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汉、斯基泰、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甚至古埃及等各种文化都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烙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印章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材质、形制及图案内容的多样性。古代西域多国林立,宗教多元,民族、语言、文字多源,除了原始宗教萨满教以外,佛教、祆教、摩尼教、聂思托里安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随着西域各个王朝的政权更迭、兼并更替,汉文、怯卢文、婆罗米文、于阗文、龟兹文、焉耆文、吐蕃文、鲁尼文、回鹘文、契丹文、阿拉伯文等各种文字也在西域传播使用着,这些文字加载在印章上,从而赋予了西域印章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引发西域极度繁荣的商贸经济,巨大的财富使之各种势力对此趋之若鹜。各种民族、政权、文化、技术都伴随着战争与财富展现在这历史舞台之中,而印章,作为个小小的道具也伴随着演员的出场同样展现在这个舞台之上。印章,或为官员官职的凭信、或为商人封检货物的用具、或为往来书信的检封、或为随身佩戴避邪祈福的吉物,都扮演着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塞人印章,富有草原气息
在创造西域印章的诸多民族中,塞人是其中支重要的力量。
塞人即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距今三千多年前,塞人活动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及阿尔泰山带,和其他游牧民族样,塞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牧猎生活,他们不仅骁勇善战,崇拜战争之神,而且还是草原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不仅短剑、腰带扣、刀柄上带有动物纹饰图案,就连马匹与战车上都装饰着大量的动物造型金属饰件。
在北方草原各民族无休止的战争中,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塞人在与大月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失利,部分被打败的部族迁徙到现新疆南部定居,千百年来不停的战斗迁徙生活已经使他们疲惫不堪,这部分部族放弃了他们祖辈世世代代过着的游牧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及糜子。这些部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各个绿洲上建立了疏勒、莎车、小宛、休循、捐毒、姑师、西夜、乌垒、温宿、姑墨、于阗等国家,从此西域国家形态逐渐形成。
随着塞人在西域定居,以野兽造型为代表的塞人印章也随之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塞人的印章保留了游牧民族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早期的印章有着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各种臆想的神兽、怪兽。有长着鹰嘴的鹿,有长着恐龙似的长脖子的马身怪兽,以及有着巨大耳朵的鹿形怪物等。而作为崇尚强者崇尚力量的游猎民族,印章中也必不可少地出现了狼、虎等各种猛兽的身影,猛兽捕猎食草动物、猛兽之间相互撕咬搏斗,以及人物狩猎等图案也出现在印章之中。早期塞人印章中的各种动物形象运动感极强,撕咬搏斗及奔跑中后肢翻转的动物动感十足,而到了后期由于长时间的定居生活,猛兽、捕猎及奔跑运动的动物形象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些温顺的家养食草动物的形象,如羊、牛、骆驼等动物形象的静止画面,也有些骆驼与人、牛与人的图案出现在印章之中,展现了人与动物平和相处的生活场景。
小贴士:现所见古西域塞人印章基本为铜质,有少量的石质、煤精质及陶质印,形状多为圆形、不规则方形与长方形,后期有少量的指环印及双面印章。
汉印盛行,仿造成风
汉王朝对于西域的经营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北方草原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在战国至西汉前期,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为除此心头大患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及西域诸国以压缩匈奴活动空间,由此西域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公元前60年,匈奴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由于争夺单于之位失利转而投降西汉,至此汉王朝完全掌控了西域。
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诸国,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境内)建立了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第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均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府統辖西域四十八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候、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中原王朝给西域诸国官员颁发印绶直持续至新莽、东汉及魏晋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汉印形制的私印也流行于西域各国上层人士之间, 时佩戴汉印蔚然成风,为了迎合这需求西域诸国出现了很多当地铸造的仿汉印形制的印章,这些印章和内地所制汉印形制差别不大,印纽也基本为普通的桥纽及少量的狮纽、驼钮、辟邪纽及龟纽,而印面内容却大多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文化的差异,西域诸国绝大多数人不识汉字,当地所制大部分仿汉印也只能是照猫画虎,形似而神不似,很多印面基本上只是模仿汉印上汉字的书写笔画却让人看不懂是什么字,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些汉印造型的动物图案及微记印章,包括些汉印印面的指环印章,极具地方特色。
小贴士:现所见汉印及仿汉印大部分为铜质,有少量的煤精质、玉质、石质及陶质等其他材质的印章,基本为方形及不规则方形,有少量穿带印为圆形。
千里佛国,融入禅意的印章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西域诸国,当时由于西域多年战乱,人们渴望平和宁静的生活,由此佛教在西域迅速普及开来,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各国均皈依了佛教,不久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跨过天山进入了北疆地区。自公元3世纪起佛教在西域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等多个佛教中心。当时西域可谓千里佛国,各种佛教图案也随着人们的宗教信仰渗透到印章之中。除了文字印章外,佛陀、菩萨、金刚力士、天人、修行者、莲花、宝瓶、宝珠等各种佛教图案乃至佛本生故事场景都出现在印章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动物形象,如猴、象、孔雀、瘤牛等动物也占据了印章的席之地。
小贴士:在西域佛教盛行的这段时间里,印章的形状、材质,大小、图案内容都极富多样化,印面并不拘于传统的方形和圆形,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印面。材质也几乎囊括了所有可用的材料。印面规格也是大小不一,大至7.5厘米,小至0.5厘米。图案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至此古西域印章达到了历史上的艺术巅峰期。 丝路商旅,让印章多元化
此外,丝路的胡人商旅在文化交流、传播上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丝路印章的影响也尤为重大。最为著名的胡商就是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奇才 粟特人。粟特人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史籍中的“昭武九姓”人的称呼,也称“商胡”。《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月氏人”,其祖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破,向西越葱岭至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地区定居,子孙繁衍,分为九国。粟特人居住地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带,其首都撒马尔罕是当时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促使粟特人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从事商业成了粟特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利之所在,无所不至”,粟特人通过丝路把麻纺织品、毛织物、马匹、葡萄酒、香料、珠宝等运往东方,把丝绸、麝香等商品运往西方。随着粟特人的兴起,带有粟特文字的印章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除了粟特人典型的对乌纹、对兽纹及立乌纹等图案的印章外,各种联珠动物纹印章也被西域当地人们模仿并使用着。
除了粟特人以外,印度人与波斯人也是丝路贸易高额利润的受益者。印度人与波斯人将丝绸价格提高100倍转售给罗马人。古罗马作为丝绸需求量最大的消费者,在征服了塞琉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之后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黄金、白银、珠宝饰品与玻璃制品通过安息与责霜来换取丝绸。在这样的环境下,带有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和古印度等各种风格的印章也在西域开始生根发芽。古希腊风格的印章图案基本为智慧和战争女神雅典娜、众神之王宙斯、胜利女神尼姬等神祗,古罗马风格印章图案有国王、人物肖像及国王加冕、母狼育婴等故事场景,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风格印章图案有神、人物肖像(部分带有文字)、动物、植物以及反映人物生活的各种场景。
小贴士: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印章多为指环印,材质有铜、银及金银镶嵌玛瑙与各类宝石印面,两河流域风格印章基本为滚印与印珠,材质大部分为玛瑙、水晶、青金石、鸡肝石、铁矿石等各种石质,有少量的铜质印章,印度河流域风格印章主要为方形,有石质及铜质,发现数量不多。
地方特色融入西域本土文化
西域印章除了印证多元文明的交汇外,还具有很多自身的地方特色。
如战国至两汉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绿洲上出现了种图案类似于生殖崇拜岩画图案的印章,这些印章的图案有交媾的羊、牛等动物,以及男女相对的双人图案,印章中的人物造型几乎都是下肢弯曲,双臂抬起,上臂呈上举下垂姿势,有些男性带有夸张的性器官。这些题材的印章直观地体现出当地人们渴望人丁兴旺、牲畜多产的美好愿望和对生育繁衍的向往追求。
而作为乐舞的兴盛之地,西域印章中也有乐舞形象的图案,如南北朝时期,西域龟兹国音乐舞蹈艺术日趋繁盛,在遗存下来的印章中也有着龟兹乐舞的题材,印章图案般为双人,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
此外,在古代西域,鼠王作为于阗国的守护神也当仁不让地出现在印章图案中。玄奘大师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鼠王的故事: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到达于阗(今和田),发现有专門的庙宇供奉老鼠,人们经常拿着食物去供养祭拜老鼠,这里的老鼠长得特别健壮,而且也没有人敢去打搅它们。玄奘不解,问当地人,原来很久以前匈奴几十万兵马来攻打于阗,于阗只有几万士兵根本无法抵挡,国王着急无奈之下想起了这些老鼠,于是国王设坛焚香祈祷,希望老鼠可以帮忙,果然当天夜里只大老鼠托梦给国王说:你请我们帮忙的事我已经知道了,你早早准备天亮之前你就放心大胆地去交战吧,我们一定全力相助。国王醒来十分兴奋,没等天亮就下令全军对匈奴展开攻击,匈奴仓促应战,没想到弓弦和盔甲带都被老鼠咬断了,于是大败。由此于阗老鼠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于阗国的保护神。
值得提的是,古代西域地区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宗教典籍的翻译传播基本上还是靠抄写来完成,效率比较低下,制约了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种刻有多行宗教教义文字的印章,多至七八行、少至四五行,印在泥块上晾干或烤干以便于保存和传播,这种印章可能即早期的文字擦擦模具。
小贴士:西域汉唐时期的古文字印章大多已难以辨识,很多文字已成为死文字。喀拉汗国早期使用回鹘文印章,后期使用阿拉伯文印章。由于喀拉契丹对于西域民族宗教的包容政策,这段时期同时存在契丹文、回鹘文、阿拉伯文及汉文印章。
随着纸张在西域的广泛使用,纸质文书已逐步取代了木简木牍,立体感极强的封泥印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图案印逐步减少,文字印与微记印章占据了主流。在西域逐步进入伊斯兰化后,龙、金刚杵、神人、万字符、莲花等图案渐渐被卷草纹、缠枝花纹及连续几何纹所取代,直至演变到西域大部分地区使用单文字(察合台文)的局面。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引发西域极度繁荣的商贸经济,巨大的财富使之各种势力对此趋之若鹜。各种民族、政权、文化、技术都伴随着战争与财富展现在这历史舞台之中,而印章,作为个小小的道具也伴随着演员的出场同样展现在这个舞台之上。印章,或为官员官职的凭信、或为商人封检货物的用具、或为往来书信的检封、或为随身佩戴避邪祈福的吉物,都扮演着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塞人印章,富有草原气息
在创造西域印章的诸多民族中,塞人是其中支重要的力量。
塞人即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距今三千多年前,塞人活动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及阿尔泰山带,和其他游牧民族样,塞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牧猎生活,他们不仅骁勇善战,崇拜战争之神,而且还是草原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不仅短剑、腰带扣、刀柄上带有动物纹饰图案,就连马匹与战车上都装饰着大量的动物造型金属饰件。
在北方草原各民族无休止的战争中,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塞人在与大月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失利,部分被打败的部族迁徙到现新疆南部定居,千百年来不停的战斗迁徙生活已经使他们疲惫不堪,这部分部族放弃了他们祖辈世世代代过着的游牧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及糜子。这些部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各个绿洲上建立了疏勒、莎车、小宛、休循、捐毒、姑师、西夜、乌垒、温宿、姑墨、于阗等国家,从此西域国家形态逐渐形成。
随着塞人在西域定居,以野兽造型为代表的塞人印章也随之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塞人的印章保留了游牧民族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早期的印章有着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各种臆想的神兽、怪兽。有长着鹰嘴的鹿,有长着恐龙似的长脖子的马身怪兽,以及有着巨大耳朵的鹿形怪物等。而作为崇尚强者崇尚力量的游猎民族,印章中也必不可少地出现了狼、虎等各种猛兽的身影,猛兽捕猎食草动物、猛兽之间相互撕咬搏斗,以及人物狩猎等图案也出现在印章之中。早期塞人印章中的各种动物形象运动感极强,撕咬搏斗及奔跑中后肢翻转的动物动感十足,而到了后期由于长时间的定居生活,猛兽、捕猎及奔跑运动的动物形象已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些温顺的家养食草动物的形象,如羊、牛、骆驼等动物形象的静止画面,也有些骆驼与人、牛与人的图案出现在印章之中,展现了人与动物平和相处的生活场景。
小贴士:现所见古西域塞人印章基本为铜质,有少量的石质、煤精质及陶质印,形状多为圆形、不规则方形与长方形,后期有少量的指环印及双面印章。
汉印盛行,仿造成风
汉王朝对于西域的经营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北方草原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在战国至西汉前期,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为除此心头大患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及西域诸国以压缩匈奴活动空间,由此西域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公元前60年,匈奴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由于争夺单于之位失利转而投降西汉,至此汉王朝完全掌控了西域。
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诸国,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境内)建立了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第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均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府統辖西域四十八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候、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中原王朝给西域诸国官员颁发印绶直持续至新莽、东汉及魏晋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汉印形制的私印也流行于西域各国上层人士之间, 时佩戴汉印蔚然成风,为了迎合这需求西域诸国出现了很多当地铸造的仿汉印形制的印章,这些印章和内地所制汉印形制差别不大,印纽也基本为普通的桥纽及少量的狮纽、驼钮、辟邪纽及龟纽,而印面内容却大多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文化的差异,西域诸国绝大多数人不识汉字,当地所制大部分仿汉印也只能是照猫画虎,形似而神不似,很多印面基本上只是模仿汉印上汉字的书写笔画却让人看不懂是什么字,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些汉印造型的动物图案及微记印章,包括些汉印印面的指环印章,极具地方特色。
小贴士:现所见汉印及仿汉印大部分为铜质,有少量的煤精质、玉质、石质及陶质等其他材质的印章,基本为方形及不规则方形,有少量穿带印为圆形。
千里佛国,融入禅意的印章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西域诸国,当时由于西域多年战乱,人们渴望平和宁静的生活,由此佛教在西域迅速普及开来,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各国均皈依了佛教,不久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跨过天山进入了北疆地区。自公元3世纪起佛教在西域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等多个佛教中心。当时西域可谓千里佛国,各种佛教图案也随着人们的宗教信仰渗透到印章之中。除了文字印章外,佛陀、菩萨、金刚力士、天人、修行者、莲花、宝瓶、宝珠等各种佛教图案乃至佛本生故事场景都出现在印章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动物形象,如猴、象、孔雀、瘤牛等动物也占据了印章的席之地。
小贴士:在西域佛教盛行的这段时间里,印章的形状、材质,大小、图案内容都极富多样化,印面并不拘于传统的方形和圆形,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印面。材质也几乎囊括了所有可用的材料。印面规格也是大小不一,大至7.5厘米,小至0.5厘米。图案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至此古西域印章达到了历史上的艺术巅峰期。 丝路商旅,让印章多元化
此外,丝路的胡人商旅在文化交流、传播上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丝路印章的影响也尤为重大。最为著名的胡商就是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奇才 粟特人。粟特人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史籍中的“昭武九姓”人的称呼,也称“商胡”。《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月氏人”,其祖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破,向西越葱岭至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地区定居,子孙繁衍,分为九国。粟特人居住地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带,其首都撒马尔罕是当时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促使粟特人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从事商业成了粟特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利之所在,无所不至”,粟特人通过丝路把麻纺织品、毛织物、马匹、葡萄酒、香料、珠宝等运往东方,把丝绸、麝香等商品运往西方。随着粟特人的兴起,带有粟特文字的印章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除了粟特人典型的对乌纹、对兽纹及立乌纹等图案的印章外,各种联珠动物纹印章也被西域当地人们模仿并使用着。
除了粟特人以外,印度人与波斯人也是丝路贸易高额利润的受益者。印度人与波斯人将丝绸价格提高100倍转售给罗马人。古罗马作为丝绸需求量最大的消费者,在征服了塞琉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之后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黄金、白银、珠宝饰品与玻璃制品通过安息与责霜来换取丝绸。在这样的环境下,带有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和古印度等各种风格的印章也在西域开始生根发芽。古希腊风格的印章图案基本为智慧和战争女神雅典娜、众神之王宙斯、胜利女神尼姬等神祗,古罗马风格印章图案有国王、人物肖像及国王加冕、母狼育婴等故事场景,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风格印章图案有神、人物肖像(部分带有文字)、动物、植物以及反映人物生活的各种场景。
小贴士: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印章多为指环印,材质有铜、银及金银镶嵌玛瑙与各类宝石印面,两河流域风格印章基本为滚印与印珠,材质大部分为玛瑙、水晶、青金石、鸡肝石、铁矿石等各种石质,有少量的铜质印章,印度河流域风格印章主要为方形,有石质及铜质,发现数量不多。
地方特色融入西域本土文化
西域印章除了印证多元文明的交汇外,还具有很多自身的地方特色。
如战国至两汉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绿洲上出现了种图案类似于生殖崇拜岩画图案的印章,这些印章的图案有交媾的羊、牛等动物,以及男女相对的双人图案,印章中的人物造型几乎都是下肢弯曲,双臂抬起,上臂呈上举下垂姿势,有些男性带有夸张的性器官。这些题材的印章直观地体现出当地人们渴望人丁兴旺、牲畜多产的美好愿望和对生育繁衍的向往追求。
而作为乐舞的兴盛之地,西域印章中也有乐舞形象的图案,如南北朝时期,西域龟兹国音乐舞蹈艺术日趋繁盛,在遗存下来的印章中也有着龟兹乐舞的题材,印章图案般为双人,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
此外,在古代西域,鼠王作为于阗国的守护神也当仁不让地出现在印章图案中。玄奘大师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鼠王的故事: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到达于阗(今和田),发现有专門的庙宇供奉老鼠,人们经常拿着食物去供养祭拜老鼠,这里的老鼠长得特别健壮,而且也没有人敢去打搅它们。玄奘不解,问当地人,原来很久以前匈奴几十万兵马来攻打于阗,于阗只有几万士兵根本无法抵挡,国王着急无奈之下想起了这些老鼠,于是国王设坛焚香祈祷,希望老鼠可以帮忙,果然当天夜里只大老鼠托梦给国王说:你请我们帮忙的事我已经知道了,你早早准备天亮之前你就放心大胆地去交战吧,我们一定全力相助。国王醒来十分兴奋,没等天亮就下令全军对匈奴展开攻击,匈奴仓促应战,没想到弓弦和盔甲带都被老鼠咬断了,于是大败。由此于阗老鼠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于阗国的保护神。
值得提的是,古代西域地区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宗教典籍的翻译传播基本上还是靠抄写来完成,效率比较低下,制约了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种刻有多行宗教教义文字的印章,多至七八行、少至四五行,印在泥块上晾干或烤干以便于保存和传播,这种印章可能即早期的文字擦擦模具。
小贴士:西域汉唐时期的古文字印章大多已难以辨识,很多文字已成为死文字。喀拉汗国早期使用回鹘文印章,后期使用阿拉伯文印章。由于喀拉契丹对于西域民族宗教的包容政策,这段时期同时存在契丹文、回鹘文、阿拉伯文及汉文印章。
随着纸张在西域的广泛使用,纸质文书已逐步取代了木简木牍,立体感极强的封泥印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图案印逐步减少,文字印与微记印章占据了主流。在西域逐步进入伊斯兰化后,龙、金刚杵、神人、万字符、莲花等图案渐渐被卷草纹、缠枝花纹及连续几何纹所取代,直至演变到西域大部分地区使用单文字(察合台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