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已经是时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模式。“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它是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与思考之后才能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是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是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教学艺术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重点应落实在“简”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多则繁琐,蜻蜓点水。其实,一堂课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式的教学要有效很多。
二、教学手段要简单
教学手段要简单、适用。简单,不是草率,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采用最适用的教学手段。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感悟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电子动画课件直观、形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因此,制作精美的电子动画课件成了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以至于产生一种误导: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精美的电子课件。于是乎,他们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大量的动画课件充斥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会儿看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电子课件,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忙于看热闹非凡的动画课件和课文投影,以至于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或媒体课、演示课。这虽然热闹,却使课本走了样,因为各种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教学手段。其实,课的好坏与多媒体课件是否运用恰当有关,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关,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丰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简约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综合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的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情,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有了这个“诵读、默想”挖掘教材的过程,教师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重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揣摩的写法,需要体会的感情。而所有这些训练,关键是要找准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即从关键词、句、段上突破。
如《鸟的天堂》一课,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把教学内容落在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上,而在这四个自然段中,我又把第八自然段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和十三自然段中“一只画眉鸟落在树梢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作为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落脚点。课堂上,学生在运用文章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富有生机后,反复有感情地朗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感受大榕树的症状和生命力旺盛”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第十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我除了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这一句外,还创设情景:“假如你就是画眉鸟,看到这样美丽的大榕树,看到这众鸟齐飞热闹非凡的场面,你想说什么呢?”这一拓展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机地融入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人文目标。
四、教学过程要简略
所谓简略的教学过程,不是隔靴搔痒式的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句段进行品味、研读,充分挖掘其教学内涵,以不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因此,教师要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因文而异,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来说,精读课的教学宜采用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深入领悟;品读研读,揣摩作者的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注重整体把握,采取一遍读,要求读准确、通顺;二遍读,画画批批,粗知文章大意;三遍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教学,都应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哲理,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快乐和愉悦感”。我们语文教师,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多则繁琐,蜻蜓点水。其实,一堂课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式的教学要有效很多。
二、教学手段要简单
教学手段要简单、适用。简单,不是草率,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采用最适用的教学手段。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感悟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电子动画课件直观、形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因此,制作精美的电子动画课件成了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以至于产生一种误导: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精美的电子课件。于是乎,他们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大量的动画课件充斥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会儿看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电子课件,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忙于看热闹非凡的动画课件和课文投影,以至于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或媒体课、演示课。这虽然热闹,却使课本走了样,因为各种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教学手段。其实,课的好坏与多媒体课件是否运用恰当有关,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关,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丰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简约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综合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的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情,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有了这个“诵读、默想”挖掘教材的过程,教师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重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揣摩的写法,需要体会的感情。而所有这些训练,关键是要找准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即从关键词、句、段上突破。
如《鸟的天堂》一课,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把教学内容落在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上,而在这四个自然段中,我又把第八自然段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和十三自然段中“一只画眉鸟落在树梢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作为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落脚点。课堂上,学生在运用文章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富有生机后,反复有感情地朗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感受大榕树的症状和生命力旺盛”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第十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我除了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这一句外,还创设情景:“假如你就是画眉鸟,看到这样美丽的大榕树,看到这众鸟齐飞热闹非凡的场面,你想说什么呢?”这一拓展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机地融入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人文目标。
四、教学过程要简略
所谓简略的教学过程,不是隔靴搔痒式的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句段进行品味、研读,充分挖掘其教学内涵,以不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因此,教师要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因文而异,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来说,精读课的教学宜采用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抓住语言训练的重点,深入领悟;品读研读,揣摩作者的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注重整体把握,采取一遍读,要求读准确、通顺;二遍读,画画批批,粗知文章大意;三遍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教学,都应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哲理,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快乐和愉悦感”。我们语文教师,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