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要分享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原因,并根据找出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提高学生物理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高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责任。传统的物理教学只习惯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操作问题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图像情景的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找出高中生物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原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例如:学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而对小孩荡千秋却一筹莫展。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困难在于:①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②學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
由于现行教材、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物理就是数学公式的替代运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景教学。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更具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而若能充分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景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景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困难,还表现为思绪的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首先,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其次,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象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题的过程。再者,建立模型关系,立式求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际上,由文字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有时学生问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无意中画出示意图,而此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就在于学生不会画图。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应加强图象图景的教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
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
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通过反复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促进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提高;高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责任。传统的物理教学只习惯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操作问题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图像情景的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找出高中生物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原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例如:学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而对小孩荡千秋却一筹莫展。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困难在于:①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②學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
由于现行教材、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物理就是数学公式的替代运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景教学。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更具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而若能充分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景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景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困难,还表现为思绪的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首先,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其次,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象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题的过程。再者,建立模型关系,立式求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际上,由文字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有时学生问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无意中画出示意图,而此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就在于学生不会画图。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应加强图象图景的教学。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
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
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通过反复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将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促进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