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低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如果单纯地使用抽象的语言讲解,学生不能真正明白,必须运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唯有采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词语,让词语教学的花蕾绽放在生命的土壤上,学生才会真正在心理上亲近我们的母语。
关键词 课堂情境 教学技巧 词语学习
杨再隋先生在《语文的本色和本色语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淡化了语文味。”一篇课文,学生能粗略看懂大致的内容,但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能够领会。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词语的教学人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如果单纯地使用抽象的语言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明白的,必须运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下面撷取实例具体阐述。
一、巧借课文挂图,使学生在课文情境中明晰词意
我在教《蜗牛的奖杯》时,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一个成语——“遥遥领先”。我先解释“遥遥”这个形容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词句“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和“捧走了冠军奖杯”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遥遥领先”的意思。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把这课的挂图剪成了两部分:一是蜗牛图,—是其他参赛的昆虫图。我先把其他参赛的昆虫图贴到了黑板上,笑眯眯地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把蜻蜒、蜜蜂、蝴蝶等参赛选手请到了比赛现场,你们看蜗牛应该‘飞’到哪儿就算‘遥遥领先’了?”一学生上前把蜗牛图贴在了其余昆虫的前面,但和其余昆虫靠得很近。见此情景,我立即追问:“这说明蜗牛遥遥(在说到“遥遥”=字时,我加重了音量)领先吗?”这位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让“蜗牛”远远地“飞”到了最前面。我想,至此,学生对“遥遥领先”一词一定获得了鲜活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对比演示,令学生在视觉体验中品析词意
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老师问:“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学生平淡地读句子。老师在“沉”字下面加“.”,提问:“沉’可以换成什么字?”一学生回答:“可以换成‘落’字,太阳慢慢地往下落。”老师说:“生活中我们确实这样说,那么小作者为什么用‘沉’不用‘落’?是他用错了吗?”见学生沉默,老师拿出一块圆形的红棉布说道:“如果这是夕阳,我们先看看它落下来的情景。”老师松开手指,“太阳”落在了讲台上。老师接着说:“我们再来看看‘沉’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老师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把“太阳”放入水杯里。只见“太阳”晃晃悠悠地慢慢下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因为有水,‘沉’比‘落’更慢,还有些晃动的感觉。”老师说:“说得真好,小作者这个‘沉’字用得太生动了。想想刚才‘太阳’沉下去的情景,再来读读这句话。”于是,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一教学片段,老师以“沉”字为切入点,先进行换字练习,让学生对“沉”一字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简单演示,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移感受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时,不用老师再费口舌,学生自然读得绘声绘色。
三、紧扣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感悟词意
教《梅兰芳学艺》这一课,课文中描写梅兰芳苦练眼神的第二自然段应该是文章的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了“紧盯”和“注视”这对描写“看”的近义词,在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之后,我让学生也来做一回“梅兰芳”,练一练眼神。我打开红外线灯,说道:“让我们用红光点来代替鸽子,注意了,眼睛要紧盯不放哦。看,鸽子飞起来了。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小朋友的眼睛可要密切注视啊!小鸽子飞到我们的头顶上。在我们的头顶上转圈圈呢!你们的眼睛可千万别眨呀!”过了片刻,我作为记者采访小“梅兰芳”们:“练眼神的感觉怎么样?你平时是练这么一小会儿吗?为什么?”这一设计让学生对“紧盯”“注视”形成了真实的感知,进一步体会到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这对感悟主人翁形象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供相关句式,教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内化词意
《美丽的丹顶鹤》是一篇状物的文章,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姿态,使人读了如临其境,顿生喜爱之心。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引吭高歌”和“高雅”两个词语是理解的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在理解“引吭高歌”一词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吟诵了骆宾王的《鹅》,由“曲项向天歌”一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引吭高歌”,在理解感悟“高雅”一诃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丹顶鹤一系列高雅的姿态、动作,让学生用“丹顶鹤不论是在________,还是在________,都显得那么高雅”这种句式说说自己看到的。在迁移运用句式的同时,学生已经对“高雅”一词实现了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化理解。
“万丈高楼平地起。”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工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唯有采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词语,让词语教学的花蕾绽放在生命的土壤上,学生才会真正在心理上亲近我们的母语。
关键词 课堂情境 教学技巧 词语学习
杨再隋先生在《语文的本色和本色语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淡化了语文味。”一篇课文,学生能粗略看懂大致的内容,但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能够领会。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词语的教学人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如果单纯地使用抽象的语言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明白的,必须运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下面撷取实例具体阐述。
一、巧借课文挂图,使学生在课文情境中明晰词意
我在教《蜗牛的奖杯》时,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一个成语——“遥遥领先”。我先解释“遥遥”这个形容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词句“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和“捧走了冠军奖杯”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遥遥领先”的意思。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把这课的挂图剪成了两部分:一是蜗牛图,—是其他参赛的昆虫图。我先把其他参赛的昆虫图贴到了黑板上,笑眯眯地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把蜻蜒、蜜蜂、蝴蝶等参赛选手请到了比赛现场,你们看蜗牛应该‘飞’到哪儿就算‘遥遥领先’了?”一学生上前把蜗牛图贴在了其余昆虫的前面,但和其余昆虫靠得很近。见此情景,我立即追问:“这说明蜗牛遥遥(在说到“遥遥”=字时,我加重了音量)领先吗?”这位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让“蜗牛”远远地“飞”到了最前面。我想,至此,学生对“遥遥领先”一词一定获得了鲜活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对比演示,令学生在视觉体验中品析词意
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老师问:“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学生平淡地读句子。老师在“沉”字下面加“.”,提问:“沉’可以换成什么字?”一学生回答:“可以换成‘落’字,太阳慢慢地往下落。”老师说:“生活中我们确实这样说,那么小作者为什么用‘沉’不用‘落’?是他用错了吗?”见学生沉默,老师拿出一块圆形的红棉布说道:“如果这是夕阳,我们先看看它落下来的情景。”老师松开手指,“太阳”落在了讲台上。老师接着说:“我们再来看看‘沉’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老师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把“太阳”放入水杯里。只见“太阳”晃晃悠悠地慢慢下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因为有水,‘沉’比‘落’更慢,还有些晃动的感觉。”老师说:“说得真好,小作者这个‘沉’字用得太生动了。想想刚才‘太阳’沉下去的情景,再来读读这句话。”于是,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一教学片段,老师以“沉”字为切入点,先进行换字练习,让学生对“沉”一字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简单演示,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移感受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时,不用老师再费口舌,学生自然读得绘声绘色。
三、紧扣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感悟词意
教《梅兰芳学艺》这一课,课文中描写梅兰芳苦练眼神的第二自然段应该是文章的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了“紧盯”和“注视”这对描写“看”的近义词,在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之后,我让学生也来做一回“梅兰芳”,练一练眼神。我打开红外线灯,说道:“让我们用红光点来代替鸽子,注意了,眼睛要紧盯不放哦。看,鸽子飞起来了。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小朋友的眼睛可要密切注视啊!小鸽子飞到我们的头顶上。在我们的头顶上转圈圈呢!你们的眼睛可千万别眨呀!”过了片刻,我作为记者采访小“梅兰芳”们:“练眼神的感觉怎么样?你平时是练这么一小会儿吗?为什么?”这一设计让学生对“紧盯”“注视”形成了真实的感知,进一步体会到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这对感悟主人翁形象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供相关句式,教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内化词意
《美丽的丹顶鹤》是一篇状物的文章,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姿态,使人读了如临其境,顿生喜爱之心。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引吭高歌”和“高雅”两个词语是理解的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在理解“引吭高歌”一词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吟诵了骆宾王的《鹅》,由“曲项向天歌”一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引吭高歌”,在理解感悟“高雅”一诃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丹顶鹤一系列高雅的姿态、动作,让学生用“丹顶鹤不论是在________,还是在________,都显得那么高雅”这种句式说说自己看到的。在迁移运用句式的同时,学生已经对“高雅”一词实现了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化理解。
“万丈高楼平地起。”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工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唯有采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词语,让词语教学的花蕾绽放在生命的土壤上,学生才会真正在心理上亲近我们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