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关系框架理论出发,通过接纳承诺疗法核心病理过程分析抑郁反刍,探究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理论意义上的可能性,并提出在临床中如何治疗抑郁反刍.首先,分析抑郁反刍的理论意义以及临床症状,通过接纳承诺疗法病理视角发现抑郁反刍可以被病理过程解构,指出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理论上的可能性.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接纳承诺疗法通过提升个体心理灵活性以及明确人生价值来治疗抑郁反刍的方法.最后,阐述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机 构】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 江西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4;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 江西南昌 330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关系框架理论出发,通过接纳承诺疗法核心病理过程分析抑郁反刍,探究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理论意义上的可能性,并提出在临床中如何治疗抑郁反刍.首先,分析抑郁反刍的理论意义以及临床症状,通过接纳承诺疗法病理视角发现抑郁反刍可以被病理过程解构,指出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理论上的可能性.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接纳承诺疗法通过提升个体心理灵活性以及明确人生价值来治疗抑郁反刍的方法.最后,阐述接纳承诺疗法治疗抑郁反刍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上海地域范围内,冬令膏方的认知度、参与度、美誉度都很高;上海冬令膏方兼具传统医药和民俗两方面特点,民俗是底色,医俗是源头和核心,而药俗则最直观、可视程度最高;三“俗”的汇流与交融,造就了灿烂多姿的上海冬令膏方文化.上海冬令膏方的技艺与文化以群体传承为主,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为辅的特征十分突出;具有周期性特点,且集中在冬季的中医诊疗和中药炮制煎煮场所,带有明显的仪式和节日庆典风格,有多种文化符号表达.上海的中医药专家与当地百姓共同塑造了冬令膏方的习俗.
为梳理国际疫苗犹豫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呈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收录疫苗犹豫为主题的1239篇文献为分析样本(1994年~2021年),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挖掘疫苗犹豫研究的前沿热点,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结果发现国际上疫苗犹豫相关研究热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犹豫、父母对儿童接种疫苗犹豫、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犹豫等,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犹豫为代表的伦理问题较为突出.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疫苗犹豫研究的重视,并制定符合伦理的政策,从而提高我国群众疫苗接种率.
目的 探讨态度—定义—开放思维—计划—试验(ADOPT)问题解决模式在晚期胃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晚期胃癌化疗患者97例,依据不同护理方案分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采取ADOPT问题解决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自我管理效能感[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应对策略、健康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SUPPH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涉疫人员的隐私权利能够体现其独立人格与个体尊严,蕴藏人文价值,对于防疫工作促进和公共健康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大数据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涉疫人员隐私保护存在知情同意困难、信息泄露和持续监控的新型难点.因此,分析其背后公民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冲突原因,在立法完善、执法优化、司法救济和守法普及四个维度为优化涉疫人员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提供建议,帮助缓和权利冲突,为后续规范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Kano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85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为对照组,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为Kano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Kano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Kano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神经功能缺损状况(NIHSS)、抑郁(BDI-21)、焦虑(BAI)情绪、舒适度(GCQ)、生活质量(SF-36)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
目的 分析加速外科康复(ERAS)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对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口市中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104例,术后均给予护理干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RAS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疼痛程度(NRS),评估干预前后心理弹性(CD-RISC)评分、生活质量(SF-36)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紧急不避法治”,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需要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支撑.围绕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这一问题,以《生物安全法》为基点,通过对该法框架性结构的可操作性、对已有同位阶法律(即《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在针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问题上的“立法补位”作用以及“立法留白”现象的论证和反思,探讨了与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范衔接问题,以期为《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立法的增补修订提供参考.
1805年以降,一大批西医概念“旅行”至我国,其中不乏全新概念,如cancer概念.中医自古便有“癰”“疽”“癰疽”等概念,它们以译词的形式参与到西医“癌症”知识最初在我国的传播,致使20世纪初,cancer概念同carbuncle概念的混淆.国人对“癌症”概念的容受随“癌”一名之确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其认知也随相关知识系统性传入、孙中山先生因癌病逝消息的蔓延及“癌”字隐喻用法的形成而愈发清晰.“癌”字最终的采纳则同时受日语新词大量导入及制度化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西医“癌症”概念在我国的翻译及
目的 利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NODDI)探究阿尔兹海默病(AD)和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双侧前后扣带回微观结构改变,分析NODDI技术对AD和aMCI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认知障碍患者39例,其中aMCI患者17例、AD患者22例,并招募同期体检的正常人21例作为对照组(NC),分别对每位检查者头部行常规MRI扫描和NODDI扫描.利用MRIcro后处理软件获取双侧扣带回NODDI参数图:神经突密度指数(NDI)、神经突方向离散度指数(ODI)、各向
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科学的区别开始,回顾了诠释学的源始与发展过程,尤其与心理科学的相互关系,指出诠释学是心理学的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特征之间沟通的桥梁.从心理现象和病理心理现象出发,探讨了西方心理治疗理论构建路径的诠释学特征,结合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的解释性,提出诠释学是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路径,并从诠释学视角讨论了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指出心理诠释学的研究可作为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哲学基础,同时对诠释学在心理治疗本土化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