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人们获取有效知识的窗口,应用博物馆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知识水平提升,使人们视野得到开阔。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博物馆教育信息存在流失现象,使教育效果降低。而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流失现象,使博物馆教育得到实现。本文针对博物馆信息流失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出现信息流失的原因,并讨论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为降低信息流失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育信息传播;信息流失;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博物馆教育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对其信息流失有着较好作用。虽然信息流失现象不可避免,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博物馆教育效果提升,实现教育途径创新,促进博物馆服务水平提升,从而激发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令受众群体得到扩大。
1 信息流失主要原因
1.1 信息的组织提取
在文物展品的展览活动中,相关策划人员为了体现展览主题,需要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提取筛选,从而保证所传达信息与展览主题间具有紧密联系。但在策划过程中,存在许多教育信息丰富但不符合主题内容的情况,这些内容常常会被弃用,无法进行传递,导致出现信息流失问题。有些藏品常年不能与观众见面,有些藏品又长时间只以一种状态面对观众,影响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效果,也影响了观众的参观热情,使人们误以为博物馆即是古老、传统、一成不变的代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失,是一种与博物馆传统展示和传播方式有关的信息流失,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更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减少此阶段信息流失的方法。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策展人员加入对藏品信息的提取中来,综合更多的意见,探索更开阔的展览主题思路,将更为丰富多样的展品信息织进去。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我们开拓了一条突破传统展示方式的新道路,能够使得更多的藏品进入信息传播的环节,发挥教育效力。
1.2 加工信息时的流失
根据我国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展览文本大纲确定后,进入展示设计过程,设计人员同样要根据展览主题进行整体风格的定位、展示形式和各种辅助展品的设计与制作。陈列展览设计的宗旨,要求形式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内容、符合主题。但不难发现,有的展示方式虽然强化了主题,突出了重点展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为展览内容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但在通过形式来转达内容的时候,难免会因为设计人员与展品接触时间短,对展品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使得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紧密程度与最优效果受到影响,进而损失一些本可以发挥教育效用的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应该强调,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人员更为密切的合作,内容与形式不能割裂,设计者更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从展览策划开始的阶段,形式设计者就应积极加入,争取对展品信息有更充分的接触和理解,使得形式设计的各种构想尽早地融入展览信息的提取过程。双方的紧密沟通,能促进展品信息更为准确地在陈展形式中得以體现。
1.3 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当展品信息进入传播阶段,即是陈列展览作为制作成品面对受传者——观众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内容设计者与形式设计者基本退出第一线,不会直接面向观众来传达信息,他们所选取和组织加工的信息将在展览序列中自然地展现,或者通过宣教讲解人员来协助传达。可以说,从展品信息准备传递再到观众接收到信息实际已经过多次的传递和转达,不可否认由于多人的参与会使得展品信息的发掘更加多样,但是在多次传递之后,必然也有许多有效信息流散损失。作为博物馆教育信息的直接接收者,观众是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对展览信息的理解越深入,形成自身感受越多,说明博物馆教育信息被接收的也越多;反之,如果观众参观之后没有感触,收获甚少,甚至看不懂展览,说明信息流失很多,未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
2 博物馆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馆内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在博物馆馆内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途径增加,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馆内传播中常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主要有触摸屏、语音导览、三维图像技术等。其中,触摸屏设备的使用拓展了展品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静态图片展示相比更加生动且富有趣味性,触摸屏设备的使用增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力,用户掌握了主动权,可以对所需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这种设备的应用能够使用户获得较多信息,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与背景的观众进行知识的传递,灵活度较高。使用户对教育信息的接收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因观众背景层次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问题。
语音导览设备在博物馆教育信息传播中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讲解与导览工作,导览设备在提供讲解的同时还能进行多国语言转换,具有讲解质量高、国际化、服务好的优点。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也具有降低讲解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参观者可以根据需求对语音导览设备中内容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自由参观,当需要对某一展品进行细致了解时,能够反复播放具体内容,使信息流失速度降低。
影像播放与投影设备的应用能够使教育信息的展示更加丰富,运用影像对展品细节进行展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具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将声音、图片与视频结合,深入浅出地对展品进行全面介绍,使观众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从而愿意接受并乐于接受博物馆教育,加深对教育信息的印象,提高认同度。
2.2 馆外传播
馆外传播方式的应用具有促进博物馆影响力提升、降低教育信息流失的有效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中通常使用宣传册、出版物等对博物馆进行宣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令其传播方式增加,知识光盘、网站,都为扩大博物馆影响力,促进教育效果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博物馆网站的建设使其各承载信息容量提升,不再单纯依靠展品的阵列进行教育信息传递,既可以发布展览信息、介绍文物知识,也可以宣传政策、倡导全民学习新风气,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载体,应该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加大博物馆教育效力的发挥。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博物馆教育信息传递效果提升,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博物馆效用发挥的重要措施,教育信息传递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知识学习途径,为提高博物馆在教育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需要尽量减少其信息流失。因此要将信息技术与其相结合,实现博物馆教育信息传播的发展与创新,使其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元.信息技术教育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2):129-130.
[2]董立颖.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互动体验的博物馆展览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龚鸿杰.论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J].卷宗,2016,6(8).
关键词:教育信息传播;信息流失;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博物馆教育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对其信息流失有着较好作用。虽然信息流失现象不可避免,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博物馆教育效果提升,实现教育途径创新,促进博物馆服务水平提升,从而激发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令受众群体得到扩大。
1 信息流失主要原因
1.1 信息的组织提取
在文物展品的展览活动中,相关策划人员为了体现展览主题,需要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提取筛选,从而保证所传达信息与展览主题间具有紧密联系。但在策划过程中,存在许多教育信息丰富但不符合主题内容的情况,这些内容常常会被弃用,无法进行传递,导致出现信息流失问题。有些藏品常年不能与观众见面,有些藏品又长时间只以一种状态面对观众,影响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效果,也影响了观众的参观热情,使人们误以为博物馆即是古老、传统、一成不变的代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失,是一种与博物馆传统展示和传播方式有关的信息流失,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更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减少此阶段信息流失的方法。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策展人员加入对藏品信息的提取中来,综合更多的意见,探索更开阔的展览主题思路,将更为丰富多样的展品信息织进去。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我们开拓了一条突破传统展示方式的新道路,能够使得更多的藏品进入信息传播的环节,发挥教育效力。
1.2 加工信息时的流失
根据我国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展览文本大纲确定后,进入展示设计过程,设计人员同样要根据展览主题进行整体风格的定位、展示形式和各种辅助展品的设计与制作。陈列展览设计的宗旨,要求形式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内容、符合主题。但不难发现,有的展示方式虽然强化了主题,突出了重点展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为展览内容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但在通过形式来转达内容的时候,难免会因为设计人员与展品接触时间短,对展品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使得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紧密程度与最优效果受到影响,进而损失一些本可以发挥教育效用的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应该强调,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人员更为密切的合作,内容与形式不能割裂,设计者更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从展览策划开始的阶段,形式设计者就应积极加入,争取对展品信息有更充分的接触和理解,使得形式设计的各种构想尽早地融入展览信息的提取过程。双方的紧密沟通,能促进展品信息更为准确地在陈展形式中得以體现。
1.3 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当展品信息进入传播阶段,即是陈列展览作为制作成品面对受传者——观众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内容设计者与形式设计者基本退出第一线,不会直接面向观众来传达信息,他们所选取和组织加工的信息将在展览序列中自然地展现,或者通过宣教讲解人员来协助传达。可以说,从展品信息准备传递再到观众接收到信息实际已经过多次的传递和转达,不可否认由于多人的参与会使得展品信息的发掘更加多样,但是在多次传递之后,必然也有许多有效信息流散损失。作为博物馆教育信息的直接接收者,观众是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对展览信息的理解越深入,形成自身感受越多,说明博物馆教育信息被接收的也越多;反之,如果观众参观之后没有感触,收获甚少,甚至看不懂展览,说明信息流失很多,未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
2 博物馆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馆内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在博物馆馆内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传播途径增加,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馆内传播中常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主要有触摸屏、语音导览、三维图像技术等。其中,触摸屏设备的使用拓展了展品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静态图片展示相比更加生动且富有趣味性,触摸屏设备的使用增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力,用户掌握了主动权,可以对所需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这种设备的应用能够使用户获得较多信息,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与背景的观众进行知识的传递,灵活度较高。使用户对教育信息的接收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因观众背景层次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问题。
语音导览设备在博物馆教育信息传播中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讲解与导览工作,导览设备在提供讲解的同时还能进行多国语言转换,具有讲解质量高、国际化、服务好的优点。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也具有降低讲解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作用。参观者可以根据需求对语音导览设备中内容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自由参观,当需要对某一展品进行细致了解时,能够反复播放具体内容,使信息流失速度降低。
影像播放与投影设备的应用能够使教育信息的展示更加丰富,运用影像对展品细节进行展示,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具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将声音、图片与视频结合,深入浅出地对展品进行全面介绍,使观众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从而愿意接受并乐于接受博物馆教育,加深对教育信息的印象,提高认同度。
2.2 馆外传播
馆外传播方式的应用具有促进博物馆影响力提升、降低教育信息流失的有效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中通常使用宣传册、出版物等对博物馆进行宣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令其传播方式增加,知识光盘、网站,都为扩大博物馆影响力,促进教育效果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博物馆网站的建设使其各承载信息容量提升,不再单纯依靠展品的阵列进行教育信息传递,既可以发布展览信息、介绍文物知识,也可以宣传政策、倡导全民学习新风气,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载体,应该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加大博物馆教育效力的发挥。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博物馆教育信息传递效果提升,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博物馆效用发挥的重要措施,教育信息传递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知识学习途径,为提高博物馆在教育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需要尽量减少其信息流失。因此要将信息技术与其相结合,实现博物馆教育信息传播的发展与创新,使其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元.信息技术教育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2):129-130.
[2]董立颖.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互动体验的博物馆展览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龚鸿杰.论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J].卷宗,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