因素;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抑郁症状主要是一种由长期存在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挫败、不愉快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将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人际交往,较少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生活上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严重问题,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近年来,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的临床患病率不断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一种较高发病率和年龄相对较小的发展趋势,因此,国内外有关针对儿童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的治疗相关问题研究也越来越多。抑郁症状的影响和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心态和社会等,其中生理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正在被广泛地认识,而心理和社会因素与抑郁症正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初中学生的抑郁症为例,对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综述。
一、初中生抑郁症流行现状
据相关文献统计,77.9%的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较为轻度的自我适应不良,5.2%的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明显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焦虑情绪在我国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内对于初中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的发病率一般可高达5%~20%。在初三学生中,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和考试压力。学习成绩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绩下降易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在现实案例中,成绩优异的同学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时更容易感到焦虑。而对于初一、初二学生,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问题则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由小学升入初中,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增加,学校生活节奏加快,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或适应初中生活较慢,在人际关系上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焦虑,在情绪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发生,此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收入等也是影响抑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发生风险的关系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指初中学生从社会、家庭等渠道获得的物质、精神上的援助。社会支持是促进个体适应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社会支持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获得的足够多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不够。初中生在面临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没有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或寻求任何外界的帮助和支持,极易造成抑郁症等情绪出现。相反,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自己的亲属、同学、朋友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帮助或情感上的支持时,他们就有可能更加合理地认识和评价各种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再次评价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抑郁症状态。而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都比较特殊,青春期的他们,喜欢独立、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觉得与父母或长辈之间存在无可跨越的代沟,因此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较少与父母、老师或长辈们沟通内心的想法,当面对挫折事件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因此,有一定针对性的帮助改进青少年的家庭情感表达方式,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提高他们对于抑郁症了解和认知,能有效地缓解初中生抑郁的症状,促进身心健康。
2.生活事件。
大量的研究证实,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具有相关性。负性事件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引起心理不平衡的事件,如学生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家人或亲属的去世、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等,这些负性的生活事件可能会引起学生悲伤、抑郁、孤独等负性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得整个人的一系列生化和自我免疫功能发生改变。约95%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其中,丧失性和耻辱性的事件比较容易促使抑郁症的发生,如在初中生抑郁症案例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本身性格较为内向,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差或面临来自于学习和家庭的压力,较难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此时可能会因为某个负性事件而触发抑郁情绪的发生,如受到同学的打击而丧失自信,或因遭受辱骂等校园欺凌,一段时间内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抑郁。这提示我们,帮助学生纠正负性思维,建立正确的基础认知,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中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为了预防或减少威胁和伤害,在面临各种应激事件时所需要采取的方式或措施。在面对各种应激型的生活事件时,心理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通常取决于个人所采取的处置方式。积極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个体采用了自责等消极的处理方式,往往会选择自己承担事件的所有责任,在面对外部的压力同时,又需要面对自身的内部压力,将会加重个体的抑郁情绪,自然也就会选择回避外部世界,甚至是自罪、羞耻,发展成为真正的抑郁症。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教育,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不逃避不退缩,主动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人格特征。
按照人格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外向型、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外向型、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人格,发生抑郁的症状的概率更低。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保持自信和信任他人,在社交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人际关系较好。尽责性和开放性人格特点的人更多采用积极的处理方式,也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抑郁症状的产生。而神经质的人格特点则是影响抑郁症状的发生最主要的风险因素。高神经质人格特点的初中学生不擅长参加人际交往或表现较差,没有合适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尤其是面对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时,敏感纠结,耐受和抗压能力差,处理方式不够积极,极易引起抑郁等问题。在平时的交往中,通过识别具有高神经质人格特点的学生,有意识地避开可能会触发学生情绪的事件或因素,有助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减少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和人格特点等各种社会心理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初中学生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示我们在对初中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应该从多种方面、多种途径入手,综合分析考虑初中学生抑郁症相关的因素,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既要更加关注其疾病以及临床治疗方面,也需要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其健康的价值观人格和积极应对的方式,鼓励其多与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之间沟通、交往,引导其在经历挫折或者带来负性的生活问题和事件时,大胆向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等寻求倾诉和帮助,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初中生抑郁症高危患者的公共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和改善其抑郁症状,促进他们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3-305.
[2]任显峰,程荣玉,颜淑环.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30-31
[3]彭英,郭文斌,王国强,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与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230-231
[4]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社会因素;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抑郁症状主要是一种由长期存在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挫败、不愉快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将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人际交往,较少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生活上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严重问题,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近年来,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的临床患病率不断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一种较高发病率和年龄相对较小的发展趋势,因此,国内外有关针对儿童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的治疗相关问题研究也越来越多。抑郁症状的影响和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心态和社会等,其中生理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正在被广泛地认识,而心理和社会因素与抑郁症正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初中学生的抑郁症为例,对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综述。
一、初中生抑郁症流行现状
据相关文献统计,77.9%的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较为轻度的自我适应不良,5.2%的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明显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焦虑情绪在我国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内对于初中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的发病率一般可高达5%~20%。在初三学生中,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和考试压力。学习成绩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绩下降易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在现实案例中,成绩优异的同学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时更容易感到焦虑。而对于初一、初二学生,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问题则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由小学升入初中,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增加,学校生活节奏加快,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或适应初中生活较慢,在人际关系上处理不好,容易导致焦虑,在情绪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发生,此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收入等也是影响抑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发生风险的关系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指初中学生从社会、家庭等渠道获得的物质、精神上的援助。社会支持是促进个体适应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社会支持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获得的足够多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不够。初中生在面临挫折或负性生活事件,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没有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或寻求任何外界的帮助和支持,极易造成抑郁症等情绪出现。相反,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自己的亲属、同学、朋友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帮助或情感上的支持时,他们就有可能更加合理地认识和评价各种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再次评价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抑郁症状态。而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都比较特殊,青春期的他们,喜欢独立、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觉得与父母或长辈之间存在无可跨越的代沟,因此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较少与父母、老师或长辈们沟通内心的想法,当面对挫折事件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因此,有一定针对性的帮助改进青少年的家庭情感表达方式,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提高他们对于抑郁症了解和认知,能有效地缓解初中生抑郁的症状,促进身心健康。
2.生活事件。
大量的研究证实,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具有相关性。负性事件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引起心理不平衡的事件,如学生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家人或亲属的去世、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等,这些负性的生活事件可能会引起学生悲伤、抑郁、孤独等负性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得整个人的一系列生化和自我免疫功能发生改变。约95%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其中,丧失性和耻辱性的事件比较容易促使抑郁症的发生,如在初中生抑郁症案例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本身性格较为内向,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差或面临来自于学习和家庭的压力,较难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此时可能会因为某个负性事件而触发抑郁情绪的发生,如受到同学的打击而丧失自信,或因遭受辱骂等校园欺凌,一段时间内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抑郁。这提示我们,帮助学生纠正负性思维,建立正确的基础认知,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中学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为了预防或减少威胁和伤害,在面临各种应激事件时所需要采取的方式或措施。在面对各种应激型的生活事件时,心理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通常取决于个人所采取的处置方式。积極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个体采用了自责等消极的处理方式,往往会选择自己承担事件的所有责任,在面对外部的压力同时,又需要面对自身的内部压力,将会加重个体的抑郁情绪,自然也就会选择回避外部世界,甚至是自罪、羞耻,发展成为真正的抑郁症。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教育,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不逃避不退缩,主动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人格特征。
按照人格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外向型、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外向型、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的人格,发生抑郁的症状的概率更低。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保持自信和信任他人,在社交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人际关系较好。尽责性和开放性人格特点的人更多采用积极的处理方式,也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抑郁症状的产生。而神经质的人格特点则是影响抑郁症状的发生最主要的风险因素。高神经质人格特点的初中学生不擅长参加人际交往或表现较差,没有合适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尤其是面对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时,敏感纠结,耐受和抗压能力差,处理方式不够积极,极易引起抑郁等问题。在平时的交往中,通过识别具有高神经质人格特点的学生,有意识地避开可能会触发学生情绪的事件或因素,有助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减少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和人格特点等各种社会心理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初中学生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示我们在对初中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应该从多种方面、多种途径入手,综合分析考虑初中学生抑郁症相关的因素,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既要更加关注其疾病以及临床治疗方面,也需要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其健康的价值观人格和积极应对的方式,鼓励其多与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之间沟通、交往,引导其在经历挫折或者带来负性的生活问题和事件时,大胆向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等寻求倾诉和帮助,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初中生抑郁症高危患者的公共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和改善其抑郁症状,促进他们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3-305.
[2]任显峰,程荣玉,颜淑环.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30-31
[3]彭英,郭文斌,王国强,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与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230-231
[4]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