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我们去哪里呀?”五个孩子懵懂纯真的话语掀起了亲子节目的收视热潮。近来湖南卫视播出的纪实节目《爸爸去哪儿》,讲述了5位明星爸爸和子女72小时的乡村体验,在和孩子体验式的旅行中,他们卸下偶像的包袱,在日常生活中,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使观众更多地获得情感连接和现实共鸣。与以往裹挟着竞争、喧嚣、奋斗等概念的选秀节目不同,《爸爸去哪儿》撇去了浮华盛装和娱乐泡沫,返璞归真,打造温馨浓郁的亲情。明星和孩子间真实细腻的亲子互动,在当下儿童成长教育普遍缺失的父爱的社会背景下,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一、亲情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背景
中华文化带有极强的亲情色彩,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伦理性。而它的背景正是亲情文化。亲情,作为维系家族成员关系的纽带,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它对于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基础性作用。家族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几千年来积淀成“家国一体”的精神同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自然延伸和扩大。国家的政治逻辑,是家族伦理逻辑的延伸。中国的社会结构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系谱树结构”,国家首领作为最高层的血缘力量,代表着国家意志。血缘系谱树在时空中无限延展,使系谱树呈现为纵横交织、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的网状结构。
二、原父情结:父权社会的反思
(一)源于借鉴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有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已播出的节目中,这5位明星爸爸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譬如,明星爸爸都是事业型与主外型的,多缺少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互动,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家庭中父亲责任的分工范畴。
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男人大多数会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孩子的教育理应归结为母亲。这就导致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处于边缘甚至缺席。即使是与孩子的互动,也大都是权威、刻板和管教式的,缺乏和孩子沟通及平等交流的能力。加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得许多年轻的父母没有时间或不愿陪伴、了解孩子,这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2013年年初播出的《小儿难养》、《辣妈正传》到《爸爸去哪儿》,育儿题材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挖掘传统
这种权威、刻板、缺乏和孩子沟通及平等交流的文化传统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根深蒂固的“原父情结”。中国封建制度的特征是以同宗的血缘关系,同乡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形成尊卑贵贱、判然有序的宗法系统,即“尊尊”关系。而由宗法思想所建立起来的家族组织系统,则提倡把孝顺父母,养亲事亲,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尊敬祖宗作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根本规范,即“亲亲”关系。所谓“夫孝,德之本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要求,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基础。
由此可见,“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族伦理的轴心,成为维持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持封建秩序的重要杠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經过几千年的积累,源自远古父权制社会的“父亲”观念,已化为一种“原父情结”。它代表着、象征着权力和爱,而这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父权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爸爸去哪》将传统的父亲角色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原父情结”的反思和升华,实质上表现了对无私、伟大、平等和谐的“现代父亲”观的呼唤与赞美。
三、本土创新: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和模式是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尽管节目是舶来品,可对引进外国电视有丰富经验的湖南卫视,还是结合本国的国情,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创新。随着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大电视台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单个节目的创新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走联动模式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必然选择。所谓联动模式,是指若干个有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发生运动或产生变化时,其它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的现象。在节目制作上,电视台有意识地把多个相关联的的节目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新旧结合、以强带弱,从而扩大节目和频道的品牌影响力。
尽管联动模式带动了品牌效应,但是却无法根本性的解决品牌建设问题。在中国目前的节目品牌中几乎都是舶来品,比如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生》、《梦想星搭档》;相亲类选秀节目《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继今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创下收视奇迹后,各大卫视更是争先恐后地走上了与国际节目版权方紧密合作的商业之路。这种似乎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捷径,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国电视原创力的思考。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往往是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真正的原创力不在大洋彼岸,而应深深植根于脚下的这片沃土,植根于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传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彰显了一种态度,它让我们学会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记录一个时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情怀,这是每一个电视人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孝经》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
[2]孔子.《论语·学而》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作者简介:
王丽丽,女(1982年2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张伟维,女(1981年6~)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哈尔滨电视台;周晓生,男(1981年10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该论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谐视域下东北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号:13E032阶段性成果。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农村轻喜剧与东北农村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542072阶段性成果。
一、亲情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背景
中华文化带有极强的亲情色彩,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伦理性。而它的背景正是亲情文化。亲情,作为维系家族成员关系的纽带,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它对于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基础性作用。家族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几千年来积淀成“家国一体”的精神同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自然延伸和扩大。国家的政治逻辑,是家族伦理逻辑的延伸。中国的社会结构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系谱树结构”,国家首领作为最高层的血缘力量,代表着国家意志。血缘系谱树在时空中无限延展,使系谱树呈现为纵横交织、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的网状结构。
二、原父情结:父权社会的反思
(一)源于借鉴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有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已播出的节目中,这5位明星爸爸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譬如,明星爸爸都是事业型与主外型的,多缺少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互动,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家庭中父亲责任的分工范畴。
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男人大多数会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孩子的教育理应归结为母亲。这就导致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处于边缘甚至缺席。即使是与孩子的互动,也大都是权威、刻板和管教式的,缺乏和孩子沟通及平等交流的能力。加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现实的生存压力,使得许多年轻的父母没有时间或不愿陪伴、了解孩子,这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2013年年初播出的《小儿难养》、《辣妈正传》到《爸爸去哪儿》,育儿题材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挖掘传统
这种权威、刻板、缺乏和孩子沟通及平等交流的文化传统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根深蒂固的“原父情结”。中国封建制度的特征是以同宗的血缘关系,同乡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形成尊卑贵贱、判然有序的宗法系统,即“尊尊”关系。而由宗法思想所建立起来的家族组织系统,则提倡把孝顺父母,养亲事亲,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尊敬祖宗作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根本规范,即“亲亲”关系。所谓“夫孝,德之本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要求,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基础。
由此可见,“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族伦理的轴心,成为维持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持封建秩序的重要杠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經过几千年的积累,源自远古父权制社会的“父亲”观念,已化为一种“原父情结”。它代表着、象征着权力和爱,而这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父权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爸爸去哪》将传统的父亲角色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原父情结”的反思和升华,实质上表现了对无私、伟大、平等和谐的“现代父亲”观的呼唤与赞美。
三、本土创新: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和模式是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尽管节目是舶来品,可对引进外国电视有丰富经验的湖南卫视,还是结合本国的国情,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创新。随着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大电视台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单个节目的创新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走联动模式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必然选择。所谓联动模式,是指若干个有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发生运动或产生变化时,其它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的现象。在节目制作上,电视台有意识地把多个相关联的的节目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新旧结合、以强带弱,从而扩大节目和频道的品牌影响力。
尽管联动模式带动了品牌效应,但是却无法根本性的解决品牌建设问题。在中国目前的节目品牌中几乎都是舶来品,比如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生》、《梦想星搭档》;相亲类选秀节目《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继今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创下收视奇迹后,各大卫视更是争先恐后地走上了与国际节目版权方紧密合作的商业之路。这种似乎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捷径,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国电视原创力的思考。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往往是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真正的原创力不在大洋彼岸,而应深深植根于脚下的这片沃土,植根于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传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彰显了一种态度,它让我们学会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记录一个时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情怀,这是每一个电视人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孝经》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
[2]孔子.《论语·学而》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作者简介:
王丽丽,女(1982年2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张伟维,女(1981年6~)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哈尔滨电视台;周晓生,男(1981年10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该论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谐视域下东北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号:13E032阶段性成果。
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农村轻喜剧与东北农村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54207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