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中央政府的基本官制,也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关于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其运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一线高中教师必须加以关注,以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种种误区。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封建社会;中央官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17
三省六部制在高中阶段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高考中也时常会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是教科书由于篇幅有限,只能一笔带过。比如,2004版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只介绍其魏晋南北朝时初步形成,隋唐确立并且完善,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介绍的略微详细一点,在此前的基础上提及政事堂的设立,以及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但就总体而言,还是略显唐突。在笔者看来,关于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其运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一线高中教师必须加以关注。
一、关于三省六部制的源流和演变
首先,三省六部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甚至也不是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而是自西汉以后的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产生并确立的,只不过唐朝将这一制度发展完善,并且产生了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所谓“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尚书省的名称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其长官尚书令就是由皇帝身边的秘书之类的官员演变而来的。众所周知,汉承秦制,汉代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但三公九卿在汉代只是属于外朝而已。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权力机构则称为中朝。原来的外朝的三公地位很高,但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置了尚书台,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书省,并且其下有了六部的雏形。为了防止尚书省权力过大,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又增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加以牵制。隋朝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所以在中央官制方面自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前朝的三省体制。唐代对三省的职权进行了更加明确地划分,同时在继承了之前的六部的职能。
详细的掌握三省六部制的源流和演变,才能让我们更好理解秦汉时代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演变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的内在因素,从而不会简单的切断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历史联系。
二、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调整
对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我们在高中课堂教学中,一般这样介绍其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包括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包括驳回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最多再评价一下此项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一是三分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三省分工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大多数师生对唐代这一中央官制的教与学均止步于此。但这种历史认识是很片面的,不仅使我们对历史制度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也远远不能应对新高考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考查。
如果我们稍微多关注一下唐朝的行政制度史,我们就会发现唐代三省六部制确立不久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调整。首先,由于三省之间时常意见不统一,影响到了行政效率,所以出现了三省长官一起办公的情况。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场所被稱为政事堂,其最初设在门下省,后来又改设在中书省,政事堂的名称也变为中书门下,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其次,三省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唐高祖时,秦王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尚书省占据核心地位。唐太宗时期,由于避讳制度,自然不再设尚书令,尚书省只有左右仆射,于是门下省取代了尚书省的核心地位。后来,中书省又取代了门下省的核心地位。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固定成为在三省之上的宰相机构。再者,为了进一步控制相权,唐代皇帝采用和汉代类似的方法,逐渐把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相当于宰相职位也变成了一个虚衔,这使得三省的实际权力都在不断弱化或者被取代。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是唐代本身,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运行也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过于简单化、模式化。
三、关于唐代以后三省六部制的延续与改变
对于唐代以后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情况,2004版人教版教材用了“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这样的表述。最新的2019版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则用了“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表述,看似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新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实际上宰相并不掌握权力,三省形同虚设。宋代,三省虽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实际最高行政机构则为中书门下。同时,由于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相权,宰相权力实际极为有限。所以,史书上通常又称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与之前的三省体制相比已经有很大区别。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尚书省、门下省权力下降,甚至直接被取消。故中书省权力很大,相权出现反弹,甚至干涉皇帝废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代灭亡。明初,中书省地位依然很高,其统领六部,长官为左右丞相。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不仅诛杀了权倾朝野的丞相胡惟庸,而且废除了丞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传统的宰相制度彻底废除。所以纵观唐代以后的中央官制,其实已经不能用三省六部制来简单概括了。
通过对三省六部制这个政治制度史的知识点略做梳理,使得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我们对高中教科书上相关知识点所作的历史解释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放到一个不断变化过程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反应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本身的延续性,从而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历史学核心素养对我们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南京秦淮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封建社会;中央官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17
三省六部制在高中阶段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高考中也时常会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是教科书由于篇幅有限,只能一笔带过。比如,2004版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只介绍其魏晋南北朝时初步形成,隋唐确立并且完善,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袭。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介绍的略微详细一点,在此前的基础上提及政事堂的设立,以及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但就总体而言,还是略显唐突。在笔者看来,关于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其运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一线高中教师必须加以关注。
一、关于三省六部制的源流和演变
首先,三省六部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甚至也不是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而是自西汉以后的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产生并确立的,只不过唐朝将这一制度发展完善,并且产生了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所谓“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尚书省的名称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其长官尚书令就是由皇帝身边的秘书之类的官员演变而来的。众所周知,汉承秦制,汉代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但三公九卿在汉代只是属于外朝而已。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权力机构则称为中朝。原来的外朝的三公地位很高,但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置了尚书台,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书省,并且其下有了六部的雏形。为了防止尚书省权力过大,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又增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加以牵制。隋朝由北周外戚杨坚建立,所以在中央官制方面自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前朝的三省体制。唐代对三省的职权进行了更加明确地划分,同时在继承了之前的六部的职能。
详细的掌握三省六部制的源流和演变,才能让我们更好理解秦汉时代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演变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的内在因素,从而不会简单的切断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历史联系。
二、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调整
对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我们在高中课堂教学中,一般这样介绍其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包括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包括驳回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最多再评价一下此项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一是三分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三省分工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大多数师生对唐代这一中央官制的教与学均止步于此。但这种历史认识是很片面的,不仅使我们对历史制度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也远远不能应对新高考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考查。
如果我们稍微多关注一下唐朝的行政制度史,我们就会发现唐代三省六部制确立不久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调整。首先,由于三省之间时常意见不统一,影响到了行政效率,所以出现了三省长官一起办公的情况。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场所被稱为政事堂,其最初设在门下省,后来又改设在中书省,政事堂的名称也变为中书门下,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其次,三省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唐高祖时,秦王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尚书省占据核心地位。唐太宗时期,由于避讳制度,自然不再设尚书令,尚书省只有左右仆射,于是门下省取代了尚书省的核心地位。后来,中书省又取代了门下省的核心地位。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固定成为在三省之上的宰相机构。再者,为了进一步控制相权,唐代皇帝采用和汉代类似的方法,逐渐把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相当于宰相职位也变成了一个虚衔,这使得三省的实际权力都在不断弱化或者被取代。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是唐代本身,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运行也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过于简单化、模式化。
三、关于唐代以后三省六部制的延续与改变
对于唐代以后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情况,2004版人教版教材用了“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这样的表述。最新的2019版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则用了“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表述,看似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新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实际上宰相并不掌握权力,三省形同虚设。宋代,三省虽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实际最高行政机构则为中书门下。同时,由于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相权,宰相权力实际极为有限。所以,史书上通常又称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与之前的三省体制相比已经有很大区别。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尚书省、门下省权力下降,甚至直接被取消。故中书省权力很大,相权出现反弹,甚至干涉皇帝废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代灭亡。明初,中书省地位依然很高,其统领六部,长官为左右丞相。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不仅诛杀了权倾朝野的丞相胡惟庸,而且废除了丞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传统的宰相制度彻底废除。所以纵观唐代以后的中央官制,其实已经不能用三省六部制来简单概括了。
通过对三省六部制这个政治制度史的知识点略做梳理,使得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我们对高中教科书上相关知识点所作的历史解释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放到一个不断变化过程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反应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本身的延续性,从而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历史学核心素养对我们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南京秦淮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