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39—01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语文教师务必要树立强烈的探究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实施和操作,推动课堂改革向前发展。
一、“自主——引导”式探究
所谓“自主——引导”式探究就是对一些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文本,在学习过程中,先不提具体问题,也不作暗示性较强的引导,而是让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自主探究问题,最后由教师作一些引导和归结。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课文中有些注释问题比较大,但学生只要注意文章具体语境,是完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的。进入正文学习后,我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弄懂基本意思。结果有一名学生就对注释“请奉盆缶秦王”认为不是翻译为“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而是译为“请允许我给秦王击缶”。他认为蔺相如想以此给秦王示威,我让他在文中找出依据,然后把探究的结果向同学们作一展示。这名学生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找到了“五步以内,相如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语句,并认为这句是对前面注释的有力印证。他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理由向同学们展示后,赢得了大家由衷的赞赏。这时,我趁热打铁,给予这名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希望其他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在学习中不断质疑,抓住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对话——激发”式探究
所谓“对话——激发”式探究,就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对话,探究求解。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我在讲到梁惠王向孟子描述了自己不同于众的治民方式后问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在此我趁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学生有些不解。我又接着问:“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有人说:“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各诸侯都想增加自己的人口,扩大实力。”我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梁惠王的这一政策与我们今天的人口政策相违背,怎么看待我国现有的人口政策?”学生说:“我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已,因为人口压力太大了”。我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全面思考,经过探究,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达到国富民强、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千方百计争夺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值人口。可以说,增值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人口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抑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就自然而然成为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此乃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三、“设疑——解答”式探究
所谓“设疑——解答”式探究,就是对一些值得探究但又比较难的文本内容,由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如果解决起来有困难,就由教师全程随时帮助指导。如,《宝玉挨打》一文,探究贾政打宝玉的深层原因时,可先从学生身边说起,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是否挨过父亲的打,比较自己父亲的打与贾政打宝玉的不同,然后提出具体问题:“照中国的传统,父亲教训子女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那样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那么,贾政如此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设疑式”和“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这一要旨进行探究,可以从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角度入手,围绕宝玉与贾政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推理,以相关的文本材料为依据进行佐证,最后推导出结论。
设疑探究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及教师的个性而具体选择。另外,一堂课问题的具体安排设计也应具备科学性,问题宜精不宜多,多个问题时必须设计成由浅入深地发问,具有层次性。
编辑:郭裕嘉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39—01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语文教师务必要树立强烈的探究意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实施和操作,推动课堂改革向前发展。
一、“自主——引导”式探究
所谓“自主——引导”式探究就是对一些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文本,在学习过程中,先不提具体问题,也不作暗示性较强的引导,而是让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自主探究问题,最后由教师作一些引导和归结。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课文中有些注释问题比较大,但学生只要注意文章具体语境,是完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的。进入正文学习后,我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弄懂基本意思。结果有一名学生就对注释“请奉盆缶秦王”认为不是翻译为“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而是译为“请允许我给秦王击缶”。他认为蔺相如想以此给秦王示威,我让他在文中找出依据,然后把探究的结果向同学们作一展示。这名学生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找到了“五步以内,相如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语句,并认为这句是对前面注释的有力印证。他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理由向同学们展示后,赢得了大家由衷的赞赏。这时,我趁热打铁,给予这名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希望其他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在学习中不断质疑,抓住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对话——激发”式探究
所谓“对话——激发”式探究,就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对话,探究求解。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我在讲到梁惠王向孟子描述了自己不同于众的治民方式后问道:“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在此我趁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学生有些不解。我又接着问:“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有人说:“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时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各诸侯都想增加自己的人口,扩大实力。”我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梁惠王的这一政策与我们今天的人口政策相违背,怎么看待我国现有的人口政策?”学生说:“我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得已,因为人口压力太大了”。我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全面思考,经过探究,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达到国富民强、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千方百计争夺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值人口。可以说,增值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人口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抑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就自然而然成为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此乃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三、“设疑——解答”式探究
所谓“设疑——解答”式探究,就是对一些值得探究但又比较难的文本内容,由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如果解决起来有困难,就由教师全程随时帮助指导。如,《宝玉挨打》一文,探究贾政打宝玉的深层原因时,可先从学生身边说起,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是否挨过父亲的打,比较自己父亲的打与贾政打宝玉的不同,然后提出具体问题:“照中国的传统,父亲教训子女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那样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那么,贾政如此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设疑式”和“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这一要旨进行探究,可以从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角度入手,围绕宝玉与贾政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推理,以相关的文本材料为依据进行佐证,最后推导出结论。
设疑探究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及教师的个性而具体选择。另外,一堂课问题的具体安排设计也应具备科学性,问题宜精不宜多,多个问题时必须设计成由浅入深地发问,具有层次性。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