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会遇上一些名为“无题”的作品,兴许,当代艺术家们不喜欢设置一些让人先人为主的观念,也认为自己的作品无需过多地阐释,在他们看来,观者的感受才是最重要、也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他们索性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沉默,甚至连作品名也以“无题”代替。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无题”时,大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当代艺术本就是一道开放题,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更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相比于“它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其实更重要。对当代艺术的这种理解方式,其实也可以运用到艺术收藏的全领域,包括古代的艺术。
有限的门类,无限的可能
首先,纷繁复杂的艺术门类有时就让收藏者摸不清头脑。单就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而言,多以材质属性作为门类区分依据,如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漆器等。除此之外,诸多艺术门类之间又会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这就为艺术品的划分制造了多樣的可能性,即诸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品可以通过某一主题,进行重新组合,归为同一类艺术。
如本期专题中的戏曲收藏,顾名思义,它们是“戏曲类”的艺术品,但涉及其中的门类多种多样,包括服饰、木雕、玉雕、古籍,甚至当代影像弩,只要符合戏曲这一主题的门类,都可以入选其中。所以艺术品的门类划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除了陛质属性,还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如果把一样样艺术品比作食材的话,那主题便是将各种食材组合起来的烹饪方式,食材本就多样,加上组合方式的千差万别,自然就会有无数道美食诞生。如此,我们把各种艺术品组合起来的线索或划分方式,姑且称之为“艺术主题”。
有了“艺术主题”这一概念,就可以让自己的收藏视野变得广阔起来,我们不必拘泥于已有门类的艺术品收藏,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自定某一主题展开收藏。如一位常年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藏家,以丝路为主题,将自己的收藏目标锁定在丝路上诸时期的古钱币、雕塑、首饰等不同门类,但通过这类文物的收藏,能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丝路文明在上千年历史中的诸多史实,这样一来,丝路主题便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私人收藏,且“小”而“精”又成就了其收藏的深度。
同样的道理,“艺术主题”也广泛应用在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上。如今各级博物馆不断被新建、翻修,展厅面积的增加也为更多临展带来可能。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固定陈列的有效补充,通过各种主题的策划,让馆藏的文物“活动”起来,如此往复,使有限的馆藏变得无限起来。所以,如何用别出心裁的主题,策划出一场临时特展,是在考验博物馆策展人讲i转月的能力,也成为当今中国各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主题,也在于观者的参与
很多时候,展览策展人需要考虑社会全体受众,在展览编排上会有所平衡,并尽量力求面面俱到、雅俗共赏,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面的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但观展是主观的行为,我们无需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展览的内容,因此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性地参观,甚至根据自定的一个“主题”参观展览。如近期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特展,10余家博物馆的集体参与、众多国宝级文物的亮相,从社会局势、人民生活、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立体化地呈现大唐盛世。但如果你已经对其中一些有所了解,又何须在观展上面面俱到?围绕不同“艺术主题”,或以壁画为题,或以唐代仕女为题,你都可以从中窥探出截然不同的大唐气象。所以,每一位观展者的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大唐风华。
“艺术主题”就是如此这般无处不在,它产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观者的视角怎么看、看什么,都十分重要。
此次封面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进行设计的。就如封面专题中那件将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影像进行嫁接、混剪的作品一样,我们以戏曲人物为主体元素,选林风眠的作品《刺王辽》,进行重新解构。一如大师毕加索立体主义在画面上那种碎裂、重组的三维空间错觉。原先的戏曲人物已不再具体地代表什么,我们也无意要告诉读者具体所指,而是把解读权交回给读者,以此激发读者更多的主观感受、个人思考。在我们看来,你看到什么,都是“对”的。
是的,要读懂艺术,“我”的需求、“我”的感受真的很重要。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无题”时,大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当代艺术本就是一道开放题,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更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相比于“它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其实更重要。对当代艺术的这种理解方式,其实也可以运用到艺术收藏的全领域,包括古代的艺术。
有限的门类,无限的可能
首先,纷繁复杂的艺术门类有时就让收藏者摸不清头脑。单就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而言,多以材质属性作为门类区分依据,如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漆器等。除此之外,诸多艺术门类之间又会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这就为艺术品的划分制造了多樣的可能性,即诸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品可以通过某一主题,进行重新组合,归为同一类艺术。
如本期专题中的戏曲收藏,顾名思义,它们是“戏曲类”的艺术品,但涉及其中的门类多种多样,包括服饰、木雕、玉雕、古籍,甚至当代影像弩,只要符合戏曲这一主题的门类,都可以入选其中。所以艺术品的门类划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除了陛质属性,还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如果把一样样艺术品比作食材的话,那主题便是将各种食材组合起来的烹饪方式,食材本就多样,加上组合方式的千差万别,自然就会有无数道美食诞生。如此,我们把各种艺术品组合起来的线索或划分方式,姑且称之为“艺术主题”。
有了“艺术主题”这一概念,就可以让自己的收藏视野变得广阔起来,我们不必拘泥于已有门类的艺术品收藏,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自定某一主题展开收藏。如一位常年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藏家,以丝路为主题,将自己的收藏目标锁定在丝路上诸时期的古钱币、雕塑、首饰等不同门类,但通过这类文物的收藏,能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丝路文明在上千年历史中的诸多史实,这样一来,丝路主题便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私人收藏,且“小”而“精”又成就了其收藏的深度。
同样的道理,“艺术主题”也广泛应用在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上。如今各级博物馆不断被新建、翻修,展厅面积的增加也为更多临展带来可能。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固定陈列的有效补充,通过各种主题的策划,让馆藏的文物“活动”起来,如此往复,使有限的馆藏变得无限起来。所以,如何用别出心裁的主题,策划出一场临时特展,是在考验博物馆策展人讲i转月的能力,也成为当今中国各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主题,也在于观者的参与
很多时候,展览策展人需要考虑社会全体受众,在展览编排上会有所平衡,并尽量力求面面俱到、雅俗共赏,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面的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但观展是主观的行为,我们无需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展览的内容,因此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性地参观,甚至根据自定的一个“主题”参观展览。如近期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特展,10余家博物馆的集体参与、众多国宝级文物的亮相,从社会局势、人民生活、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立体化地呈现大唐盛世。但如果你已经对其中一些有所了解,又何须在观展上面面俱到?围绕不同“艺术主题”,或以壁画为题,或以唐代仕女为题,你都可以从中窥探出截然不同的大唐气象。所以,每一位观展者的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大唐风华。
“艺术主题”就是如此这般无处不在,它产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观者的视角怎么看、看什么,都十分重要。
此次封面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进行设计的。就如封面专题中那件将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影像进行嫁接、混剪的作品一样,我们以戏曲人物为主体元素,选林风眠的作品《刺王辽》,进行重新解构。一如大师毕加索立体主义在画面上那种碎裂、重组的三维空间错觉。原先的戏曲人物已不再具体地代表什么,我们也无意要告诉读者具体所指,而是把解读权交回给读者,以此激发读者更多的主观感受、个人思考。在我们看来,你看到什么,都是“对”的。
是的,要读懂艺术,“我”的需求、“我”的感受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