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深入,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最初的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曾经为早期欧洲工人运动作出积极贡献,但是近现代社会党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却有本质之别。
一、旗号性质不同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科学分析,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其三个主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仅指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以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而民主社会主义是近现代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是当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体系的总称。从1956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第一次把“民主社会主义”宣布为他们的纲领性目标时起,这一思潮就逐渐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并且波及到亚、非、拉广大地区,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①
二、发展历程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社会经济背景来说,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人道的剥削与侵略,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政治条件和阶级基础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思想条件与理论来源来说,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三个突出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②科学社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阶段;二是从19世纪中期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这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阶段;三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进入从一国到多国的阶段;四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进入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阶段。
而社会民主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主要表明要把政治改革同有利于劳动群众的社会改革结合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工人政党的纲领。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含义基本一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多数社会民主党人背叛了第二国际。从此,“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上尖锐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有了重大变化。1951年,成立了社会党国际,通过了《法兰克福宣言》即《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正式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③
三、理论体系不同
从性质上讲,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背离的社会改良主义。不仅共产党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原则上的不同,就连社会党自身也要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划清界限。1956年,社会党国际发表了拒绝同共产党合作的声明,并从书面上正式确立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哲学基础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正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激化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相反,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总体上是历史唯心论。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从人的本性和尊严引申出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手段,它以实用主义为标准来确定对其他众多学说的评判和吸收,有选择地采纳众家思想观点为己服务。④因此,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避谈“客观历史规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往往偏爱于谈论于自由、公正等价值观问题,并相信这些价值观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⑤
第二,指导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元论的,它主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则公开声称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1951年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成立时通过的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的运动,它不要求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严格一致。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还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的启示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合理、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标志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政策转变完成的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规定: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源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⑥
第三,奋斗目标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要得到实现,共产党人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发展到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以对国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实行民主化为手段争取人类解放的运动。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发展的没有终极目标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持久任务。它没有预先绘制好的完美的蓝图,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是自由、公正、互助、民主、人权、和平这些价值的体现。社会对这些价值的每一点实现,都是社会主义的进步和胜利。⑦《法兰克福宣言》明确指出:“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⑧
第四,实现道路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认为暴力革命是一般性的手段,当然也不反对根据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而重视和平斗争,同时又时刻告诫无产阶级,绝对不能只迷恋于和平斗争而放弃武装斗争。相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在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的西方国家,国家已经变成了超阶级的正义力量,因而不必予以摧毁。⑨基于这一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改良,改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暴力手段是对其秉持的伦理原则的违背,认为革命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难以弥补的创伤,也许还将牺牲整整一代人。社会党主张通过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争取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占领议会多数席位,然后上台执政;在执政期间尽量实行多种改良政策,扩大人民大众权益,增进人民大众福利,不废除私有制,而只限制剥削。可见,社会党执政后其基本政策是不触动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改变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三权互相制约的政治体制。⑩“法兰克福宣言”说:“社会党人的奋斗目标是用民主方法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而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民主范围内,用和平改良的议会斗争,缓慢渐进的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合法的改良,从而实现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对经济制度的主张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最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必须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声称,它在经济上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在不断扩大的自由中消除屈辱的依附状态和经济剥削。{11}民主社会主义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与生产资料相联系,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特权。公有制对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无关紧要的。{12}所以,要实现社会的平等,不在于消灭私有制,而在于打破权利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联系,使一切原来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享有的特权,成为一切社会成员的均能享有的权利。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不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而是主张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融合。民主社会主义还认为,单单实行混合经济还不足以使经济民主化,还必须实行社会监督,要根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对经济决策权的配置,以实现经济决策民主化,防止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第六,对政治体制的主张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在阶级被消灭以前,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镇压和统治的工具。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主导的国家政权,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不实行三权分立,而是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并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相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现代国家可以通过国家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使国家成为为全社会各阶级服务的、协调各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统治工具。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是主张无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通过工人争取普选权,就可以利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所以,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党制,主张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进而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和国家。多党制必然要求议会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推崇普选制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制,主张通过在议会中取得多数成为执政党,使其纲领、主张得以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还认为,“三权分立”是民主国家的重要特点,是法治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基本权利的保障。
第七,党建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认为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在组织原则上,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反对个人独断专行和极端民主化两种错误倾向。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公开鼓吹“全民党”,反对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人民性和改良性。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载体的社会民主党是以争取多数选民为目标的人民党,它反对规定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而是强调思想自由、强调党的人民性和群众性,主张通过在选举中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来取得和保持执政地位。民主社会主义只是一个左右摇摆、以争取尽可能多的选票为目标的选民党而已,没有也不可能有共产党那样的领导地位和执政主动权。社会民主党反对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认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极权主义和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他们认为在社会党内要实行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允许各种利益集团在党内成立不同的派别,不需要严格的纪律。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有着原则区别的不同思想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当代中国国情,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释:
①刑贲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②③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84-85页。
④袁之勤:《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一项出色成果》,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3期。
⑤⑨{12}张传鹤:《民主社会主义主要观点再探讨》,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⑥⑦白先愚:《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⑧《社会党国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⑩李屏南:《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定位: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1}(德)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责任编辑:王关兴
一、旗号性质不同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科学分析,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其三个主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仅指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以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而民主社会主义是近现代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是当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体系的总称。从1956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第一次把“民主社会主义”宣布为他们的纲领性目标时起,这一思潮就逐渐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并且波及到亚、非、拉广大地区,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①
二、发展历程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社会经济背景来说,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人道的剥削与侵略,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政治条件和阶级基础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思想条件与理论来源来说,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三个突出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②科学社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阶段;二是从19世纪中期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这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阶段;三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进入从一国到多国的阶段;四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进入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阶段。
而社会民主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主要表明要把政治改革同有利于劳动群众的社会改革结合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成为工人政党的纲领。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含义基本一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多数社会民主党人背叛了第二国际。从此,“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上尖锐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有了重大变化。1951年,成立了社会党国际,通过了《法兰克福宣言》即《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正式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③
三、理论体系不同
从性质上讲,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背离的社会改良主义。不仅共产党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原则上的不同,就连社会党自身也要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划清界限。1956年,社会党国际发表了拒绝同共产党合作的声明,并从书面上正式确立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哲学基础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正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激化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相反,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总体上是历史唯心论。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从人的本性和尊严引申出社会主义的目标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手段,它以实用主义为标准来确定对其他众多学说的评判和吸收,有选择地采纳众家思想观点为己服务。④因此,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避谈“客观历史规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往往偏爱于谈论于自由、公正等价值观问题,并相信这些价值观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⑤
第二,指导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元论的,它主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则公开声称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1951年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成立时通过的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的运动,它不要求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严格一致。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还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的启示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合理、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标志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政策转变完成的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规定: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源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⑥
第三,奋斗目标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要得到实现,共产党人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发展到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以对国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实行民主化为手段争取人类解放的运动。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发展的没有终极目标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持久任务。它没有预先绘制好的完美的蓝图,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是自由、公正、互助、民主、人权、和平这些价值的体现。社会对这些价值的每一点实现,都是社会主义的进步和胜利。⑦《法兰克福宣言》明确指出:“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⑧
第四,实现道路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认为暴力革命是一般性的手段,当然也不反对根据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而重视和平斗争,同时又时刻告诫无产阶级,绝对不能只迷恋于和平斗争而放弃武装斗争。相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在实行多党制和普选制的西方国家,国家已经变成了超阶级的正义力量,因而不必予以摧毁。⑨基于这一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改良,改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暴力手段是对其秉持的伦理原则的违背,认为革命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难以弥补的创伤,也许还将牺牲整整一代人。社会党主张通过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争取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占领议会多数席位,然后上台执政;在执政期间尽量实行多种改良政策,扩大人民大众权益,增进人民大众福利,不废除私有制,而只限制剥削。可见,社会党执政后其基本政策是不触动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改变议会民主竞选、多党平等竞争、三权互相制约的政治体制。⑩“法兰克福宣言”说:“社会党人的奋斗目标是用民主方法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而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民主范围内,用和平改良的议会斗争,缓慢渐进的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合法的改良,从而实现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对经济制度的主张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最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必须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声称,它在经济上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在不断扩大的自由中消除屈辱的依附状态和经济剥削。{11}民主社会主义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与生产资料相联系,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特权。公有制对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无关紧要的。{12}所以,要实现社会的平等,不在于消灭私有制,而在于打破权利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联系,使一切原来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享有的特权,成为一切社会成员的均能享有的权利。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不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而是主张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融合。民主社会主义还认为,单单实行混合经济还不足以使经济民主化,还必须实行社会监督,要根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对经济决策权的配置,以实现经济决策民主化,防止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第六,对政治体制的主张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在阶级被消灭以前,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镇压和统治的工具。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主导的国家政权,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不实行三权分立,而是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并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相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现代国家可以通过国家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使国家成为为全社会各阶级服务的、协调各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统治工具。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是主张无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通过工人争取普选权,就可以利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所以,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党制,主张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进而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和国家。多党制必然要求议会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推崇普选制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制,主张通过在议会中取得多数成为执政党,使其纲领、主张得以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还认为,“三权分立”是民主国家的重要特点,是法治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基本权利的保障。
第七,党建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认为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在组织原则上,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反对个人独断专行和极端民主化两种错误倾向。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公开鼓吹“全民党”,反对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人民性和改良性。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载体的社会民主党是以争取多数选民为目标的人民党,它反对规定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而是强调思想自由、强调党的人民性和群众性,主张通过在选举中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来取得和保持执政地位。民主社会主义只是一个左右摇摆、以争取尽可能多的选票为目标的选民党而已,没有也不可能有共产党那样的领导地位和执政主动权。社会民主党反对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认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极权主义和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他们认为在社会党内要实行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允许各种利益集团在党内成立不同的派别,不需要严格的纪律。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有着原则区别的不同思想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当代中国国情,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释:
①刑贲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②③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84-85页。
④袁之勤:《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一项出色成果》,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3期。
⑤⑨{12}张传鹤:《民主社会主义主要观点再探讨》,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⑥⑦白先愚:《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⑧《社会党国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⑩李屏南:《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定位: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1}(德)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责任编辑:王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