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討围术期心理干预在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4例手外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1d、2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的VAS评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x2=11.911 P=0.008<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
[关键词]心理干预;手外伤;疼痛
手外伤患者手外伤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手部残疾,术后会伴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不但会影响手功能的康复,同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文献报道,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手功能恢复和疼痛与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传统的治疗目标是通过不断的改进手术技术保证患者手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手术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在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的作用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4例手外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在伤后48h入院治疗,行局麻或臂丛麻醉,包括清创缝合术、骨折复位术及显微镜外科术,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25-66岁,平均(38.5±3.2)岁;单指伤17例,多指伤20例,手严重挤压伤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22-68岁,平均(37.2±3.7)岁;单指伤16例,多指伤22例,手严重挤压伤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常规指导和健康宣教,术后依照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遵医嘱指导患者应用镇痛药物,并做好手部日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具体包括:
术前干预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到病房探视,及时掌握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个性及心理状态等,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疼痛教育,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疏导,详细讲解术后的疼痛原因、止痛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引起或加重疼痛的因素,特别要强调良好的心理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阀值,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外,还需要对患家属开展健康宣教,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
术中干预手外伤手术基本上采用局部麻醉,多数患者均为清醒有意识的状态。术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如转移、暗示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心理上的疼痛感;同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调整呼吸节奏,尽量放松心情,减轻紧张感。此外,加强术后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并适时给予指导。
术后干预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嘱咐家属多陪伴、安慰、鼓励患者,适当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节目等,最大限度地消除减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腹式呼吸运动,尽量放松身心,早晚1次,10min/次,告知患者充足睡眠有助于康复的进程,正确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身心,改善睡眠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1d、2d、3d、5d及7d的疼痛状况。护理满意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情况,问卷主要包括护理操作、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沟通交流、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60-7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有资料予以统计处理,计数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术后前2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的VAS评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4例,满意13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非常满意17例,满意12例,一般9例,不满意4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1.911 P=0.008<0.05)。
3.讨论
手外伤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创伤,主要表现为皮肤裂伤、撕脱、肌腱损伤、骨折及局部出血等。疼痛是手外伤常见的症状,也是机体作出保护性防御的紧急信号,不仅是组织细胞损伤或病理改变的直接提示,也是机体对外部刺激的生理心理反应。通常情况下,手外伤术后疼痛持续3-5d,少部分会持续6-7d,尤其是骨折、断指的再植、皮瓣术后会有剧烈的疼痛,而这是引发血管危象的主要诱因。在疼痛状态下机体会释放大量疼痛物质,如5-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会强化血管收缩,加快血栓的形成,若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可能产生血栓,进而引起再植体、皮瓣等坏死,给患者的康复进程带来极大的障碍。
近年来,伴随现代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疼痛已然成为当前护理中继脉搏、呼吸、血压、脉搏后的第五个重要生命体征。在现阶段护理中,人文关怀和整体观念已全面应用到护理各环节中,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疼痛是现代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不良心理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机体交感神经活动强化,导致生理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心理护理干预是遵循生理-心理-社会医疗理念的特殊治疗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心理疼痛的阈值,减轻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本文收治的手外伤患者多为工伤、打架、争吵等受伤,情绪较为激动,且多数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精神负担较重,担心伤肢可能会给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婚姻等带来不利的影响,常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等。术前有效的心理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对于手术的了解程度,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术中主动和患者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提高患者心理的疼痛阈值。术后加强心理指导,教会患者学会缓解疼痛的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身心,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研究结果发现,术后1d、2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的VAS评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进一步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
综上所述,手外伤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效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疼痛阈值,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干预;手外伤;疼痛
手外伤患者手外伤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手部残疾,术后会伴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不但会影响手功能的康复,同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文献报道,手外伤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手功能恢复和疼痛与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传统的治疗目标是通过不断的改进手术技术保证患者手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手术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在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的作用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4例手外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在伤后48h入院治疗,行局麻或臂丛麻醉,包括清创缝合术、骨折复位术及显微镜外科术,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25-66岁,平均(38.5±3.2)岁;单指伤17例,多指伤20例,手严重挤压伤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22-68岁,平均(37.2±3.7)岁;单指伤16例,多指伤22例,手严重挤压伤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常规指导和健康宣教,术后依照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遵医嘱指导患者应用镇痛药物,并做好手部日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具体包括:
术前干预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到病房探视,及时掌握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个性及心理状态等,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疼痛教育,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疏导,详细讲解术后的疼痛原因、止痛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引起或加重疼痛的因素,特别要强调良好的心理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阀值,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此外,还需要对患家属开展健康宣教,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
术中干预手外伤手术基本上采用局部麻醉,多数患者均为清醒有意识的状态。术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如转移、暗示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心理上的疼痛感;同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调整呼吸节奏,尽量放松心情,减轻紧张感。此外,加强术后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并适时给予指导。
术后干预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嘱咐家属多陪伴、安慰、鼓励患者,适当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节目等,最大限度地消除减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腹式呼吸运动,尽量放松身心,早晚1次,10min/次,告知患者充足睡眠有助于康复的进程,正确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身心,改善睡眠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1d、2d、3d、5d及7d的疼痛状况。护理满意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情况,问卷主要包括护理操作、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沟通交流、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60-7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有资料予以统计处理,计数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术后前2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的VAS评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4例,满意13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非常满意17例,满意12例,一般9例,不满意4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1.911 P=0.008<0.05)。
3.讨论
手外伤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创伤,主要表现为皮肤裂伤、撕脱、肌腱损伤、骨折及局部出血等。疼痛是手外伤常见的症状,也是机体作出保护性防御的紧急信号,不仅是组织细胞损伤或病理改变的直接提示,也是机体对外部刺激的生理心理反应。通常情况下,手外伤术后疼痛持续3-5d,少部分会持续6-7d,尤其是骨折、断指的再植、皮瓣术后会有剧烈的疼痛,而这是引发血管危象的主要诱因。在疼痛状态下机体会释放大量疼痛物质,如5-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会强化血管收缩,加快血栓的形成,若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可能产生血栓,进而引起再植体、皮瓣等坏死,给患者的康复进程带来极大的障碍。
近年来,伴随现代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疼痛已然成为当前护理中继脉搏、呼吸、血压、脉搏后的第五个重要生命体征。在现阶段护理中,人文关怀和整体观念已全面应用到护理各环节中,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疼痛是现代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不良心理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机体交感神经活动强化,导致生理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心理护理干预是遵循生理-心理-社会医疗理念的特殊治疗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心理疼痛的阈值,减轻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本文收治的手外伤患者多为工伤、打架、争吵等受伤,情绪较为激动,且多数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精神负担较重,担心伤肢可能会给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婚姻等带来不利的影响,常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等。术前有效的心理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对于手术的了解程度,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术中主动和患者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提高患者心理的疼痛阈值。术后加强心理指导,教会患者学会缓解疼痛的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身心,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研究结果发现,术后1d、2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的VAS评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进一步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
综上所述,手外伤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效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疼痛阈值,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