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岁的送报工
哲理的故事:
78年前,年仅12岁的澳大利亚人克拉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打工兼职——送报。他每天早上都要准时将报纸送到本市的300多个家庭中,这一干就是三年。不过这期间,他除了挣到了不错的报酬,还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朱莉。
一转眼,两位老人都到了90岁,本来应该是在家安享晚年时,克拉克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重新上崗当一名送报工。 经过多次面试和拜访,他终于遇到了愿意雇用他的老板。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每天早上5点,人们都会看到克拉克骑车的身影。不过与其他送报工不同的是,他的后座还坐着自己的妻子——朱莉,每天在送完260份报纸后,他们俩会一起回家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
很多人都猜想他们可能是经济出现了危机,但送报的收入很微薄,老人犯不着这么干啊。一次在克拉克不小心摔倒之后,医生劝说他不要再从事送报的工作时,他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克拉克的妻子朱莉早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了,唯独还对他们由于送报结缘之后的初恋时光刻骨铭心……对于克拉克来说,送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连接与妻子记忆和心灵的重要桥梁,所以他才会在78年后重操旧业!(金凯平)
故事的哲理:
每个人都有缺陷,每个人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能够包容别人的缺陷,并施以援手,我们可以获得忠实的客户和贴心的员工。管理就是经营人心,而我们管理者是否找到了那些在我们眼中有缺陷的员工心里最温暖的处女地,并与之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
帮禅师穿鞋
哲理的故事: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名叫大愚良宽的禅师,一生致力于参禅修行。他年老之际,一日家乡捎来消息,说他的外甥成天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了,家乡父老希望他能救救这个外甥,劝他重新做人。
于是,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回到久违的家乡。外甥看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恳请禅师留宿一晚。良宽禅师在俗家的床上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准备告辞离去,坐在床边穿鞋,两手却一直在发抖,很长时间都系不好草鞋的绳带,外甥见状,蹲下帮舅舅把草鞋绑好。
这时,良宽禅师慈祥地对外甥说:“谢谢你了。你看人老了真是一点用也没有,你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做人,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说完,禅师头也不回地走了,对外甥之前放荡的生活没有一句责备。从那天起,他的外甥似乎有所悟,真的就改过自新了。(星云大师)
故事的哲理:
管理沟通有很多模式,可以写信也可以开会,但最好的沟通模式还是人际心灵之间的。管理者与下属要想实现无障碍地沟通,不妨先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放下端着的架势,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聊聊“心事”,影响力也许更加惊人!
拆迁的术与道
哲理的故事:
明朝首辅申时行退休之后,回到苏州养老。当他扩建自家宅院时,邻居王某家的房子,恰好影响到申府的扩建布局。申时行与邻居商量,要出高价请他搬家,王某死活不搬,成了申府扩建的“钉子户”。管家急了,要率几个家丁搞“野蛮拆迁”,被申时行及时拦阻了,他摸摸胡须,笑道:“你们别急,老夫自有办法!”
原来,王某是个卖梳子的商人,他不想搬家是怕破坏自己的生意。申时行看出了他的意图,赶快派人去订购了王某大批的梳子,逢人就送,还对自己的故友亲朋大力夸赞,搞得苏州城里一时间竞相谈论王某的梳子,生意好得不得了,可谓供不应求。这时,王某发现自己原有的产地已经不能再扩大生产了,遂决心搬迁到了更大的房子,他也十分友好地将房子卖给了申时行,此举一出可谓两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故事的哲理:
怎样才能在合作中取得双赢,首先不能忘记必须要利益双赢。反之,即使是作为强势的“甲方”如果不关注合作者的意愿和利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和效果。面对客户与下属,企业家必须常常做换位思考,有的时候主观“利他”正是能够实现客观“利己”。
学生比树少的大学
哲理的故事:
1890年代初,美国南部休斯敦,棉花行业巨富威廉·马歇尔·莱斯捐资修建了莱斯大学,这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学校之一。
不过,这所学校的奇妙之处,在于树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有着有趣的相关度。据说,当初修建学校时,莱斯就规定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也不能动,要精心保护。从学校开建到完工,689颗橡树完好无损。而根据树的数量,学校第一年就招收了689个学生。
此后学校不断扩建,但莱斯一直规定,先种树,树的数量上去了,才能新增学生的数量,尽管师资力量很丰富,但橡树的成活率直接决定了莱斯大学的新生增长速度。外界很多人都对莱斯的做法不置可否,甚至有人嘲笑他是莫名其妙的怪老头,说不定是“橡树精”转世。
但莱斯不为所动,直到他1902年去世,校园里的橡树终于趋于饱和,共4890棵。他的遗愿很简单,学生数量不能超过这个数字。但与此不同,对一流教师学者,莱斯大学却是秉持着来者不拒的精神,使得其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远远高过普通的公立院校。
而直到如今,100年过去了,莱斯大学依然遵守着这个奇怪的规定,不过它优秀的教学质量使得其获得了“南部哈佛”的美誉,而莱斯先生作为美国私立学校的先驱也被载入了史册。(彭龙富)
故事的哲理:
伟大不仅仅是“熬出来”的,更大可能是在坚守原则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百年基业的奠定不仅仅是在实现一个最初的梦想,还有可能是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排斥错误的选择,种树育人成就事业,好比静水深流,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难做到的。
(摘自《中外管理》)
哲理的故事:
78年前,年仅12岁的澳大利亚人克拉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打工兼职——送报。他每天早上都要准时将报纸送到本市的300多个家庭中,这一干就是三年。不过这期间,他除了挣到了不错的报酬,还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朱莉。
一转眼,两位老人都到了90岁,本来应该是在家安享晚年时,克拉克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重新上崗当一名送报工。 经过多次面试和拜访,他终于遇到了愿意雇用他的老板。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每天早上5点,人们都会看到克拉克骑车的身影。不过与其他送报工不同的是,他的后座还坐着自己的妻子——朱莉,每天在送完260份报纸后,他们俩会一起回家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
很多人都猜想他们可能是经济出现了危机,但送报的收入很微薄,老人犯不着这么干啊。一次在克拉克不小心摔倒之后,医生劝说他不要再从事送报的工作时,他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克拉克的妻子朱莉早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了,唯独还对他们由于送报结缘之后的初恋时光刻骨铭心……对于克拉克来说,送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连接与妻子记忆和心灵的重要桥梁,所以他才会在78年后重操旧业!(金凯平)
故事的哲理:
每个人都有缺陷,每个人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能够包容别人的缺陷,并施以援手,我们可以获得忠实的客户和贴心的员工。管理就是经营人心,而我们管理者是否找到了那些在我们眼中有缺陷的员工心里最温暖的处女地,并与之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
帮禅师穿鞋
哲理的故事: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名叫大愚良宽的禅师,一生致力于参禅修行。他年老之际,一日家乡捎来消息,说他的外甥成天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了,家乡父老希望他能救救这个外甥,劝他重新做人。
于是,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回到久违的家乡。外甥看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恳请禅师留宿一晚。良宽禅师在俗家的床上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准备告辞离去,坐在床边穿鞋,两手却一直在发抖,很长时间都系不好草鞋的绳带,外甥见状,蹲下帮舅舅把草鞋绑好。
这时,良宽禅师慈祥地对外甥说:“谢谢你了。你看人老了真是一点用也没有,你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做人,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说完,禅师头也不回地走了,对外甥之前放荡的生活没有一句责备。从那天起,他的外甥似乎有所悟,真的就改过自新了。(星云大师)
故事的哲理:
管理沟通有很多模式,可以写信也可以开会,但最好的沟通模式还是人际心灵之间的。管理者与下属要想实现无障碍地沟通,不妨先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放下端着的架势,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聊聊“心事”,影响力也许更加惊人!
拆迁的术与道
哲理的故事:
明朝首辅申时行退休之后,回到苏州养老。当他扩建自家宅院时,邻居王某家的房子,恰好影响到申府的扩建布局。申时行与邻居商量,要出高价请他搬家,王某死活不搬,成了申府扩建的“钉子户”。管家急了,要率几个家丁搞“野蛮拆迁”,被申时行及时拦阻了,他摸摸胡须,笑道:“你们别急,老夫自有办法!”
原来,王某是个卖梳子的商人,他不想搬家是怕破坏自己的生意。申时行看出了他的意图,赶快派人去订购了王某大批的梳子,逢人就送,还对自己的故友亲朋大力夸赞,搞得苏州城里一时间竞相谈论王某的梳子,生意好得不得了,可谓供不应求。这时,王某发现自己原有的产地已经不能再扩大生产了,遂决心搬迁到了更大的房子,他也十分友好地将房子卖给了申时行,此举一出可谓两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故事的哲理:
怎样才能在合作中取得双赢,首先不能忘记必须要利益双赢。反之,即使是作为强势的“甲方”如果不关注合作者的意愿和利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和效果。面对客户与下属,企业家必须常常做换位思考,有的时候主观“利他”正是能够实现客观“利己”。
学生比树少的大学
哲理的故事:
1890年代初,美国南部休斯敦,棉花行业巨富威廉·马歇尔·莱斯捐资修建了莱斯大学,这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学校之一。
不过,这所学校的奇妙之处,在于树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有着有趣的相关度。据说,当初修建学校时,莱斯就规定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也不能动,要精心保护。从学校开建到完工,689颗橡树完好无损。而根据树的数量,学校第一年就招收了689个学生。
此后学校不断扩建,但莱斯一直规定,先种树,树的数量上去了,才能新增学生的数量,尽管师资力量很丰富,但橡树的成活率直接决定了莱斯大学的新生增长速度。外界很多人都对莱斯的做法不置可否,甚至有人嘲笑他是莫名其妙的怪老头,说不定是“橡树精”转世。
但莱斯不为所动,直到他1902年去世,校园里的橡树终于趋于饱和,共4890棵。他的遗愿很简单,学生数量不能超过这个数字。但与此不同,对一流教师学者,莱斯大学却是秉持着来者不拒的精神,使得其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远远高过普通的公立院校。
而直到如今,100年过去了,莱斯大学依然遵守着这个奇怪的规定,不过它优秀的教学质量使得其获得了“南部哈佛”的美誉,而莱斯先生作为美国私立学校的先驱也被载入了史册。(彭龙富)
故事的哲理:
伟大不仅仅是“熬出来”的,更大可能是在坚守原则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百年基业的奠定不仅仅是在实现一个最初的梦想,还有可能是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排斥错误的选择,种树育人成就事业,好比静水深流,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难做到的。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