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l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进一步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痰热清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缓解,其中对照组总有效人数40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人数49例,总有效率为98%,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P>0.05)。结论:针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痰热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临床治疗
  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炎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使气管壁平滑肌肥厚,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1]。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是该病症加重的表现,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临床上,通常采用抗感染进行治疗。基于这一情况,本次研究特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现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62岁,平均年龄(69.34±1.08)岁,患者在入院时,伴有咳嗽、发热、气促等症状,经检查,均为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见差异无(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采取吸氧、补液、扩容等治疗措施,同时给予2g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以解痉平喘[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痰热清进行治疗,将20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到浓度为5%的250ml葡萄糖溶液当中,行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两个星期。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治疗效果参照如下:显效,患者各指标恢复症状,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临床指标得到缓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缓解,其中对照组总有效人数40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人数49例,总有效率为98%,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1例患者出现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患者出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两组差异无(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例)%]
  3讨论
  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会产生大量痰液,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痰热清的主要成分包括黄岑、金银花等中药,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黄色葡萄球菌均由抑制作用;可降低细菌和病毒的减低死亡率。还具有清热、解毒、抑菌、化痰等作用[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痰热清进行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针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痰热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国萍.56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07(01):162-163.
  [2]陈建华.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13,14(27):464-464.
  [3]陈凤芹.痰热清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5):108-10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加减汤剂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与药理,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10-2014年10月我院62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13±1.25)d、(3.58±1.71)d、96.77%;对照组患者体温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肿胀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联合应用循环驱动仪以及中药桔术四物汤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联合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24例(80%),有效5例(16.7%),无效1例(3.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53.3%),有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程、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等相关因素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2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1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检出率为5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钢板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9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49例患者中,优33例,良13例,优良率为93.9%(46/49);治疗前的平均Baird.Jackson评分为(44.3±8.6)分,治疗后
期刊
摘要:目的:对我院临床眼科专家采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视神经萎缩病人的中药试剂进行分析,找出用药规律和患者用药特点。结果:于我院接受治疗患者中,用药以补气(24.23%)、补血(15.18%)、活血化瘀(11.85%)、补阴类(11.72%)药剂居多;温性(41.22%)、寒凉(35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侧脑室外引流并脑室内颅内压(ICP)动态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DAI病人82例分为ICP监测组和无监测组。监测组42例,均于伤后12小时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并持续ICP监测,根据ICP变化调整脑脊液引流速度及甘露醇使用频次。无监测组40例,根据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予以甘露醇行常规脱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周后G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消化内科对症支持、抑制消化液分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本组120例患者恶心呕吐、发烧、腹胀腹痛、低血钾症、肠鸣音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和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淀粉酶、WBC、白蛋白、APACHE-II评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分析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总结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自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4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化学发光检测血清FT3、FT4、TSH、aTPO等实验室指标。结果:22.22%(10/45)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15.55(7/45),甲状腺功能亢进6.67%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PAI-1和hs-CRP与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患者,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MS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组(MC)和单纯MS组。比较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采用直径法和血管积分法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血压透析滤过治疗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式加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及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