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原始文献,通过对邵珪生平及其《滕王阁序》考释,指出邵珪生于1440年,卒于1488年。其行草《滕王阁序》是邵珪受到权贵忌恨,即将赴贵州思南县任职时赠别友人之作,作者时年42岁,邵珪借《滕王阁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流露出感伤、悲悯、激愤之情。通过这件作品可知邵珪书法的师法、师承与风格。
关键词:邵珪;生平;作品《滕王阁序》;考释
邵珪,字文敬,号东曹隐者,江苏宜兴人。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尤善草书、小楷,深得晋、唐两代书法家的笔法,喜爱弈棋,为当时书法、弈棋的名手。他写的诗文,更是名闻一时,曾写有“半江帆影落尊前”之句,故自号“半江”。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严州太守。著有《半江集》6卷流传于世。宜兴市和桥镇闸口村建有“半江公祠”。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其行草书法作品《滕王阁序》长卷。这件作品曾收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书画卷》(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3页)、《广东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8-31页)及张启亚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第七卷·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页)等。可见这件作品当属于国宝级的书法作品。不过,学界对他的生平多是如上所述的简单介绍,都说其生卒年不详,虽《书法研究》2018年第2期刊发有林霄先生《发现邵珪——明成化书家邵珪丛考》一文,但对其生平认识仍有其不足之处。学界对他的这件作品介绍也是非常简略,寥寥数语。事实上,其生平,明代的原始文献是有确切记载的,并且由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其艺术创作背景与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件作品。
一
邵珪(1440年―1488年)卒后,其师友王?(1423年―1495年,字廷贵,江苏武进人)曾写有一篇《严州知府邵君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其生平履历。
予友文敬之丧将举,其夫人语其子天民、天和曰:“吾闻之葬必有铭,死者将赖以不朽,今尔父葬有日,尔其图诸?”又曰:“吾闻尔父尝从王思轩丈游,尝称其有文,尔曷往求之,其必无辞。”于是天民、天和奉其母命,述其父履历大概来泣告予,以请铭焉。文敬,讳珪,姓邵氏,世居宜兴永定里,自宋元来,已为闻家。曾大父商霖,大父文穆。父昉,以子贵封户部员外郎,母张氏,封宜人。君少踔厉不群,不屑治生事,亦不喜学。弱冠遭家衰落,乃绝去玩好,折节读书,游邑庠,试艺乡闱不偶,即辞亲,入虎丘僧舍,闭户诵习,攻苦毄淡,凡三阅寒暑始归,而学有成。成化戊子中应天乡试,己丑登进士第,授户部山西司主事,监三河草税。时有怀白金来赂者,君奋然曰:“吾以清白传家,勤苦发身,乃遽从汝辈鬻私耶呼?”从卒将擒治之,其人怖服求贷者久之,始听其去。自是大司徒每称君以励,其属凡货泉剧务,多属君料理。丙申奉敕之南京督办,有程而志节逾厉。戊戌升广西司员外郎,是年董赋于淮之常,盈仓出纳之际,一秉至公,兵民两受其惠。君为人儒雅,貌恂恂,体若不胜衣,而才用特达,故所至辄著能称。治曹务每有余暇,辄从词林诸君子咏歌谈辩,朋盍为乐,用是诗名盛一时,而书法尤为士林所重,然亦颇为当路者所忌,于是荐授贵州思南知府,时壬寅八月也。思南命下,君方与客围棋,客曰:“以君之才自当陟华,近居台寺要职,奈何作郡,纵作郡,奈何远去?”君曰:“古称人生五马,贵握麟符,以师帅一方,兹行何负于我?思南虽远,不犹愈于岭南海表乎?”客壮其言,奕且饮,尽欢而罢。岁十一月过家,服金紫为亲寿,具觞豆与族里相娱悦,甫三日,而严君奄卒,君大恸几绝,居丧,柴毁。当是时,其母年近八旬,奉养不违厥志。既免丧后犹三年侍母侧。与君厚善者强之起,方赴选部,遂改授浙之严州。弘治初元闰正月至郡,悉更旧政之弗利于民,剖滞狱之积久未决,不数日立办,而囹圄为空,阖境颂出一口,而君乃煦之以仁,镇之以静,而郡以无事。凡守严半载而疾作,君自度不起,乃呼天民等立床下,语曰:“吾平生志愿无不足,但母老在堂,弗遂终养不能无遗憾尔!”言讫,泣下,目微瞑。天民等号啼复请言,乃张目曰:“王伯大有云,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吾言止于此矣,若等勉之。”卒之日,戊申九月廿二日也,享年四十有八。夫人龚氏,武进令族,由安人加封宜人。三子:天民,娶朱氏承事郎世昌之女;天和,娶陆氏春坊庶子兼翰林侍读廉伯之女;天时,聘杜氏乡贡士宗学之女。天民、天和,皆府庠生。一女适太学生蹇益忠定公之裔。卒之又明年十一月十九日,葬所居西南莲河原新茔。君孝于亲,友于兄弟,交朋友,接姻党,和而有义。至于笃志问学,略章句之芜而探索其奥旨用意,文词去藻饰之华而根柢于六经,留心政化,陋功名之末而挽回于治古,此予所知于君,而他人未必知。而人知之者,皆诗歌之富与书草之雄,此特其绪余尔。君初号雪鸿,后作诗有“半江帆影落尊前”之句,大为词林所赏,复更号为半江。君平生所作诗多散佚,天民等收拾遗稿得数百篇藏于家。铭曰:有经世之才而卒掩于书,有华国之文而徒名以诗。年未届于五旬,官仅止于一麾。成之而遽夺其筭,达之而竟啬其施。此殆造物者之所忌,而非人之所能为也。呜呼!文敬其尚何悲耶![1]
墓志铭中言邵珪卒于“戊申九月廿二日也,享年四十有八”。戊申年即弘治元年,即1488年,上推其生年当为1440年,即明正统五年。邵珪卒后,其生前好友傅瀚、吴宽、李东阳、谢铎等人都曾祭奠邵珪,并写有《祭邵文敬文》:
维弘治三年岁次庚戌正月二十日癸酉,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费訚,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傅瀚,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杰,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吴宽,左春坊左谕德林瀚,掌国子监司业事右春坊右谕德刘震,翰林院侍讲谢铎,谨以清酌庶羞之仪,驰祭于亡友中顺大夫严州府知府邵君文敬。曰:呜呼文敬!生何所好,世亦有之,莫与君并。君之于诗,其视唐人,则如贾孟。冥搜极讨,思苦而清,皆可以咏。君之于书,其视晋人,不必大令。博仿旁摹,迹丽而奇,偏工草圣。君初善奕,坐客滿堂,缩手敢竞。后始谓此,非仕所宜,益务为政。中心自许,剧郡可居,不惟简静。彼不知者,投之穷荒,几负才性。后更东浙,众曰宜哉,方为君庆。到郡未几,矻矻设施,民安吏听。诗书且置,尚以奕为,期必报称。惟志初立,惟名方扬,而身已病。岂其心劳,如昔阳城,力不能胜。凡人所遭,修短盛衰,莫不有命。而君于此,独预其短,复违其盛。岂非命耶!尚复何言,惟顺其正。君喜交游,闻讣以来,远莫赙赠。眉目了然,如见其人。呜呼文敬!(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六,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钱振民著《李东阳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87页)言邵珪卒于弘治三年(1490),显然是以傅瀚、吴宽、李东阳、谢铎等人祭邵珪的时间误当作了其卒年。
邵珪一生交游甚广,从上述傅瀚、吴宽、李东阳、谢铎等人的祭文就可看出。由现存的明人文集可知,他与江源(邵珪同年)、程敏政(1446年―1499年,安徽休宁人)、刘忠(1452年―1523年,河南陈留人)、马中锡(1446年―1512年,河北故城人)、倪岳(1444年―1501年,江苏南京人)、张弼(1425年―1487年,上海奉贤人)、徐伯龄(浙江嵊州人)、陆简(1442年―1495年,江苏武进人)、王鏊(1450年―1524年,江苏苏州人)、吴宽(1435年―1504年,江苏苏州人)、李东阳(1447年―1516年,湖南茶陵人)等人都有交往,在这些人的诗文集中有大量的记载。特别是与李东阳、吴宽、程敏政、江源等人更是感情深厚。
二
由上述可见,邵珪在诗文、书法、弈棋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不过由于时代的沧桑巨变,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邵珪的长卷行书《滕王阁序》,冷金笺,纵28.5厘米,横1386厘米。
该作品后有邵珪的题款:“全用清雅好词翰,余拜思南之命行在迩,抱楮见过,必欲大书,其请甚焉,遥为走笔如右。壬寅秋中十一日,东陵邵珪书。”壬寅为明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卷后有邵珪同里桑悦(1447年―1513年,字民怿,号思玄,别号鹤溪道人,江苏常熟人,行、楷书宗晋人,草书流畅,法怀素)于弘治己未(1499)中秋前五日的长题:“素庵金君存日雅好文事,得亡友邵文敬所书《滕王阁记》一卷,宝藏已久,其子上舍生祜出以示予。展玩之余,挥毫填其空纸。深愧续貂云耳。弘治己未中秋前五同里桑悦书。”由此可知,该作品曾经明代素庵金存日收藏。
由邵珪的题款可知,这幅作品,是邵珪应全用清之盛情邀请而作,时间是1482年,作者时年42岁。全用清具体的情况,由于史料的阙如,不得而知。又由上文中王?所写《严州知府邵君墓志铭》可知,“余拜思南之命行在迩”是说邵珪即将赴贵州思南县任职。
赴边陲蛮荒之地贵州思南县任职,与朋友离别,邵珪何以要书写《滕王阁序》,而不是别的作品呢?显然是有用意的。其实在王?所写《严州知府邵君墓志铭》中已经透露出了信息。由于邵珪为官正直,“诗名盛一时,而书法尤为士林所重,然亦颇为当路者所忌,于是荐授贵州思南知府,时壬寅八月也。思南命下,君方与客下围棋,客曰:‘以君之才自当陟华,近居台寺要职,奈何作郡,纵作郡,奈何远去?’君曰:‘古称人生五马,贵握麟符,以师帅一方,兹行何负于我?思南虽远,不犹愈于岭南海表乎?’客壮其言。奕且饮,尽欢而罢。”显然,邵珪赴贵州思南县任职是受到了当道者的忌恨打压,朋友们都为他抱不平。
据记载,当时为其思南赴任送别的人非常多。“(邵)文敬以户曹郎将出守思南,李宾之、陆鼎仪、徐谦斋有《送邵思南序》,倪舜咨有《南园别意记》。宾之诸人有《南园别意》联句云:‘送客南庄秋色清(罗璟),酒杯花事总关情(黎淳)。长材用事须为郡(吴希贤),野兴逢人惯出城(李东阳)。好忆行囊诗卷富(倪岳),还看远道驿舟迎(杨时畅)。黑头太守黄金重(陆釴),汗竹应垂千载名(陈音)。’文敬有留别诗云:‘僰道山川非禹州,壮怀都属望京楼。亲分符竹承天宠,远藉珠玑托俊游。古道未能忘一砚,宦情今已付孤舟。迂疏满负群公意,翻笑谋生拙似鸠。’宾之次韵云:‘徼外天留万里州,送君无赖倚高楼。闲将笔札供余兴,尽阅江山壮远游。红树夕阳深驻马,碧溪芳草漫随舟。人生巧拙浑闲事,莫更重论鹊与鸠。’董尚矩亦有送别诗……一时翰藻纷纭。”〔清·陈田 :《明诗纪事》(清陈氏听诗斋刻本)丙签卷六〕
李宾之即李东阳,他确实写有一篇《送邵文敬知思南序》:
宜兴邵君文敬,与予交殆十年,语笑款洽,辞翰往复,议论相出入,久而益亲。游必联骑,燕必接几席,动穷日夜。每一過门,仆不俟命,马不待勒,以为常。当其情兴交洽,虽有他故,不复顾忆。及夫战酣角俊,惟意所得,一时之乐,殆无以相易也。
今年秋,君被擢知贵州思南府。报者至,人皆叹且惜之,曰:“邵君奈何作郡?纵使作郡,奈何置此数千里外?”盖无间疏戚迩远、识不识皆然,而况久且亲如予者哉?
然予恒谓士之自养,必一穷达、齐得失而后可以为士。故凡事有不当意者,未尝不自制,不以动其心。君不以予为可弃,若深有契乎此者,盖其所养之定乎中久矣。今官至四品,地方千里,有民社之寄,是亦何歉于君,而顾以之动其心乎?独人才之在天下,小大繁简,各有攸宜。柱不可以摘齿,马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不可以锥履,径寸之珠不可以弹爵。必处之得其宜,用之尽其量,则物不费,而事各有济。是故天下之才,当为天下惜之。予于君虽不为私惜,亦难乎其为情也。
且今天下之藉口于文士者,非以其长于辞藻,而短于政事乎?思南虽僻且简,所谓民与社者固在。君其悉志殚力,化椎卉为冠组,治要荒为侯甸,又以其余者待用于天下,使天下之人信文士之可有为,而用之者之有未尽,则予言之于君亦验矣。若君能诗工书,通经史,多材艺,则天下固多知之,奚待于予言哉!(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二十六文稿六《送邵文敬知思南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东阳显然是在安慰邵珪。希望邵珪要有达士的胸怀,不要因此情受到影响,只要努力作为,照样可以扬名天下。
同样,好友吴宽也写了一首《送邵文敬知思南》:
万里南行秋气深,却因留别费清吟。书家已擅临苏手,仕路俱怀易播心。折桂石城曾做伴(文敬与予同乡举),种椒淮浦定成林(文敬分司淮南时尝种椒百株)。召南家世应无忝,诗里甘棠旧有阴。(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第十《送邵文敬知思南》,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和李东阳一样,吴宽也是对邵珪充满了抚慰之情。
如此情景之下,邵珪书写《滕王阁序》赠别友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因为我们知道,《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练、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文章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显然,邵珪是借《滕王阁序》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虽有李东阳、吴宽等友人的抚慰,但邵珪仍不免有感伤、悲悯、激愤之情流露出来。
细观此作,其书大小悬殊,起落自如,重按轻提,徐疾有致,富于变化,极有节奏感。作者运笔擅长蓄势,所以甚少连笔,且撇捺、竖垂等舒展,笔画多送到底,写来字字稳重,别具一格。
学界多言邵珪尤善于草书、小楷,深得晋、唐两代书法家的笔法,事实上,邵珪还曾学习过苏轼的书法(见上文吴宽《送邵文敬知思南》)。“于书,其视晋人,不必大令,博仿旁摹,迹丽而奇,偏工草圣。”(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六《祭邵文敬文》,四部叢刊景明正德本)这件作品无疑是对邵珪师法、师承与风格最好的诠释。邵珪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
(作者:彭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注释:
[1]王.思轩文集:卷十八[M].明弘治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611-613.
本专题责任编辑: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