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课遭不少人冷落,客观现实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个思想政治教师认真思考的。初中生世界观尚在逐步形成完善阶段,情感还带有冲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起着德育作用。搞得好可以达到知行统一,育人导行之目的。基于此,笔者经过初步探索,略有所悟,今现拙于后,供参考。
一、教学方面
1.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施情感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初中生的情感又带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又和师生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对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师生间平等互尊、感情融洽,学生就会将对教师的爱,迁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都应该重视情感“投资”。例如:接新班级的政治课或平时授课前,找部分学生谈心,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想法以及心理状态等,争取及早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需改进的地方,做到教学相长,又能培养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捕捉到课堂教学的活素材。
课堂上,注意缩短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语言隔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多采用讲解与小组讨论的形式,避免老师一人堂上洋洋万言 ,口干舌燥,而学生无精打采,所记甚少。
2.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揭示思路,引导思维。第一,教师应向学生揭示教材所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直接显现的是基本知识,而基本的思维方法则蕴含在对内容的叙述中。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再通过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事实与分析、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思维过程和特点,及时显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给予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二、思维能力方面
1.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要注重比喻、幽默的运用—实施兴趣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的引用比喻,不但幽默有趣,还可以把词语晦涩难懂、内容抽象费解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简单的一个比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启迪学生开阔视野多向思维,收到了“平庸直述、照本宣科“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做到巧设疑问,激发思维
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第一,把握设疑的“度”。①控制设疑的“难度”,设置的疑问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的设疑,才能收到良好效果。②设疑应有“梯度”,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并有效地防止“思维卡壳”。③变换设疑的“角度”,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越新颖,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以此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认识事物。
第二,找好疑点。即在何处设疑,设什么疑,都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讲,设疑应在学生认知的“疑点”和“迷惑点”;从教材角度讲,设疑应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点”。此外,还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疑。
第三,调控节奏,掌握“火候”。课堂提问应张弛结合,不能象连珠炮一样令学生喘不过气来,如提问频繁,会带来不良后果,造成学生心理过分紧张,疲于应付。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思考时间的长度,特别要从学生听课情绪、学习效果等信息反馈中及时调整节奏,力求达到设问、讲解与学生思维同步进行。
运用比较,促进思维。比较是学习政治课的基本方法之一,教材中较多的运用了比较抽象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差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发展,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组织讨论,开阔思维。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争议、探讨。组织讨论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区力。讨论时要注意几点:
(1)选题要恰当。讨论题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社会生活或学生思想上的热点焦点。
(2)形势上要多样。讨论应力戒单一呆板式,开展学生间的争论,师生间答辩、分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讨论。
(3)主题要广泛。讨论应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力避只有优生介入,“差生”观望现象。
(4)调控要得当。控制讨论过程教师要做到:有理: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支撑论点;有利:要有利于消化教学内容;有结: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把各种观点统一到教材上来。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当前的形势下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面
1.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施情感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初中生的情感又带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又和师生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对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师生间平等互尊、感情融洽,学生就会将对教师的爱,迁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都应该重视情感“投资”。例如:接新班级的政治课或平时授课前,找部分学生谈心,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想法以及心理状态等,争取及早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需改进的地方,做到教学相长,又能培养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捕捉到课堂教学的活素材。
课堂上,注意缩短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语言隔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多采用讲解与小组讨论的形式,避免老师一人堂上洋洋万言 ,口干舌燥,而学生无精打采,所记甚少。
2.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揭示思路,引导思维。第一,教师应向学生揭示教材所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直接显现的是基本知识,而基本的思维方法则蕴含在对内容的叙述中。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再通过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事实与分析、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思维过程和特点,及时显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给予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二、思维能力方面
1.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要注重比喻、幽默的运用—实施兴趣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的引用比喻,不但幽默有趣,还可以把词语晦涩难懂、内容抽象费解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简单的一个比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启迪学生开阔视野多向思维,收到了“平庸直述、照本宣科“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做到巧设疑问,激发思维
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第一,把握设疑的“度”。①控制设疑的“难度”,设置的疑问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的设疑,才能收到良好效果。②设疑应有“梯度”,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并有效地防止“思维卡壳”。③变换设疑的“角度”,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越新颖,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以此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认识事物。
第二,找好疑点。即在何处设疑,设什么疑,都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讲,设疑应在学生认知的“疑点”和“迷惑点”;从教材角度讲,设疑应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点”。此外,还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疑。
第三,调控节奏,掌握“火候”。课堂提问应张弛结合,不能象连珠炮一样令学生喘不过气来,如提问频繁,会带来不良后果,造成学生心理过分紧张,疲于应付。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思考时间的长度,特别要从学生听课情绪、学习效果等信息反馈中及时调整节奏,力求达到设问、讲解与学生思维同步进行。
运用比较,促进思维。比较是学习政治课的基本方法之一,教材中较多的运用了比较抽象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差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发展,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组织讨论,开阔思维。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争议、探讨。组织讨论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区力。讨论时要注意几点:
(1)选题要恰当。讨论题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社会生活或学生思想上的热点焦点。
(2)形势上要多样。讨论应力戒单一呆板式,开展学生间的争论,师生间答辩、分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讨论。
(3)主题要广泛。讨论应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力避只有优生介入,“差生”观望现象。
(4)调控要得当。控制讨论过程教师要做到:有理: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支撑论点;有利:要有利于消化教学内容;有结: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把各种观点统一到教材上来。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当前的形势下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