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交流建设交流会精神,以三农气象服务和完善“两个体系”为抓手,完善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早,秋多绵雨,湿度大,云雾多加上梁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辖区,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易出现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交流建设交流会精神,以三农气象服务和完善“两个体系”为抓手,加强气象与农业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活动,大力推进全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设施蔬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2 梁平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梁平县从建立气象机构以来,一直把服务农业放在首位。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气象人的努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1 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高
梁平县已经建成了71个自动气象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土壤墒情观测站,开展了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
2.2 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梁平县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对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为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断强化
气象局开展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了《梁平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永川模式”建设,为广大农民规避灾害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不断加强
开展了农田土壤墒情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关键农事季节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和气象农业年景预报,其中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农用天气预报,逐步改变了农民听常规天气预报指导农事活动的局面。
2.5 大力开展人影作业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近年来,认真贯彻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不断完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
3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气象科技的支撑,梁平县初步形成了养鸭、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较具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建立高密度的气候观测网,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评价和区划,气象服务产品要更具有针对性和产品的多样性,气象科普宣传尤其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的响应机制要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发布及渠道建设要尽快提高,气象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及科学作业水平要大力提高。与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互动活动,邀请农业专家为气象科技人员讲解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知识,同时为农业生产与防灾减灾把脉会诊。部门内部实施农气服务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人影工作的有机衔接。在不同气象条件提出相关农业生产建议,
4 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网络系统
建设以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提高农业气象干旱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粮食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提升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自动化水平和能力。
4.2 完善農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
释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预警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提高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农民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4.3 强化雨情、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精细化水平
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气象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河流域防洪抗旱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及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应急联动机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易灾地区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价、综合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发布能力建设。
4.4 扩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完善电视、手机、网络、电话、广播、电子显示屏、报刊、信息栏等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发展专用气象信息接收机,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4.5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运行管理体制
完善人影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人影作业装备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作业安全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工作。完善人影业务运行机制,加强作业队伍规范化管理。
4.6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
加大对农村气象设施维护更新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建设资金落到实处。强化气象服务“三农”的基层基础保障,探索中心镇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将气象知识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的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卓宁,敬枫蓉,肖天贵.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01).
[2] 敬枫蓉,马力,周筠珺,朱克云.公共气象服务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作者简介:徐莺(1973-),女,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早,秋多绵雨,湿度大,云雾多加上梁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辖区,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易出现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交流建设交流会精神,以三农气象服务和完善“两个体系”为抓手,加强气象与农业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活动,大力推进全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设施蔬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2 梁平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梁平县从建立气象机构以来,一直把服务农业放在首位。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气象人的努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1 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高
梁平县已经建成了71个自动气象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土壤墒情观测站,开展了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
2.2 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梁平县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对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为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断强化
气象局开展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了《梁平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永川模式”建设,为广大农民规避灾害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不断加强
开展了农田土壤墒情预报、作物物候期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关键农事季节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和气象农业年景预报,其中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农用天气预报,逐步改变了农民听常规天气预报指导农事活动的局面。
2.5 大力开展人影作业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近年来,认真贯彻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不断完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
3 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气象科技的支撑,梁平县初步形成了养鸭、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较具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建立高密度的气候观测网,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评价和区划,气象服务产品要更具有针对性和产品的多样性,气象科普宣传尤其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的响应机制要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发布及渠道建设要尽快提高,气象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及科学作业水平要大力提高。与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互动活动,邀请农业专家为气象科技人员讲解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知识,同时为农业生产与防灾减灾把脉会诊。部门内部实施农气服务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人影工作的有机衔接。在不同气象条件提出相关农业生产建议,
4 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网络系统
建设以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提高农业气象干旱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粮食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提升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自动化水平和能力。
4.2 完善農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
释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预警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提高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农民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4.3 强化雨情、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精细化水平
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气象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河流域防洪抗旱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及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应急联动机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易灾地区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价、综合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发布能力建设。
4.4 扩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完善电视、手机、网络、电话、广播、电子显示屏、报刊、信息栏等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发展专用气象信息接收机,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4.5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运行管理体制
完善人影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人影作业装备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作业安全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工作。完善人影业务运行机制,加强作业队伍规范化管理。
4.6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
加大对农村气象设施维护更新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建设资金落到实处。强化气象服务“三农”的基层基础保障,探索中心镇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将气象知识纳入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的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卓宁,敬枫蓉,肖天贵.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01).
[2] 敬枫蓉,马力,周筠珺,朱克云.公共气象服务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作者简介:徐莺(1973-),女,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